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李四光武昌珞珈山汉协盛武汉大学文化 |
分类: 城市经典 |
摄影:胡榴明.胡西雷
http://s10/middle/474b6834gad58f8ed03a9&690
(武汉大学图书馆全景资料照片,这里是武大建筑群地势最高处)
武汉大学被称为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学”,因为它的校园环境和校舍建筑。
当年,古武昌城城圈,东面,至观音山长春观而止,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一圈厚厚的青砖城墙相隔,两扇厚厚的黑漆铜钉的城门相隔,城内是红灯绿酒的市井,城外是红花绿树的乡野。
武汉大学位于当年武昌城的东郊,一个有山有水的好地方。
长江中游垄岗平原的地貌特征是,“山不在高”,不高的山峦在平原上连绵起伏,不显崔巍,更显秀媚,山与山之间,大大小小的湖泊星罗棋布,远看如古人青绿山水的长卷。
武汉三镇之中,长江南岸的武昌地势最高,境内湖泊众多,山岭连绵,最著名的三座山是蛇山、洪山、珞珈山。蛇山在西,洪山在中,珞珈山在东部偏北。蛇山是武昌建城之根,也是武昌城市的中心;洪山虽在武昌古城之外,因为有宝通禅寺,数百年以来香火不绝游客不绝;珞珈山在20世纪之初还是一座荒山,距离城市远,距离城镇之间的道路也远,没有风景名胜,也没有居住村落,一片与世隔绝的空山淡水。
http://s2/middle/474b6834gad59f2ad7be1&690
(武汉大学校门石坊"武汉大学"四子揩书由闻一多1928年题.胡西雷摄)
珞珈山,原名落驾山,也叫罗家山,武汉大学建成之后,闻一多来校担任文学院长时,改名珞珈山,。山形半弯,一侧临湖,另一侧与狮子山相连,形成“∩”形山脉,秀峰蜿蜒,浅谷平坦,杂花乱树五色缤纷的山间春夏秋三季。
珞珈山的自然之美除了山的本身之外,还有与山紧临的那一片大湖——武昌城东郊的东湖,平野上摊开得漫无边际,珞珈山在湖畔立着,玲珑精致的影子映进广漠浩大的湖水,空间辽阔而静寂,这样一种美,是自然的,也是精神的,这就是武汉大学的美丽之源。
武汉大学建校之后,东湖的开辟随之而始,二十年后,东湖风景区在与武汉大学半湖相隔的对岸建成。
1928年,李四光和叶雅各来到这里,被这座紧挨着一片大湖的山凹之地所吸引,认为是武汉大学新校最理想的建校基地,此后才有了珞珈山的今天和今天的武汉大学。
http://s4/middle/474b6834gad58fbd24f03&690
(武大建筑群之一)
从建筑学上来说,这是一个不因循守旧的选择。山岭凹地,地质结构复杂,工程难度可想而知。欧洲和美洲几所世界一流院校,自然风光与建筑人文两相契合的,例如英国的牛津和剑桥,例如美国的哈佛和耶鲁,都是平地上建校舍,即使是地处丘陵山地,也要避开峰峦凌厉的山脊。但是武汉大学偏偏就别具一格,依着山的走势,顺着水的形态,在山与水之间,在山与山之间,在山的峰岭坡谷,兴建起一座前所未有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落。
山顶山坡建教学楼和宿舍,山谷凹地建运动场和花园。仰望,巍峨高耸的绿瓦宫阕,俯视,花木扶疏的园林和平坦整洁的操场,模仿古希腊剧院高下呼应的圆形阶梯式建筑模式;以山顶图书馆为中轴线的顶端,左右平行上下有序的建筑排列,模仿古中国殿阁中轴对称的矩形排列式建筑模式。
http://s6/middle/474b6834gad58fcc947a5&690
(武大运动场位于两山间凹地,依地势而建,穹顶者为理学院)
设计师凯尔斯,美国人,麻省理工大学毕业,一个极其迷恋东方文化的西方人,在完成这项工程的设计规划之中,倾注了一种近乎使命感的热情,东方的建筑形态,西方的建筑构架,东方的风骨,西方的血脉,东西方文化在这里融合得自然和谐。
