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记者袁毅《昙华林》读感:胡榴明讲述昙华林的故事和传说

标签:
胡榴明昙华林武汉城市袁毅 |
分类: 品书.评书 |
过年前收到著名女作家、武汉城市文化研究专家胡榴明最新著作《昙华林》,她是已故著名诗人作家和报人胡天风的长女,散文、随笔、小说、纪实文学写得俱佳,十几年来持续关注武汉优秀历史建筑和武汉乡愁题材创作,撰写武汉人文历史的沧桑、兴衰、荣辱与哀乐,著有《夕阳无语·武汉老公馆》、《三镇风情·武汉百年建筑经典》、《繁华沧桑大武汉》、《人间烟火·武汉城记》、《老房子的述说——武汉近现代建筑精华集萃》等书。
胡榴明1993年“提前退休”,43岁开始自由写作,靠自由撰稿的稿费维持生计,清苦的二十四年一路走来很不容易,也让人感佩。在我二十五年的编辑记者生涯中,我与胡榴明多有交集,经我手编辑过胡榴明的美文,约请她写过武汉的“城市声色”和前世今生,她都爽快地答应并迅速地交稿,也报道过她的作品出版消息,一起参加过每年的楚才作文评审和本报“读书之旅”活动,新的一年期待看到她更多的新作。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经典老房子富含历史价值、美学价值、人文价值。经过十多年的复兴改造,曾经颓败数十年的昙华林街区已重现秀丽容颜。昙华林以历史建筑(包括不多的清代古建筑)为街区旅游观光第一吸引力,这些年日渐成为武汉的文化名片和风光人文旅游地,吸引的游览对象既有本土市民,也有外省市游客,昙华林的保护建设,昙华林旅游商业休闲街区的改造和管理,历史建筑修旧复旧或重建改建,是我们这些本埠文化人时刻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胡榴明全面研究和写作昙华林这一街区的历史源脉和人物故事,新著《昙华林》集中讲述昙华林的故事和传说。普及一下,“昙华林”名称的来历很简单,就是因为这里曾经有一座佛寺名叫昙华林,先有佛寺后有小街。明洪武年开始兴起、兴盛,一直到清中期,政府机关、教育机关、粮食仓库、粮道、马道、兵营、贵族府邸和平民住宅也很密集,街巷深处矗立佛寺和道观,例如昙华林和涵三宫。清末汉口开埠,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的1864年和1868年,西方传教士在这里购地建房开辟教区。明朝初年武昌扩城,昙华林初生;清朝末年汉口开埠,昙华林重生——六百年历史。
武汉是一个五方杂处、华洋混合的城市。数千年一瞬间,古往今来,沧海桑田,令人伤感。在武汉城市文化和精神的塑造形成过程中,除了传统地域文化因素的影响外,近代西方文化和人文精神的融入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胡榴明认为,武汉的城市文化以汉口开埠文化为主体,宝通寺、长春观、归元寺、黄鹤楼……这些地道的中华文明遗存不足以代表武汉城市历史,汉口开埠,西方文明的传入,是武汉城市近现代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因,例如昙华林四大传教区,不要把它们仅看作宗教,还应看作现代教育、现代医疗、现代艺术、现代生活——除了教堂,西方传教士还在此创办有学校、医院、公共图书馆等。因为西方人文科技的流入,武汉才能够成为中国内陆重要商贸及工业城市。关于武汉城市史、建设史的这种卓识远见,让我开拓心胸,开阔眼界,受益非浅。
http://s15/mw690/001iWOy0zy78h1aNCcCde&690
http://s5/mw690/001iWOy0zy78h1cac9m04&690
http://s11/mw690/001iWOy0zy78h1vOMdA8a&690
http://s5/mw690/001iWOy0zy78h1cac9m04&690
http://s11/mw690/001iWOy0zy78h1vOMdA8a&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