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梨园春如许:古今戏剧王昭君——胡榴明戏曲欣赏随笔

(2020-05-25 16:46:49)
标签:

胡榴明

戏曲

王昭君

马致远

元杂剧

分类: 沉迷声色

《汉宫秋》:汉昭君离乡背井,知她在哪处愁听?

——胡榴明戏曲欣赏随笔选

梨园春如许:古今戏剧王昭君——胡榴明戏曲欣赏随笔

(古画《昭君出塞》)

楔子

“离乡背井”,网上解释,光出处就引了三条:关汉卿《金钱池》,贾仲明《对玉梳》,再就是我文章主题马致远《汉宫秋》,全都是元杂剧,看来,元代,“离乡背井”,已经成了一个“通俗”词语。

“有井水处,必有人家”。 去国离乡,走得越远,身子背后故乡的那一口井离你越来越远……

《汉宫秋》将这个词反复(前后两次)用在“奉旨和亲、远赴番邦”的汉家女子王昭君身上,自然是再合适不过。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王昭君,文人心中的结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昭君戏是中国古典戏剧乃至中国文艺的一个重要的创作题材,从古至今,改编次数之多,改编规模之巨,无可比拟。网上搜索“王昭君”三个字或“昭君出塞”四个字,各种戏剧、电影、电视的改编版,数量之多令人咋舌。记得2007年和小女儿饶有兴致地看完CCTV8播映李彩桦和罗嘉良《昭君出塞》,数十集下来累死人。没隔几天,女儿说:又出了一个“王昭君”(电视剧)妈妈你要不要看?我说饶了我吧!

“昭君,姓王,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生二子。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

以上后汉书》卷八十九《南匈奴传》关于王昭君的记载,就这么小小一段史料,千百年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昭君传创作源头。有记载说,古代文人骚客歌咏王昭君的诗,现存下来的就有六百多首,其中最著名的一首,我熟,别人也熟,杜甫的七律。

当年,杜甫坐木船走川江,从夔门到江陵,路经荆门,今天湖北秭归,举头,千丈绝壁,低头,湍急长江,忍不住叹息,如此蛮荒之地,竟然生出如此明艳之美女,由此叹息美女命运凄苦悲凉。

我最欣赏的是这诗的头两句:“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群山万壑”,大手笔,大场景,如古时长卷泼墨山水,如现代宽幕电影(电视)大全景镜头,加上一个动词,“赴”, 奔赴,奔涌,多么宏伟的气势,多么壮观的动感,然后落到昭君村,由大全景推到近景,再推到一个点,点出全诗主题。真不愧是大诗家。女儿说:这样的诗意拿到今天可以“航拍”(今天已经无人机了)。

为什么中国文人如此喜欢王昭君?

楚辞开先例,香草美人自喻,抒发心中幽愤,有才不为当时所用,读书一世,一生郁郁不得志,说也没个说处,正好有了汉明妃的故事,加上后人敷衍角色画工毛延寿穿插其中——君王昏昧,小人得志,美人零落,有眼不识妍和丑,汉家美女不得已远嫁穷荒。

王昭君的悲剧映照千万中国儒家士子的悲剧,自然有民间文人参与王昭君传奇创作,先有说唱后有戏剧。

元代马致远曲本《汉宫秋》,中国千百年来昭君戏的开始。

不思量除是铁心肠,铁心肠也是泪千行

——马致远和《汉宫秋》

明人臧懋循编注《元曲选》,选录元人杂剧一百部,马致远《汉宫秋》列为卷首。

从古至今,作为戏剧人物王昭君比作为历史人物王昭君在中国社会文化史上的分量要重得多。

曹禺《王昭君·后记》谈到:“除了《昭君出塞》,还有不少写王昭君的戏。元朝马致远的《汉宫秋》就是一个,但那是写汉元帝和王昭君的爱情的。戏把汉元帝写得很多情,什么不思量,除是铁心肠,铁心肠,也愁泪滴千行之类……”

明代贾仲明《凌波仙》有这么一段:“万花丛里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四方海内皆谈羡,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

马致远:(1250—1324年),字千里,号东篱,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戏剧家及散曲家,元曲四大家之一,有“姓名香贯满梨园”之称,剧作传世有《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青衫泪》、《陈抟高卧》、《任风子》六种,其中《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最为著名。

《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元杂剧《汉宫秋》全名,当时时兴这样一种华丽繁复的戏剧剧名,譬如下篇要讲的《窦娥冤》,曲本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强化戏剧主题,一目了然的效果,宣传效应,招徕观众。