整个工程由汉协盛、袁瑞泰、永茂隆三家营造厂以及上海六合公司联合承建施工,艰苦卓绝的施工过程,难以想象的困难和阻碍,断断续续,前后十一年,其中,宁波人沈祝三主持的汉协盛营造厂因此破产。
武汉大学:包括工学院、体育馆、图书馆、文学院、法学院、学生宿舍、学生会馆、科学会堂、半山庐等。砖混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二至三层建筑。1929年始建,1932年完成主体工程,1938年完成全部建筑施工。占地面积 200公顷,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耗资300万银元。
武汉大学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建校历史的悠久,超过1895年创办的天津大学和1898年创办的北京大学。前身为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自强学堂,中国晚晴四大学府之一,另外三所学府是张之洞创办的两湖书院(武昌)和广雅书院(广州),上海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上海等地交通大学的前身)。
湖北自强学堂校址在武昌三佛阁大朝街口,1902年改名为方言学堂,校址迁到武昌东厂口。此后改为武昌高等师院(武昌高师),后改为武昌师范大学。1926年10月组建成立国立武昌中山大学。1928年7月,改组为国立武汉大学,组筹备委员会,李四光任建筑设备委员会委员长,缪恩创为校方总体建设监督工程师。1929年开始在现址建设新校,历时三年大部分建筑完成。1932年春,全校师生迁入珞珈山新校区。
1938年10月,日本侵略军攻入武汉,武汉大学师生迁到四川乐山开课办学。武汉沦陷期间,日军占领武汉大学校舍为医院,校舍建筑因此而留存。1946年10月,武汉大学迁回武昌珞珈山校址开学。
1948年,英国牛津大学致函国民政府教育部,确认武汉大学文理学士毕业生平均成绩在80分以上者,享有“牛津之高级生地位”。
1949年以后,人们不再将武汉大学所在的珞珈山认为是城外郊野之地,贯通武昌的武珞路经过街道口,珞瑜路直达武汉大学校门口。
从武昌珞瑜路到街道口,左转朝东湖的方向,看见“国立武汉大学”石坊,雪白雕花的石柱和横梁,往里走一条直道,走进珞珈山,也就是走进了武汉大学的校园。
半个世纪,城市圈不断外扩,武汉大学也划归于市区的中心,记得几年前来这里,路边还看得见金黄的稻田,翠绿的菜地,开满荷花的湖汊和式样简陋的小木船,现在再来,一切都看不见了,田园渔耕景致变成规划整齐的绿地和花坛,之间树起一栋栋白色的新楼。
两山相交形成的一块凹地,一个躺下的“∩”形,开口处是从山外进入山间的通道,也就是进入武汉大学主建筑群的入口——波光粼粼的一池碧水,枝叶伸张的几株法国梧桐,大片如丝的浅草,几畦如火的繁花,三三两两的人,树阴下,草地上,坐着或是躺着,每一次来这里都看到的感觉到的安静和安宁,如果在阴雨天,这样的感觉更甚,行人稀少的校园,空旷而静寂,所有的美都归还给你身外的风景,那才是真正的安宁。
右边一条路往山上走,松林和桂树的枝叶间滤出的几缕淡金色阳光,石路很干净,顺着山势缓缓向上,最先看到建在狮子山上的工学院, 1934年的建筑,主楼四角重檐,绿瓦翘檐,中国古典风格。石阶多层向上进入大门,正立面为方框玻璃结构,现代主义风格,光亮从直泻而入。两侧附楼覆罗马式穹顶,穹顶下悬着小小阳台。开裂的墙面,缝隙间摇曳着几茎长草,饱经沧桑的样子。
工学院正面对着山凹处的阔大的运动场,站在工学院前面白色石栏边,摄影机镜头可以收进对面山上与之遥遥相对的理学院。
