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1月09日:对一首清代诗歌的不同解读

标签:
高考诗歌 |
分类: 教育 |
对一首清代诗歌的
不同解读
对下面这首高考诗歌和阅读题目,我的认识和“参考答案”大相径庭。
[2014年四川卷·13]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译诗]
小小阁楼高卧栖居终老山林,
悠闲吟咏全不是因秋生悲情。
清寒山峦常常染带斜阳色泽,
一弯新月偏偏在落叶时照明。
烟水直接天际可见飞鸿身影,
霜风席卷大地菊花消殒姿容。
二更时分短短蜡烛三升寡酒,
从未准备窥望纵然北斗低横。
⑴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
“常”字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著落日之色;“偏”字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的心绪与情感。
[备考答案]
山是“寒山”,诗人的处境和心态苦寒,但却带有“斜阳”的暖色:虽已人生暮年,仍不失宽解与通达。一个“常”字,写出了斜阳暖色并非乍有还无,而是持久常在的。诗人对人生透彻恒定的达观秉持让读者由衷欣慰。
⑵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备考答案]
五、六句,诗歌透过交杂的形象,呈现出复杂的心态。烟水苍茫,连接天际;霜风凛冽,席卷大地。直面现实,虽迷茫严酷,但开阔刚健;鸿影依稀、菊姿消殒,却无颓靡做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