相信大多数人和我一样,不是从元杂剧《汉宫秋》而是从元散曲《天净沙》认识马致远这个古文人。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他这一只曲子,行文遣句对我后来写作的影响可谓“至深”。我对他的喜欢也是理所当然。

初中时读《汉宫秋》,因为父亲买回一套《元曲选》,四卷本,很厚很厚,中华书局1958年版,1961年第二次印刷本,当年正值“三年困难”时期,书籍出版,纸张特别差,来家后历经半世纪风霜,书页泛黄似乎回归到草木枯萎的原质,装钉线管束不住残破颓败的书页,纷纷散落如秋天落叶……但也就因为它,我才有了自少年时开始阅读元杂剧的机会。多年后的今天,无意中在套书第四册末页看到父亲钢笔手记:“一九六二年六月,以稿费购于武汉”。

1962年,因文坛罹祸沉寂多年的父亲劫难存生调武汉市文化局戏剧研究室工作,于《戏剧研究》期刊撰文探讨传统戏曲发展方向获得一笔小小稿酬,舍不得买食物填肚子咬牙买下这一整套书……不敢揣摸他当年的心情,忧伤还是高兴?今天写在这里,看似与文章主题无关,算是一点纪念。没有父亲也就没有我对戏剧的喜欢,没有1962年的《元曲选》也就没有我对中国古典戏剧的系统了解。其实这些并不是巧合,也许后面我会提及。

《汉宫秋》置于《元曲选》四卷第一卷之首,凡是翻开这部书的人几乎没人绕得过,我也一样。尽管当年读不太懂,因为熟悉王昭君的故事,所以囫囵吞枣地啃了一遍。至于逐字逐句吟诵赏析那是多年以后的事了。

王昭君,中国戏剧千年来的一个重要的创作主题,一个千年流传的古典文化代表形象,而马致远《汉宫秋》排列其中之首,因为他是第一个把这个小女子搬上舞台的人。此之前,她只是汉代《汉书》(《后汉书》)中的一小段文字记载,晋代葛洪《西京杂记》中的一个小故事,唐代敦煌洞窟内的一块(《王昭君变文》)石刻——戏剧付于她新的生命,站起来,在舞台上,活生生地,如我们身边一个真实的人,喜笑哀哭,歌唱舞蹈,把你的故事,借艺人的形体声音,讲给台下观众听,让他们同情你,爱你,迷恋你,对你终身不忘。

但是,在马致远的戏本子里,王昭君只是一个配角,《汉宫秋》的第一重要的角色是汉元帝,这是和以后的流传的或是新编的“昭君戏”截然相区别的,至于为什么?那也只好去问当年的这一位剧作者。

元杂剧的戏剧角色扮演称谓和后来的不同,例如和昆曲和京剧,生角,元剧中称为“末”,而且并不是如后来那样详细得区,分为“小生”“武生”“须生”(也称老生)。前面讲到《西厢记》中的张珙,张生,在昆曲及京剧中应该称为小生,即年轻的男人,而且是文人,而在元剧中则称为“末”。《汉宫秋》中的汉元帝,依我的想象应该有须髯,如《甘露寺》中的刘玄德,须生扮相,因为这样才对得住马致远辛苦为他撰写的那么多首典雅优美的唱词。不过直到今天,我还是没弄清楚,这位风流悲戚的汉天子,假若在今天,该由于魁志扮还是叶盛兰扮?

京剧表演艺术,单说唱腔,自然须生讨好。高低往复,悠扬抒情,最是能够切合马致远写的词,凄怆哀宛,一唱三叹,苍凉如黄昏大漠之孤雁,例如这一句:

“她她她(原文是“他”,因当时未有“她”这个字),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她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沙窗,绿沙窗不思量……”

有人评价马致远最善于令朴实词语入曲,例如他散曲中人所熟知的“小桥”、“流水”几句,平实如饮食中的白粥,绘画中的白描,看似简单日常的词语,经他之手点染,平添灵动生命。《汉宫秋》曲本正是如此,例如上面引用的这一支曲,大段叹息,连续使用尾坠修辞语式,后一句的头重复前一句的尾,声韵宛转,连环套叠,将民间小调的擅用手法引入戏剧唱词。今天,虽不能听到他的这一出戏(古代声腔失传),但,仅从纸面文字诵读,也会感觉顿挫抑扬的音韵之美和悲哀凄沧的情景之美——难怪得被当时人称为“曲状元”,他的戏曲及散曲,文词精彩令人叫绝。

这里回答上面问题:为什么昭君戏《汉宫秋》以汉元帝为主角?