http://s3/middle/474b6834gad58fa6518b2&690
(武大工学院)
我去摄影的那天正巧是夏季六月,毕业生即将离校的季节,几个穿学士服的女学生在石栏边拍照留影,黑袍红颜和蓝天下美丽的教学楼叠映在一起。
http://s2/middle/474b6834gad5902d1bd51&690
(工学院门前)
绕运动场半圈,山凹的另一边是理学院,1930年的建筑,拜占庭式半球顶,如一只倾覆的巨型鸟巢。室内设有阶级式下陷大教室,天花板和地面如同两只对合的碗。两侧配楼为化学楼和物理楼,之间有石廊相连接,歇山连脊式屋顶,立面墙上开大窗,细柱条横竖间隔的窗酃和门漆暗红色的漆。
http://s13/middle/474b6834gad58fe024a9c&690
(理学院内部为圆形下陷状阶梯大教室,与顶上半圆形穹顶合成一个整体圆)
山坡和山凹林木森森,松树、杉树、樟树、梧桐树,当年叶雅各费尽心力地园林种植,终于在十年、二十年、五十年后阴蔽了后来者。沿着林阴幽暗的山间小路,虫子在叶片底下低鸣,小鸟在枝条间扑扇翅膀,白色的小野花密密匝匝开满一整个夏天,如果在晚上,如果在林子里走,荆棘扯挂衣服和皮肤,远处青蛙的喧噪,四周漫无边际的夜色,看不到林子的尽头,云散开,水银的月光从树梢上头顶洒下,树与树的间隙中昏黄色的灯光闪烁,带你找到白色片石铺垫的林间路。
从理学院走出来,顺着山坡上的林间石板路来到武汉大学学生宿舍——斋舍。
学生斋舍:汉协盛营造厂营造。砖石结构,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房间300间。依山的斜坡而上建起石头阶梯,既是向上的直行通道,又是每两幢单元楼体之间的连通横道。宿舍大楼立面灰褐色的石质墙体,屋顶单檐歇山式。
学生斋舍一侧,山坡上稠密的树林,脚下踩着润湿的苔藓,四周很静,高大的灌木丛长着掌状叶片长枝条伸向路边,石头阶梯95级,顺着斋舍侧边的灰墙,从山脚铺向山顶。顺山势而上的这幢庞大的老屋,圆形门洞的幽暗中,有女孩走出,到明亮的户外晾衣物,摹然间以为是古画中人。
武汉大学的学生宿舍和别的学校的宿舍很不相同,依山势而建,正立面一字排列开去,巨大而挺拔,气势很宏大,如是不熟悉者,根本就不会以为是学生宿舍,而会以为是一幢联体的教学或教研大楼。站在如古城墙的宿舍楼的墙根底下向山上望,平直厚重的高墙和高昂锐利的翘角,粗犷庄严得犹如西藏高原石头堆砌的庙宇。
http://s5/middle/474b6834gad58ff687774&690
(斋舍中间水泥阶梯向上至珞珈山顶武大图书馆)
斋舍门前有一条平整宽敞的水泥道路,便是闻名中外的樱花大道,武汉大学校园主通道,沿着珞珈山山坡的底部纵贯武汉大学,两边连绵成行的樱花树,树枝悬垂在行人的头顶,每天每时,过往路人络绎不绝。
樱花盛开在武汉大学的三月,那是一个绿色的生命的季节,山是绿的,湖是绿的,树是绿的,草是绿的,山上山下的琉璃瓦顶也是绿的,樱花大道上的樱花盛开,一枝枝,一树树,一团团,一簇簇,灿烂的红色让人目不暇接,空中飘洒着樱花花瓣,重重叠叠地从高处倾覆而下,如花雨,层层叠叠铺满道路,裹在大堆的花瓣中,满身满头都是粉红色的花的精华,空气中飘荡着甜润的花的香气,每一片花瓣都似乎嚼碎在嘴里,用舌用齿才能尝得出那种柔嫩芬芳的味道,那一个时候,你才能知道,赏樱花,光用眼睛是不够的。
从斋舍正中的石阶,笔直一条上山的路,武汉大学图书馆位于珞珈山的最高处,1933年建,汉协盛营造厂承建,华丽恢宏的中国古典宫殿式建筑,平面“工”字形,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正中间殿堂跨度18米,单檐双歇山顶,八角形塔楼高耸。石基、石阶、石栏、额枋,材雕刻着精美的图案。
http://s3/middle/474b6834gad59015ff012&690
