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5年01月09日:对一首清代诗歌的不同解读

(2015-01-09 11:37:05)
标签:

高考

诗歌

分类: 教育

2015年01月09日:对一首清代诗歌的不同解读

对一首清代诗歌的

不同解读

 

对下面这首高考诗歌和阅读题目,我的认识和“参考答案”大相径庭。

[2014年四川卷·13]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译诗]                    秋暮吟望     

小小阁楼高卧栖居终老山林,

悠闲吟咏全不是因秋生悲情。

清寒山峦常常染带斜阳色泽,

一弯新月偏偏在落叶时照明。

烟水直接天际可见飞鸿身影,

霜风席卷大地菊花消殒姿容。

二更时分短短蜡烛三升寡酒,

从未准备窥望纵然北斗低横。

⑴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

“常”字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著落日之色;“偏”字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的心绪与情感。

[备考答案]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鲜明地体现着“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古代诗歌创作规律。其中“常”和“偏”两个平实文字尤其蕴含丰富。

山是“寒山”,诗人的处境和心态苦寒,但却带有“斜阳”的暖色:虽已人生暮年,仍不失宽解与通达。一个“常”字,写出了斜阳暖色并非乍有还无,而是持久常在的。诗人对人生透彻恒定的达观秉持让读者由衷欣慰。

    “落叶”,是诗人事业低落乃至人生垂暮的写照,但落叶时分却有“新月”照明:新鲜光洁的思想和感悟涌现。一个“偏”字将“新月”拟人,与“落叶”的对照分外鲜明。诗人对人生的自信与执着,给读者以强烈感染。 

⑵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心境看似旷达、闲淡;中间两联寒山,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尾联在烛光下饮酒的情景,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

[备考答案]

    这首古体诗所表现的诗人心境,既复杂又明朗。

    首句写出终老山林的生活状态。“秋暮”时分,诗人据阁“吟望”,并无些须惯常秋悲:第二句奠定了全诗基调。

    三、四句,尽管有“寒山”“落叶”的外在形象,却更在“斜阳”“新月”的暖色和光辉里,展现出积极的内涵。 

五、六句,诗歌透过交杂的形象,呈现出复杂的心态。烟水苍茫,连接天际;霜风凛冽,席卷大地。直面现实,虽迷茫严酷,但开阔刚健;鸿影依稀、菊姿消殒,却无颓靡做作。                            

    第七句的深夜烛酒,是生活状况高度浓缩的形象写照:寂寞孤独,甚至有些潦倒。但诗人高度务实,不存幻想:结尾一句,“未拟窥”三字,斩截地披露了这种淡定泰然的心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