因为马致远擅写末本戏,即,生角戏,以男人(指戏中的男人)为主角的戏。

当然也有人不同意这一说法。我们也可以从其他更多角度来研究。譬如从剧作者的人生历程和思想观念等诸方面。但,这些都不是我这篇文章需要讲到的。

就这样,在《汉宫秋》之中,汉元帝的戏份自然是盖过了王昭君,戏中塑造了一个凄凄惨惨、昏溃无能汉天子,外,不能抵御强敌,内,不能操控朝政,任奸人当道,令美色蒙尘,连自己心爱的一个女人也没保住,无奈何地,眼看着她,孤苦零丁,背井离乡,远赴穷荒,以一己之身,抵挡家国面临的困厄——“男儿当自强”,男儿如何“强”?马致远的立意。

现代时空,更多人关心马致远,你言我语,希望说清楚《汉宫秋》的主题,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爱情至上主义,人文主义等等。我以为没有这个必要,他写了这个剧本,今天我们不能欣赏到演出,但是我们可以在纸上读,无论是文本的字词句,还是戏剧故事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和思维,你读了,你喜欢,喜欢他写的曲子,喜欢他写的故事,无论有没有更多领悟,这已经就很够了,何苦去追究什么“主义”。当时汉家天子所面对的“番王部落”,“毡帐秋风迷宿草,穹庐夜月听悲茄”(《汉宫秋·楔子》)的荒原子民,今天,已经融入一个整体的中国,这样的时候,喋喋不休地讨论那些的问题已经毫无意义。而且,我以为,马致远也意不在此。他写《汉宫秋》,一不是为了国家政事,二不是为男女欢情(不是王实甫《西厢记》),只是借以抒发心中的失意和失落。戏中的汉元帝,既是他想要批评的那个人,也是他想要借身于他的那个人,和汉元帝一样,他也是一个矛盾体,男人的忧愁,男人的悲凉,男人的不能得意,男人的不能自主,男人的无可奈何,即便是君王又当如何?

细细读了《汉宫秋》,才会领悟,戏中的主角并非戏中人,并非汉元帝,并非王昭君,戏中的主角其实只是马致远,他唱,他念,他叹,他在叙说,整一个戏台,金鼓喧天,胡茄悲鸣,末旦净贴,只是他一个,没有别人。

“呀,不思量除是铁心肠,铁心肠也愁泪千行……”

如同白话一般的曲子,叙说不尽心中的悲伤。

怀抱琵琶别汉君, 西风飒飒走胡尘

——京剧《昭君出塞》和尚小云

《汉宫秋》后,“昭君出塞”一而再再而三地被人地演绎,其中就有元代另一位戏剧大家关汉卿的《哭昭君》,还是那一个故事,只是换另一个角度来写,主角由末换作旦,由汉天子换成汉明妃,就成了一出另外的戏。关汉卿之后,王昭君的戏剧,主角当然是王昭君。女人戏成为一出大戏的重头,优点太多。谁都知道,看戏的人,女人喜欢看女人,男人更喜欢看女人,而且,关汉卿的心态与马致远略有不同,马致远的戏,基本“无视”汉明妃,而关汉卿则不是。“哭昭君”作为剧名,怜悯之中含有愤激,不然,哪来《窦娥冤》?这是后话。

后来又有明朝戏剧家陈与郊的《昭君出塞》,又名《青冢记》,依元杂剧改写成昆曲,全本失传,只留下《送昭》和《出塞》两出折子戏。1935年,李寿民依昆曲残存的两折戏改编成的全本京戏《汉明妃》在北京首演,从此步入昭君戏的全盛时期——这一个时期再也没有,不是说剧本子,说的是演出者——尚小云,他扮演的王昭君,在中国戏剧舞台历史,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怀抱琵琶别汉君, 西风飒飒走胡尘”——我看过他的《昭君出塞》,电影实录,听他戏无数遍,他的表演,久看不厌,他的唱段,久听不厌。我算不上是一个戏迷,但是,喜欢。因为那是一场太过华丽歌舞,让你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不知是用你的眼睛,还是用你的耳朵……悲凉的唱腔,悲凉的唱词,马鞭、翎子、斗篷,如花间之蝶,风中之鹏,翻飞、翱翔、疾舞,旋风流云一般的舞蹈,舞蹈在塞外的荒漠……

王昭君:(白)马为何不行?