(图书馆内部)
东、西两侧为文学院和法学院,建筑样式完全一样,单檐歇山顶,四层。文学院建于1930年,法学院建于1936年,两幢楼都为汉协盛营造厂营造。
翡翠色的琉璃瓦,白玉石的石台,天空透明,太阳闪烁着金属般的光泽,塔形松和古柏,美人蕉和夹竹桃,绿树红花——一幅巨大的印象派油画。
记得很多年前的一个夏天,我们在武汉大学园子里跑来跑去,年轻兴奋而且无人管束,每天傍晚爬上95级石阶,爬上图书馆的台基吹风乘凉,站在山顶可以看见山的另一边的风景,站在珞珈山顶纵览连天的湖水,那样的感觉终身难忘。
http://s3/middle/474b6834gad59006f9b62&690
(图书馆门廊石雕和上面八角宝瓶顶塔楼)
2007年重来,顺着斋舍正中的石阶朝山上走,上到山顶最后一级台阶,迎面看见图书馆熠熠闪光的琉璃瓦顶,阔大的廊檐下坐着两个年轻的学生,男孩和女孩,相拥亲吻,在正午的阳光下,旁若无人的样子。往里走,天花高拱的阅览大厅,静悄悄地,坐满埋头读书的学生。
樱花大道以下的山的凹处遍植花木,桃花和玉兰,桃花开时,满坡满树,花朵鲜媚浓烈如丝绒。鹅卵石小径,“之”字形上下山坡,石桌石凳散落在花树和草地之间,那里是人们常常歇息的地方,很多学生来这里复习功课,三三两两的,占住一张石凳和一片树阴,一个上午或一个下午。
学校体育馆,校园中心地带的另一侧, 地上2层,建于1934年,上海六合公司建造,西式山墙,中式琉璃瓦屋顶,轻型钢架屋梁,运动场过去大片学生宿舍区是杏园。
半山庐在山间林莽荆棘的深处,顺着山道往南,走很远很远,一路问着,好几个学生都说不知道,后来总算在山崖的转弯处找到。
半山庐是十八幢独立别墅,武汉大学教师宿舍, 建于1932年,缪恩钊、沈中清设计,胡道生合记营造厂承建。英式乡村风格,清水砖墙,红色坡瓦,木结构外置的阳台和门廊,石阶在山间和林间“之”字形上下穿行,连接着这些分散建在山坡和山脚的小洋楼,香樟和酸梨枣,松树和杉树,枝繁叶茂地生长,树叶间闪出耸起的尖顶和山墙,树的影子和日头的影子交错摇曳,泥地上投下团团光点,嶙峋的山石,清澈的溪流,山石上攀爬的藤蔓,溪流中漂浮的水草——野趣天然的居所,只是离尘世太远
20世纪三十年代,这里是名人聚集名流荟萃的地方,很多的故事和传说流传到今天。20世纪末期,居民逐渐迁移到山下,老屋一天天颓败,山林间的石径沉埋荒草。
http://s5/middle/474b6834gad590438b704&690
(已经颓废的半山庐曾经是中国学界名流和政界首领的居住之所)
从山中走出来,夏天变成了秋天,山坡和山凹,梧桐叶子黄了,枫树叶子红了,杉树叶子萎成干涸的褐色,天透明如水晶,秋风卷起叶片,飘落在绿色瓦脊上和白色石阶上,秋天,是古典式建筑最好的映衬,天气一天天冷,风一天天凌厉,下雪的日子,珞珈山特别美,寒假的校园人迹稀少,山上山下一片空虚的洁白。
从樱花大道一直往校园深处走,翻过山梁向前走,走到武汉大学后门,这里是东湖之滨,空间非常开阔,闻到新鲜润湿的湖水的气味,走出校园走到湖边,刚才的一切,山和建筑,都映在身后,与天相连的湖水在你的眼前展开,然后再慢慢地沉没到紫灰色的黄昏暮霭中去。
http://s13/middle/474b6834gad59052166cc&690
(穿过武大来到东湖,东湖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初建武大时,还只是一片荒湖野沼,现在建成规模完整的风景区,图为东湖磨山,胡西雷摄)
作者注:文和图中提到的工学院理学院文学院等名称是指1949年前的武汉大学校舍建筑使用,今天已有改变,建筑称为旧武大工学院等等如此类推,武大图书馆和武大学生宿舍斋舍我去摄影的那年2007年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