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1月29日:精读能力展示的双翼
(2015-01-29 21:14:12)
标签:
语文精读 |
分类: 教育 |
对“阅读”和“阅读能力”不宜笼统看待。阅读目的有别,方式也不尽相同。看看小说、杂志,是消闲阅读;翻翻晚报、广告,是浏览阅读——这类泛读是低于高考阅读考查要求的。读学科课本、学术文章,是专业阅读;搞学术研究、科学研究,是探究阅读——这类研读是高于高考阅读考查要求的。无论哪种阅读,都离不开检索和加工。
高考阅读的主要方式是信息阅读,又称精读,大体介于二者之间。据题检索,进而加工,更是必须的环节。
精读能力在考试中展示的双翼,一是检索答案信息,二是加工答案信息。这里我们用的表述是“展示”,而不是“提高”。一方面因为,“提高”并不是语文备考阶段的主要任务;另一方面因为,“精读能力”同学大体具备,只是往往不能展示。若要两翼高张,一要排除干扰信息滋扰,二要调动知识能力积累。需排除的干扰信息,大多是文本中与题目疏离的专业性、铺排性、描述性信息;需调动的知识能力,大多是生活常识和语文能力,而不是专业性的知识。下面举例来说。
[例·2003年北京卷·10]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从飞越亚马孙丛林的小飞机上,有可能看到蓝蝶发出的蓝色闪光。
B.人造的多层介质反射镜,其反射光不够强烈,是因角度所限。
C.亚马孙丛林中美丽的蓝蝶,可能成为制造假钞罪犯的“克星”。
D.有关蝴蝶的传说,可能因蓝蝶反光的奥秘被揭开而更添浪漫色彩。
[简析]这道题目是当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中得分率最低的一道题目,而且很多“好学生”都出现了误选。以得分率而言,算是最难的一道题目;可是,只要换一种角度看,这分明是一道白送分数的题目。
题目要求选择“推断不合理的一项”:
A.“……有可能看到……”,可能性的推断;
C.“……可能成为……”,可能性的推断;
D.“……可能因……”,还是可能性的推断。
可能性的推断,有几个会是错的?广告词说得好:“一切皆有可能!”三项可能性推断外,只有B项是确切推断。不用再想,也知道答案是B。
那些“好学生”,难道没有这个能力吗?如果对他说:“你可能会考取清华大学。”他相信,觉得是真诚鼓励;如果对他说:“你一定能考取清华大学。”他怀疑,觉得没准是在讽刺。有这种能力,为什么会误选?显然,他们并没有从“研读”方式转移为“精读”方式。
是啊,如果以阅读学科课本的方式和习惯读文本、题目和选项,应该关注的是专业性信息。但是,在语文考试中,专业性信息并非答案依据。对于“推断”题目,“可能”才是关联性的重要词语。看来,这里需要调动的知识能力,并不是“研读”所得的学科专业性知识能力。
当然,我们不能仅凭一个“可能”就判断答案,那有些投机,也很危险。它的意义在于,我们可以首先审读B项,它最值得怀疑——这,应该没有问题。
根据B项中的信息“人造的多层介质反射镜”,很容易在文本中检索到作为B项根据的对应文句:
人造多层介质反射镜的反射光有很强的方向性:对接近垂直入射的单色光线反射率极高,但对斜入射光线的反射率很低。
比较选项和相关文句。B项说“其反射光不够强烈,是因角度所限”,相关文句有这个意思:“对斜入射光线的反射率很低”。“反射率很低”即“不够强烈”;“斜入射光线”即“角度所限”。但是文句还有另一层意思:“对接近垂直入射的单色光线反射率极高”。看来“人造的多层介质反射镜”还有“反射率极高”的一种可能;原因也不仅仅是“角度”,还有是“单色光线”的原因。B项显然犯了“以偏概全”“以绝对代可能”两种逻辑错误。如果把B项修改为正确表述,还得加上“可能”:
人造的多层介质反射镜,如果其反射光不够强烈,那么可能是因角度所限。
命题为了把正确选项设计得确切正确,没有疑问,必须加上“可能”,不然就不放心;为了把错误选项设计得确实错误,没有疑问,必须去掉“可能”,不然还是不踏实。以至于露出了一个“破绽”。但是,这处“破绽”能不能被一眼抓住,还在于答题人是否从“研读”状态转为“精读”状态。
这道题目的统计数据,具有极大的讽刺性(或曰:启发性),难度系数:0.25——也就意味着得分率25% 。这是一道四选一的选择题目,自然得分率就是25%,得分率是零思维的结果。而且区分度低至0.11——这是无法容忍的区分度,它意味着这道题目,语文成绩高的考生错的很多;语文成绩低的考生反而好些。题目没有任何问题,经得住任何检验。它恰恰反映了语文备考的严重问题:越是“好学生”,“研读”的习惯越根深蒂固,所受干扰就越大。因此,他们更需要“精读”的自觉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