马夫:(白)南马不过北。 

王昭君:(白)与我加鞭。 

马夫:(白)咳,咳,咳。 

王昭君:(楚江吟牌)

慢说道人有思乡之意,

马呵,岂无恋国之心,何况人乎?

慢说是个人,就是马到关前,马到关前,它就步懒移。

人影稀,只见北雁南飞。

冷清清,朔风似箭,又只见旷野云低……

这一段戏,尚小云的精华,唱时,一字一顿,高亢嘹亮的唢呐,配着他高亢嘹亮的嗓子,“铁嗓钢喉尚小云”,在这里,一字一顿的间隙之中,高难度的舞姿。

有人写文章说《天生一个尚小云》。确实,天生一个尚小云!今天,京剧《昭君出塞》和尚小云是不可分开的,如同人和魂,一出戏也有它的魂,精、气、神,一出戏的精神气韵——《昭君出塞》,美的意像,西风飒飒,衰草大漠,北雁南飞,翎子飞扬,斗篷掀动,马抬前蹄,不肯前行,人仰,马嘶,卧鱼,鹞子翻身,吹奏乐在幕后配出锐利至嘶哑的马鸣,肃杀的气氛如北国冷霜凝固住戏台,再也不是马致远戏里那个袅袅旎旎的汉明妃,悲剧的命运,在这里,依然没有被变更,但是,在皇城根下的这一方小小的戏台上,尚小云演绎的王昭君是动感的,不是风中飘然落下的枯树的叶子,而是在黄沙大漠间奋蹄奔驰的马。

即使,后来的人,将这个故事一而再地改编一千遍,尚小云的《昭君出塞》依然无可超越。

这样的姿态,这样的韵致,这样的风度,这样一种悲怆逼人的美,从古至今地流传下来,画卷,绘本,雕刻,刺绣,陶瓷塑造等等。现藏于日本的清代苏州套色木刻年画,画中的王昭君,粉面颊,红斗篷,头上雉尾飞舞,胯下骏马奔腾,旋风般的动感,全然不似常见的那种怀抱琵琶的哀凄之态,不知道当年尚小云的表演是否借鉴过类似的流行民间的印模,这里的王昭君,不再单纯是文人的王昭君了。

张爱玲散文《更衣记》,特别提到“昭君套”——戏里,或是画里,昭君出塞的装束,游牧民族服饰,镶裘皮连帽宽松斗篷,不知怎么被洋人看中,引至世界时装界,成为好莱坞女影星时装必备,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欧美艳绝一时。

淡淡妆,天然样,就是这样一个汉家姑娘

——曹禺话剧《王昭君》

197811月,《人民文学》刊出著名剧作家曹禺五幕历史剧《王昭君》。

19799月,《王昭君》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

话剧,本来不是我这本书要讲的主题,但是,曹禺的这部话剧不能不提及,因为,影响了之后凡是与王昭君这个名字有关的几乎一切——戏曲、电影、电视,以及其它的任何一种艺术表现的形式,例如呼和浩特昭君博物馆前的大型石雕,雄姿英发的呼韩邪单于和青春美丽的宁胡阏氏王昭君捉臂比肩而立。

如果说,马致远的王昭君和尚小云的王昭君属于“艺术,如同西方的朱丽叶和玛格丽特;那么,曹禺的王昭君则属于“政治”,从她登上舞台的第一天起,她所承担的责任和两千年前的汉代王昭君一样,中华民族亲善大使。

“淡淡妆,天然样,我就是这样一个汉家姑娘”(曹禺《王昭君》)。

记得那一年,曹禺话剧《王昭君》在国内文化圈引起了非常的轰动,“笑咪咪的王昭君”取代了“哭啼啼的王昭君”,让很多年纪稍长的人很难于接受。例如我的父亲,虽然,曹禺先生,是他素日敬重的,但是,这个“改编本”,让他很不以为然。父亲的想法和古文人想法近似:堂堂大汉王朝,解决边疆之事,文臣武将,文韬武略,怎能以一弱女子作安定社稷的镇石?即使,当年有无可奈何之处,那么,今天也不应该拿出来旗鼓大张的宣扬。父亲执拗地认为:“和亲”(这一国策),无论怎么说,女人成为牺牲,是女人的悲剧,也是国家的悲剧——他欣赏杜甫的诗。

