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辛弃疾和陈亮——得失成败说知音选篇

(2015-04-04 15:42:14)
标签:

文化

宋朝

辛弃疾

陈亮

知音

分类: 数千年一瞬间

辛弃疾和陈亮

南宋词人中,辛弃疾和陈亮词风有相似,豪放苍凉沉郁,因为他们的性格和经历。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济南)人,出生时家乡已经属于金人占领区,二十一岁聚众两千人加入耿京领导的抗金起义军,失败后(耿京被叛徒出卖后遭金人杀害)率领抗金军残部冲破金人防线跨长江回归建康(今南京当时),受封赏进入仕途,一生倡议北伐,几次罢官削职,郁郁不得志一生。

陈亮,字同父,婺州永康人(今浙江),曾祖父是北宋宣和年间一名下级武官,跟从大将军刘庆元在抗金战役中牺牲,这件事给他一生影响,从年轻时就好武谈兵立誓北伐,三次被诬告入狱,一直到死也没有完成北征心愿。

辛弃疾和陈亮两个人临安初见一席倾谈成为知交,彼此钦慕,彼此欣赏,友谊延续直到老死。

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四十二岁的辛弃疾人生跌落到低谷,遭弹劾被免职,不得已举家迁居铅山(今江西上饶),修筑带湖别墅和瓢泉别墅,打算闲云野鹤林泉琴瑟以渡余生。

七年后的一天,陈亮从自己的家乡永康出发前往铅山探访患病中的挚友。

见面当晚,两个人对雪煮酒,彻夜长谈,铁血男儿言英雄志,月洒西窗,夜半三更,陈亮拔剑起舞,辛弃疾击节高歌,两个同病相怜的人一旦相聚,肝胆映照,兴奋不能自已。

陈亮和辛弃疾游带湖、居瓢泉,然后乘车游玩鹅湖前后整十天,每天饮酒畅谈通宵达旦,最欢乐动情的时刻念念不忘家国大事,期望朝廷采纳主战派意见出兵中原收复故土。

铅山鹅湖之会载于文学史,因为两位著名词人的《贺新郎》,反复唱和,前后数首,文采风华令人叫绝,精神气韵令人叫绝。

辛弃疾: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陈亮:但莫使、伯牙弦绝。九转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寻常铁。龙共虎,应声裂。

辛弃疾:“我最怜君中宵舞……”——回顾之前两个人的感情的真纯。

陈亮:“但莫使伯牙弦绝……”——期望友谊长久,不要有伯牙失去子期的痛苦。

铅山之会六年后(绍熙四年),陈亮被皇上亲取为状元,赴任前突发疾病死去,时年五十二岁。

“伯牙弦绝”一语成谶。

经历得越多越觉得人世可悲,有时候你竭尽全力也不一定有所功效,“殆天意,非人力”,譬如辛弃疾和陈亮一生一世融入身心的北伐梦。

“忽喇喇如大厦倾”,南宋王朝覆亡天注定,英雄气概英雄理想英雄业绩只能是历史悲歌。

长歌当哭。

陈亮死后十六年,辛弃疾在铅山乡野病逝,十六年中孤独地品尝子期既去伯牙绝弦的痛苦。

那一年,陈亮告辞离开铅山,隔天,辛弃疾驾车追赶没有追上。

“……佳人重约还轻别。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长夜笛,莫吹裂!”(《贺新郎》)
       就这样你离去了,如美女一无回顾地离开她的情人,留下我一个人在冰封四野水深难渡的河的对岸,恨不得前方路断车轮生角,让你无法前行,这样我就能够追上你留你我身边不走(当年陈亮乘车往返并不是如传说骑马往返)。为什么你的到来愈加增添我的忧愁?铸成今天相思苦熔尽世间铁,长夜不绝的凄凉的笛声啊!你把我的心吹裂成碎片了。

关于这首词,后世人各有理解不同——男人和男人之间超过爱情的友情,连辛弃疾这样的英雄豪杰都能明明白白地说出来,今天人还有什么好遮遮掩掩的。

如果设身处地站在他们的角度很好想。

故乡沦陷,宦途失意,理想抱负完全没有办法实现,曾经金戈铁马年少将军今天闲居乡野的苍鬓老者,挫败感和空虚感,寂寞、沮丧、绝望日复一日。

孤独悲怆的七年后,陈亮的探访,给予辛弃疾精神上极大的冲击力,如暗夜之光和生命之火,面对昼夜思想的友人,悲欣交集,难以自抑,那一刻连心都是痛的。

辛弃疾的词直白坦荡地表达了他的内心,在他下剩的岁月里他非常需要陈亮这个朋友,和自己一样,英雄气才子情聚于一身,而且比自己年轻,勃勃生气,抱负满怀,天真地毫无畏惧地,面对(在辛弃疾眼里已经)腐朽无望的(南宋王朝)一切。

大宋江山渐渐陷落如西下之日,金戈铁马文彩风流随同英雄才子走进中国历史——“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人世间所有的人和事,我们没有力量能挽回,无可奈何的绝望感,古人有,今人也有。

2015年春应汉阳区委方志办公室邀请撰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