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者·原创版》作者 |
真情实感是写作的一种深度
文/虹
珊
可不幸的是,随着文字堆砌得越来越多,我发现,自己的读者却越来越少,我也因此而陷入了深度的迷茫。对于涌动在头脑中的思想,我常常不知道究竟该怎样在一篇空白文档中为它们赋形。那段时间里,我完全失去了方向感,就像置身于茫茫沙漠,看起来似乎处处都是路,而实际上却是无路可走。
直到去年年底,父亲在为我整理已发表的文章时,指着清理好的目录告诉我:“这么多文章,我只瞧得上两篇。”
父亲在那两篇文章的前面用红色“△”打上了标记:一篇是《母亲和她的菜园》,另一篇是《我该拿什么偿还》,这两篇恰好都刊于《读者》(原创版)。这种巧合让我预感到自己写作上的症结即将打开,就忙不迭地追问原因。父亲道:“你看看你其他的文章,都像一个劲儿打洞的老鼠,自私得很。”
我差点跌掉了眼镜。坐在电脑前,我把自己所有写过的文章都重新审读了一遍。读完后才惊觉,那些被父亲所排斥的文章,它们果真是自私的:表达很自私,我沾沾自喜于诡奇浓香的语句,而忽视了明白晓畅才是表达的基础;情感很自私,我津津乐道于个人的视角与体验,而忽视了人们普遍的感触与经验;思想很自私,我一意孤行于挖掘自我行走的小道,而忽视了公众共同的呼吸空间……原来,我是在使用放大的自我抒写那些与社会、与人生有关的话题,而且,还一直自以为是。
毕竟,支撑我们生活的不仅是物质,还有精神。写作这种行为所导向的结果,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彰显精神的力量?也许,确实取决于它在多大程度上的不自私——只有获得了读者们普遍的认知,这种结果才是深刻和有效的。
从这个角度出发,真情实感才是写作过程中隐匿的、最具深度的支配力量。
后一篇:编辑有话说——看上去,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