父亲的想法自然有道理,但是,现代的时空,不再是汉唐,不再是宋元,也不再是明清,时空变了,有些思维应该随之而变,这是时代的需要,也许是“政治”的,但是,如果结果有益,于人类,于世界,那么,作一些这样的变化,应该算是一件很好的事。

记得京剧《昭君出塞》,有这么一节:王龙对前来迎接昭君的番使说:“骚鞑子,站远些,娘娘嫌你们腥气!”这样的对白,拿到今天,和现实的中国,真的是相去太远。数千年来,汉民族的自大心理,从来就很少“反省”,今天,也是一个“纠偏”的时代。当宇宙的大门向人类敞开,我们才知道我们的渺小。每一个地球人都是亲人。中华民族之间的融合和混杂,早已是数千年的历史,谁能担保谁的血管里边没有异族人流动的血?起码,我清楚,我的先祖是胡人,除去父系的姓之源,母系是藏汉混血。

20世纪八十年代的话剧《王昭君》,成为王昭君舞台艺术形像的一次重大的“变革”,今天回首,可以看得出,其影响并不止于当时,自此之后的昭君剧,无论故事情节如何千奇百怪地被编撰(例如王昭君和韩于邪单于的浪漫恋情等等),王昭君欢欢喜喜进入匈奴大草原已成为模式化的故事的结尾。

因文革荒芜十年的中国戏剧舞台,话剧《王昭君》象“一把燃烧的火”,烈焰熊熊,照亮了人们的心。当时,各城市文化团体,人心振奋,人心思动,他们以为中国戏剧舞台的春天来到了。可惜,这样的欢喜没能持续太久。此为后话。

1980年,广东粤剧院院长红线女演出的《昭君公主》,当时,港澳台三地,如同刮来一场台风,人人争相说昭君——粤剧,在东南沿海一带,渗入当地人的骨血,衣食住行,外加听戏,一日不可或缺——著名武侠小说家梁羽生在香港撰文,以《和番?和亲?悲剧?喜剧?》为题 ,质疑曹禺《王昭君》的同时肯定了红线女的粤剧改编本——介于马致远《汉宫秋》和曹禺《王昭君》之间,此两者而取其中,吸取民族亲善的积极意义,淡化人物形象“政治性”的塑造。

2001年,扬州扬剧团推出新编历史剧《王昭君》,后来获戏剧“文华奖”。

200711月,武汉市汉剧院新编历史剧《王昭君》在武汉市艺校实验剧场上演

网上搜到汪曾琪的一个九场京剧《王昭君》的剧本,推测是以曹禺为模本,加上作者很厚的文学底子的再创作,只是,我没有搜到关于这个本子当年的舞台表演的任何信息。

200712月,由天津京剧院和上海京剧院联合排练的新编历史剧《汉明妃》,在上海逸夫舞台(即天蟾剧院)首次公演,算是对“王昭君”形象历史性变更的一个表示。

我想,将来的艺术舞台上,不会只是一个模式的王昭君,你唱你的传统戏《昭君出塞》,我演我的新编历史剧《王昭君》,双轨并行的车道,各有存在的价值。譬如红线女,当年,新旧两个版本王昭君轮换献演,观众也是能够喜欢的。

不过,我始终认为,马致远的《汉宫秋》和尚小云的《昭君出塞》,才是真正的艺术,其他的,可能只会速朽,即使你曾经为此“倾心竭力”——造物主,永远比我们伟大。

补记关于王昭君,中国古代,也有不同的见解,宋代王安石,他的诗和杜甫的诗,立意完全相悖,杜甫说:“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王安石说:“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诗中最绝的,也是一个动词,一个“闭”字,将汉武帝的狠和陈皇后的痛,冷静十分地渲染到极致。冷宫幽禁,君恩断绝,长夜漫漫,生不如死。而远嫁异邦的王昭君,虽说是与故土亲人天涯分离,但是,活着,在那一片苍苍莽莽的广原大漠,可以纵马驰骋,可以生儿育女,总好过长门宫内郁郁而终的那个女人。

人生若是不如意,又何必在乎身处天南还是地北。

王安石想说的是:与其被“囚禁”,不如被“放逐”——也算是一种个性自由。

也许,王昭君当年“自愿请行”正是基于这样考虑,但,终归是惊世骇俗,即使在今天,也是。

2015年2月

胡榴明新浪博客制作时间2020.5,原稿基础上再修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