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往今来积玉桥

(2007-05-01 00:38:59)
分类: 城市经典
 

古往今来积玉桥

 

天地之间一方土

武昌积玉桥,是的一个地名,和汉口六渡桥一样,是一个“民间”称谓,是一个指向十分宽泛的地区,古往今来,约定俗成,老武汉人和新武汉人,嘴里一说,手里一指,听的人就明白这说的指的在哪儿。

积玉桥在武昌城区的西北,长江一桥和长江二桥之间的一大块三角形地域——西南部有花园山和凤凰山,与蛇山隔空相望;中部横贯螃蟹甲,一片平原与丘陵错落的之地;西北部则是长江南岸一条狭长的江滨平地;东南部躺卧着波涛浩渺的沙湖。

古时的武昌城,并不是如今天这样,坦荡荡、浩汤汤,立于长江南岸,而是沿市区的周边,筑一圈高而厚的城墙,围得如铁桶一般,东南西北,四方八面,九个城门,固若金汤,城内是街市是民居是官衙,城外是田地是郊野是山岭是湖泊。

古城北门名武胜门,原名草埠门,因为城门外沙湖边的春夏秋三季密集丛生的芦苇而得名,后来,不知是否觉得太平民化,改名为“武胜门”,取“都武而昌,得地之胜”的意思,始终不如原来名字来得亲切——出武胜门外,左边长江,右边沙湖,其间,一大片直铺到天边的郊野,就是今天的“积玉桥”。

有山有水有平地有湖泊,地理位置和地形结构,可说是“得天地而独厚”——平地依山势缓坡而下,一边紧靠长江,另一边南向连接沙湖……阳光充沛,视野开阔,空气湿润,风光如画,一块好土!

 

古往今来积玉桥

积玉桥,今天看不到桥,不过,古时的确有一座桥,名叫“鲫鱼桥”。据《江夏县志》记载:建于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石桥,桥宽一丈。当年这一带,湖泊多,陆地少,如威尼斯,陆地之间来往,有船也有桥,“每年夏季湖水上涨,附近的居民就在桥孔处捕鱼捞虾,所捕之鱼多为鲫鱼,遂称此桥为鲫鱼桥,并泛指附近之地”——鲫鱼,武汉人也称“喜头鱼”,原为湖北鱼米之乡的特产。

清末,张之洞督鄂,武昌城市建设,从城墙圈起的城内直扩张到高而厚的城墙之外,填土平湖,建房筑路,运送铜矿石的车辆从黄石过来,经过这里,往武胜门而去,送到铜元局(即钱币制造局)熔炼成钱币。

古往今来,沧海桑田,城市近代化建设加速了一个地方的演变,郊野变为城区,取“堆金积玉”之意,将“鲫鱼桥”改成了“积玉桥”。1931年,这座石桥被大水冲毁,1934年在重修一座钢筋混凝土的现代水泥桥,1938年,在战争中被炸毁,至今还有一段桥基残存,后来,这一带沼泽洼地变成了平地,再也没有建桥,留下的是“积玉桥”这一个富贵气十足的地名。

 

关隘通途武昌城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两湖总督张之洞开始了对武昌北门外的建设规划,他说:“武胜门外,直抵青山、滨江一带地方,与汉口铁路码头相对,……为粤汉铁路码头,是武昌为南北干路之中枢,将来商务必臻繁盛,等于上海。”

上面提到的这一块地方,当然指的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武昌“积玉桥”街区。

 张之洞督鄂期间,推行新政,兴办洋务,将武昌作为轻工业、商业、文化教育等产业的开发地,其中开发的重点,如上所说,就在武胜门外,因为看好这一地区的天时地利,认为,江滩平地可建工厂,长江沿岸,船埠和商埠应该同时兴建,出大东门往东,筑路可与江西、安徽及长江南岸各省相通。

就这样,短短二十年内,武昌城东北的这一片地,成为武汉市近代纺织工业区以及商业通达之地。

除此而外,1898年,张之洞倡议,城北建武丰堤,在城南建武金堤,坚固沿江堤防,连接武丰、武泰两堤成为完整的长江南岸防水体系,阻挡长江大潮向城区的侵入,此后,旧城和扩张后的新城逐渐连成一个整体。

除了张之洞以外,西方人对武昌城北门外的建设也不可不提。

美国圣公会韦廉臣主教,是晚清来华传教士中一个极具影响力的人物,1868年,带着两个随行人员从上海来到汉口,当年便买了花园山上的一块地皮筹建教堂(圣诞堂于1870年落成)。1871年,(清同治十年),由他倡导在武昌横街头创办了武昌文华书院。1890年,文华书院迁到武昌花园山先已建成的圣诞堂附近。开辟荒地,栽花种树,覆盖草皮,建立校舍。几年时间内,一处环境优美、屋舍典雅的西式学院就在这当地人称“鬼架坡”的荆丛林莽中耸立起来。沿学校院墙的山谷筑出一条小路,后来便有外国传教团及华人接二连三地来到这里,购置地皮、兴建居屋和花园,一个夹在花园山与凤凰山两山之间的文化兼居住的高等西人及华人社区于半个世纪中逐渐形成。

