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武汉天地——“新天地”里的“老房子”

(2008-02-22 03:29:51)
标签:

文化

分类: 城市经典
 

武汉天地——“新天地”里的“老房子”

2008年初,“武汉天地”第一期工程基本竣工, A片商业区已于 2007年年底“开街营业”,与此同时,法国艺术家设计的雕塑群像也在长江二桥桥头落成揭幕。
大年初一的中午,特地去新落成的武汉天地商业街逛了一圈。
晴天,金阳,积雪尚未化尽,从中山大道的最东端,开阔的十字路口,缤纷的建筑色彩,砖石、钢筋、木材、玻璃的混合音乐,转入悬挂大红灯笼的小街,曲径通幽的感觉,往里走,整洁的石道,凸凹上下的石阶,石台上漾一方碧水,赭红色、褐黄色,深灰色、浅灰色,高不过三层的小楼,往道边挑出宽阔的檐,廊檐背后,隐约露出上世纪初建起的某一幢老宅的一角,爱奥尼立柱托起久远的空间——现代主义风格的时尚建筑和古典主义样式的历史老宅,密不可分地镶嵌在一起,一百年的老树的枝干覆盖一座最年轻的街市令人低回……
武汉天地又名“武汉新天地”,听名字自然会联想到上海新天地——投资商同为香港瑞安集团,同样属中国内陆“旧城改造”的经典范例。
上海新天地,在原有的石门结构基础上的改建和重建,保留老弄堂四面临街的原建筑结构,将旧式的砖木构筑的中西式民居,改变成临街玻璃幕墙的现代派店堂,开辟露天广场,围绕广场设酒吧、餐厅、歌舞厅、商店,喷泉、水池,还有小型展览馆——一个环境优雅的高消费社区,充分利用上海港这一国际化大都市优势,主消费群体呈国际化趋势。
而武汉新天地,则是在大片废墟上重新规划建设,例如初露头角的A片商业区,以汉口长春街“残存”的九幢公馆式建筑为摩本,再现20世纪二十年代、三十年代的欧式建筑及欧式街区的历史风貌,时尚小楼与老城区老式洋楼组合,街心花园水池,街边百年老树,画廊、商店、餐厅、茶室、咖啡馆、酒吧——投资者寄望于本埠,希望这片占地优越、功能完善、构筑美丽的大型商业区能够成为武汉市民平常来往的快乐休憩地。
武汉天地所在地是汉口永清片,原属旧日租界,最早是荒滩,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华人和日本人开发兴建,成为汉口城市东北角的一个商业及住宅新区。
1898
7月,日本则借甲午海战之威在汉口建立租界;租界位于德租界以下(以长江流向区分)六合路北,1907年扩界,1913年后多次向京广线外扩,直到今天的黄浦路,面积仅次于英租界。
1909年起,日租界开始大规模的建设,按山崎方案修筑了江边的护岸工程,沿江修建了三菱码头、海军码头、福安码头、日信码头,按日本样式建设市街,先后建成中街(今胜利街)、山崎街(今山海关路)、成忠街(今张自忠路)、平和街(今中山大道)等街道。虽然建筑规模依然远不及英、俄、法等汉口租界的富丽堂皇,但是也自有它的特色,地旷人稀,绿阴覆盖,和式矮楼和西方复古式建筑在幽静的小街边排列得错落有致,红砖红瓦或灰砖红瓦的砖木建筑,式样简洁美丽,几乎没有高层建筑
20
世纪末初,汉口永清片一带,多住日本侨民,当年日侨人数占汉口外侨人数之首。
1937年8月7,汉口的日侨突然全部撤离回国,这一带民居、商埠及商行几乎是于瞬息之间大半成为空巢——汉口日租界由中国政府代管。
1938
年日军占领武汉,恢复日租界,部分侨民迁回原居所。
推想,20世纪20年代,这一带房舍俨然,绿树成阴,自然环境十分优美,一个理想的社区,尤其是地处城市边缘,无喧哗,无污染,绿化覆盖非常好,当年,日本侨民以此地为家乡,过一种与世相对隔绝的田园式都市生活。
1943年3月30,日本将汉口日租界管理权象征性地交还给汪精卫政府。
1944年12月18,美空军轰炸汉口,日租界摧毁惨重,仍有部分街区建筑于弹火硝烟中侥幸留存。
1945
年,日本战败,日占领军和日本侨民撤离回国,房产以敌产没收,譬如今长春街起始处的几幢小洋楼(长春街1号—4号)成为当时政、军、商界要人居所,直到1949年。
20
世纪末,有专家考察武汉市近现代城市建筑史,来到汉口旧日租界所属的街区,从六合路东去到郝梦龄路(旧燮昌小路),从长江北岸江滩往北走到黄埔路,1944年前的汉口城区图“按图索骥”,发现,这一地区的街道仍如旧时贯通纵横,但是原有的房舍建筑却十之八九不存——二战之后,汉口日租界形同废墟,被日本侵华军暴行惹恼的美国人(194411月日宪兵队虐杀美空军三名战俘),那一天往这片地区投下炸弹时再也不存“恻隐之心”,19441218日成为汉口日军和日本侨民的噩梦。

