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访会宁(2)

标签:
杂谈 |
在出发前,考虑到山路崎岖,主编叮嘱我们一定要安全第一,他建议我们租辆好车,多花点钱不要紧。
但我们最后租的是这款,无他,便宜尔,省下的钱可以做别的事情,比如多买几个杯子。从兰州到会宁韩家集,距离大概260公里,一天来回700块,原价800,师傅听我们是去捐书,痛痛快快降了100,但回来时要求走国道,这样可以省下过路费。(注:图片只是参考,不是当日用车照片,但车型、车况类似)
统计完第二天清晨7点,司机师傅如约而至,我们开始装车.
注:规整纸箱者为司机师傅,前边抱纸箱者乃编辑家属,请对号入座,后面是另一编辑,当日还有一男性外援,可惜他迟到了,错过锻炼身体的大好机会。
等装好车时,外援小唐出现了,有点不好意思,微微有点尴尬。但考虑到他昨晚才从会宁回来——去某一个乡探访当地免学生情况,舟车劳顿,今天一大早又要去会宁的另一个乡——比我们要去的韩家集还远,我们也就原谅他了。小伙子没结婚,也没女朋友,把火热的情感全部投入到公益事业,还是很令人钦佩的。他来时也没空手,带了一大箱子足球,是带给当地小学生的。
出了城,上了高速,然后开始飘雪了,三月下旬,春寒料峭,下雪也在所难免,好在雪很小,不影响出行。座位安排是这样,司机和体重大的编辑坐前排,后排是外援小唐,实习生小张和另一个女编。车厢小,大家都被挤得够呛,到会宁县城时,略微休息,后排女编只能单脚走路。而外援小唐则准备搭中午12点的班车去新源,他一手拎一箱子足球,另一手夹着烟,从我们面前慢慢走远,留给我们一个很酷的背影。
从车窗里望出去,就是连绵的梯田,眼前的景色,就是一片土黄,因为干旱,这里的田地产量低是出了名的,碰上不好的年景,甚至绝收。
因此,会宁人的口号是“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改变命运越来越难,但他们没有放弃。
终于到了第一站云台小学,乡教管主任和校长已经等了我们好久。
孩子们都在上课,本来想拍几张照片,但这样会影响到正常教学秩序,于是我们根据云台小学人数和情况,卸下部分捐赠物品,之后统一发放。
之前给孩子们拍的照片,这次我们也带来了,由于几个小学的都混在了一起,所以只好让老师们一一认领。
做完家访后,我们去了本次回访第二站——中心小学。这里的山路啊十八弯,而且雪越来越大,有点担心当晚回不去了。
到中心小学所在的韩家集乡,刚刚12点多一点,孩子们已经放学,吃了午饭还是早。中心小学对面住了很多陪读的家长,上次我们也采访过。这次,我们刚好回访一下。(面前的这位大姐正是杂志里穿黄毛衣的妈妈)
看到自己登上杂志毕竟是一件开心的事情。
陪读村的妈妈们多以手工织毯(用于汽车坐垫,靠背)挣点钱,处于初级产业链,利润微薄。
下午两点多,终于有学生陆续来上学,在韩家集,差不多每个家庭都有大人外出打工,很多小孩都是爷爷送上学。这位很了不起,没人送,所以我们准备问一下自己前来上学有什么感想。
怪阿姨:小伙子,你自己来的吗?小男孩:你是谁啊,要打劫吗。(心想)
中心小学校长认领本校学生照片。还有,那两个可爱的杯子也留给在这里的一对姐弟。
中心小学的阅读角,里面的图书和这个铁皮书柜也是捐赠的。刚好在我们来之前,有公司为中心小学每个学生都捐了字典,因此,我们不必把字典再发到这里,而是选择一些更需要字典的学校。
按照比例,我们在这里卸掉一部分课外书籍。学生们一来就开始上课了,因此,还是不便打扰正常教学。
接下来,我们又坐车来到袁咀小学。还记得之前有读者专门指定把书送到这里。书送到了,当时忙乱,忘了拍照。
袁咀小学一年级教室,由于农村人口出生率也在下降,还有好多家长都不愿意自己的小孩当留守儿童,带着他们在自己的打工的地方上学,所以好多农村学校都撤并了,袁咀小学就担任撤并之后,接收分流学生的任务。
这是住校学生的寝室,上次来时还不是统一的被单床罩。怕煤气中毒,寝室里到睡觉时统一熄火;都是小孩子,用电会出事故,电热毯也不能使用。
从袁咀小学出来,我们坐车又回到了韩家集乡,此时刚好赶上中心小学上体育课,小女孩们在跳皮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