1927年,国民政府立议拆毁武昌城墙,从古文物保护的角度,我认为,也许这个“决策”有不可取之处。但是,对于武昌城外的积玉桥这一地区来说,是一次发展的良好机会。城墙拆除,城内城外才能说是真正意义地连为一体,没有高墙的阻挡,没有城门的盘查,昔日的关隘变成了通途——1927年至1937年建成的中山路,打通武昌老城区通往青山以及江南各省的通道——大道平坦朝东而去,自此,积玉桥正式划归武昌城区的版图。

      

繁华沧桑一百年

晚清以来,一百年的城市建设,积玉桥一带的变迁,真是应了“沧桑轮回”这四个字。21世纪初,这一片风流繁华之地,开始引起了人们关注。

近年来,因为对武汉市老城区的研究,我曾经对积玉桥一带实地踏勘,下面摘录几段纪实文字:。

江滩:七月的一天,我来到武昌江边,隔江的对岸是汉口茂密的城市森林,正午骄阳,40余度的室外高温,武昌江岸,宽敞的江滨路边,绿树、长椅、连片的住宅楼,新开辟的江滩观赏区,光滑的五彩地砖,相机镜头穿过寂静无人的小区庭院,拍摄下修复一新的古典式钟楼,以及钟楼周边的楼房。

这里曾经是一片工厂区,20世纪末工厂颓废,厂区变为居民区,房产开发商因地制宜,留下了这一座建于20世纪三十年代的西方古典式钟楼,成为一片现代化建筑优美典雅的点缀。

四周非常安静,站在那里,你的感觉,不光是你身下的地,身后的钟楼,身边的街道,还有你身前的江水,江水对岸的缤纷的城市,浩大而美一整个空间,你都会觉得那是属于你的。

从这里顺长江而下,长长的一片江滩,建起来了的和还没有建起来的新社区新城区,可以想见,那将是一片更宏大更美丽的风景。

昙华林街区:位于老武昌城的东北角,花园山北麓及螃蟹甲之间的一条东西走向的古巷。和得胜桥、胭脂路、戈甲营、太平试馆、马道门、三义村,纵横交错、首尾相连。

昙华林建筑群包罗甚多:有学校(包括教堂、校舍、健身房、图书馆等,例如美国基督教圣公会所建的文华书院及附属建筑),有单纯的教区(上述的有瑞典行道会教区、花园山意大利天主教教区、戈甲营英国伦敦会教堂),有医院(同仁教会医院等),有办公机构及会所(上述国民党第三厅办公楼即是),另外还有公馆。

    十九世纪中后期,自从西方教会先行一步开发了花园山之后,此一带地段的地皮价格便逐日上扬。二十世纪初,凡属武汉市的达官贵人,都以能入住此地为荣。所以,昙华林小街两侧,公馆、别墅、普通私宅,一天一天增多,西式楼房错落林立,红瓦青砖白墙,罗马立柱,拱券门窗,铁花栏杆小廊台高挑透空,汉白玉高石阶蜿蜒向上;庭院花园散落居屋其间,红瓣散落,绿叶扶疏,山上空气清新,山隙景色宜人。昔日“鬼都打得死人”的荒山野岭,变成了社会名流的黄金休憩地。

据我所知的著名公馆有:徐源泉公馆、夏斗寅公馆、邵伯昌(辛亥老人)老房子、周苍柏公馆、刘公公馆、陈时(辛亥老人、教育家)公馆,石瑛故居(故居内曾经发现武昌老城墙遗址)、钱基博(钱钟书的父亲)故居等。

昙华林及花园山的早期开发,对武昌民居建设有着非常的影响,中国人懂得了,居住环境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关系。旧城改造比新城建设更有难度,复旧和重建,是慎之又慎的事——同仁医院和石瑛故居,就是武汉老建筑复原的典型。

沙湖住宅区:天光云影、草长莺飞的沙湖之滨,几乎涵括了积玉桥中部一整片地区,这一带,和长江江边一样,风雨沧桑,五十年一个轮回。这一带曾经是重工业区,如今,工厂区逐渐缩小,文化区和住宅区逐渐扩大。绿地开出来了,绿树栽起来了,泥沼地填平了,马路延伸得更长了更开阔了。

商店林立,学校林立,机关林立,五彩缤纷的住宅林立……

感觉沙湖离人离得更远。站在通往徐东区的大街边,朝湖北大学的那个方向望过去,看不到先前的大片湖水,只剩下路边低地上的几丛荒草,等到新生小区建成之后,这些荒草再也不可能看到了。

 

结语

有人在网上说:能够成为一个具备国际化生活水平的社区,在武汉市,只有积玉桥。

对此,我没有作过很具体的研究,上面记录一些历史,记录一些现实,眼睛里看到的,耳朵里听到的,脚底下走到的,汇合在一起,给人一些印象中的文字。

想说的是,一块地方,即使是得天时地利的好处,人在其中,也是决定性的因素。张之洞能做到的,西方人能够做到的,我们的先辈人能够做到的,我们怎样做,才能把它做好?

一百年,历史的轮回,从我们开始,合理布局、规划发展,城市建设做到人和自然合一,万事万物在大自然的规律之下寻求我们一点点生存之地,取之上天和厚土,从我开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