后几年,瓦砾堆上搭起了简陋房,高档城市社区沦为战后贫民的栖身所。今天如果你去这一带,你不会想到这是曾经是当年租界区,因为街边你看的一切实在是太简陋。

1898-1944,日本人和华人,五十年的建设,心机、金钱、汗水,还有别的,一切都如烟云,转眼成空。用“报应”这个词能说明问题吗?中国的土地上,财富也好,文明也好,难道我们一定要推诿成是别人的东西?

依然有剩下的建筑,例如三菱洋行、日本神社、日本领事馆、领事馆院内欧式小别墅,胜利街日本军官宿舍等,另外,还有上面说到的汉口永清片长春街尽头的这几幢老宅。

2003年的一次“旧城改造”,曾经在战争中侥幸留存的三菱洋行和日本神社等历史建筑被强行拆除,长春街东北端的9幢公馆式老宅在武汉市民的热心护佑下逃过此劫。
2005
年初来过长春街。
那一天,天气阴冷阴冷,头上淋着冷雨,脚下踩着大片废墟,推土机碾过之后的残砖断瓦,没有牡丹亭和杜丽娘的断壁颓垣,尽显城市的荒芜,直到走近那残存的九幢老宅,萧瑟的感觉,没有减轻反而加剧了。
那天,我在想,这一大片沦为“焦土”的地带的将来,这九幢被人艰难保护下来的老宅的将来,担心它们的祸福,这也关联到城市和人,城市的命运关系住在这个城市的人的命运。
长春街九幢洋楼,样式各异,但总体风格为复古主义和现代主义的组合,推测为20世纪初期(二三十年代)建筑,当时正是现代主义建筑风兴起之时,但是看得出当年的屋主对复古主义经典模式的偏好,认为是财产和地位的象征,例如罗马柱。
几幢老宅同属“高台式建筑”,楼高三层,一层为低矮建筑层,供下人居住或做储藏室,遇到长江流域无可逃避的水涝灾害,这一层底楼就如同热带吊脚楼一般托起上面的居住区不受侵扰,室外有楼梯直通二层,进入屋内主居住区。
尽管四周景象荒凉,风雨尘土,老宅的建筑之美却磨灭不去,磨花地面,镂空铁栏,罗马立柱,还有墙面上精美的石质雕饰……
2005
4,香港瑞安集团在无人竞标的情况下,以33.9亿元取得汉口永清片开发权,投资100亿元人民币打造规划面积为61万平方米“武汉天地”,现代城市的建设开发必须由高智商高品位的开发者来协助完成,去过上海新天地的人更应该明白这一点。
2005
年的秋天,去了上海新天地,老弄堂里的新景观,风光景物令人流连——珍惜旧时风物,引入新潮设计,再造一个全新的城市建筑体。那一天,我才知道,原来,旧城老宅是可以如此改建的!
——开发商的魄力和品味,设计师的眼界和见识,非常重要两个因素。
武汉天地将永清片长春街九幢老宅完美地珍藏,每一块砖,每一块瓦,都以它们旧时的风貌,旧时的优美和典雅,放置到它们最适合安放的地方,和新生的建筑相依相衔,矗立当年老树的绿叶下,时间和记忆是历史,昨天和今天是历史,新城区将和老房子一起,成为历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