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3年07月05日:高考语文阅读类题目的实质㈡

(2013-07-05 20:11:30)
标签:

高考

语文

阅读

实质

分类: 教育

高考语文

阅读题目的实

现代文阅读是集中体现高考阅读类题目实质的题目。

各地高考试题对现代文阅读文本的称呼略有差异。

俗称“小阅读”的文本,大多为必考题目,一般被称为论述类文本。“小阅读”题目的形式主要是选择题目。

俗称“大阅读”的文本,有选考题目和非选考题目两类。选考题目的文本一般在实用类文章(传记为主)和文学类作品(小说为主)中选择;非选考题目的文本一般为文学类作品(散文为主)。“大阅读”题目的形式主要是简答题目。

谈阅读类题目的实质,我们更看重题目形式。

正因为“小阅读文本的考查大多采用选择类题目,所以,“小阅读”名为阅读,实非一般意义的“阅读”。文本并不是阅读的目的,只是设置题目的依托;选择题目和文本之间很少有深层联系。造成选项不符合文意的手法只有两种:“颠倒黑白”或“无中生有”。

[1·2013年全国课标一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本阅读2—3分钟准确把握文本思路。

大致步骤:①各语段之内,句与句比较,筛出重要语句;②重要语句内,词与词比较,把握重要词语;③连缀重要词语,把握语段大意和文章思路。

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

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他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受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韩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本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土,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能抄写于文帝初。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郭沫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黄帝书》的引用阐发。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黄帝书》不应更晚。至于《黄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如《黄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文中未见解释。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帛书所讲“玄德”显然由此而来。此例甚多,那么为《黄帝书》所称引的《老子》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也就是不会晚于战国时期。

古书中有关老子和孔子关系的记述很多,但矛盾和可疑之点不少。近来有陈鼓应先生《老学先于孔学》一文,专门讨论《论语》受《老子》的影响,用以证成“《老子》成书早于《论语》”。如《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无为而治”是老子的学说,细味孔子的话,是讲唯有舜称得起无为而治,很像是针对已有的学说而发。《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        

                       (摘编自李学勤《<老子>的年代》)

文本思路要点

一、期待老子时代新的解决线索

    二、出土佚籍使老子时代得重考

    三、汉帛书改变对早期道家认识

        四、《老子》应不晚于战国时期

        五、古书老子长于孔子说可确信

据题精答选择题目——排除干扰,认清实质

①定位——在选项中择定“定位”的关键词语,在文本中择出与之“照应”的词语,据此确定选项的照应句;②对照——比较选项和照应句,找到二者有差异的表述相对照,可以接受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③判定——对照中需要通过联想、推断,自觉调动自己知识和能力的积累,从而快速、准确判定选项的正误

1.下列关于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参考答案:B]

A.从司马迁《史记》开始,关于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就有不同说法。清代汪中作《老子考异》以后,学者们更加纷争不已

选项对应的文句是: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

选项实质问的是:“益启争端”是不是“更加纷争不已”?

B.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发展就无法弄清,《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

选项对应的文句是: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

选项实质问的是:“伪迹不彰,真相不白”是不是“其人其书的时代不明”?

C.以前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本身就被人指为伪书。《韩非子》、《吕氏春秋》等虽然年代确凿无疑,但是成书太晚,也无济于事。

选项对应的文句是: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受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韩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本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

选项实质问的是:“到辨伪家的怀疑”是不是“被人指为伪书”?

D.近年来战国秦汉简帛文献大量出士,给学术界提供了许多纸上材料以外的东西,这使得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

选项对应的文句是: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土,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选项实质问的是:“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是不是“纸上材料以外的东西”?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参考答案:D]

A.虽然从字体和避讳来看,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甲本和乙本的抄写年代可以大致确认,但是这对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没什么用处。

选项对应的文句是: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能抄写于文帝初。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

选项实质问的是:“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可能抄写于文帝初”是不是表明“抄写年代可以大致确认”?

B.《黄帝书》和《老子》有许多相同相似的语句,但许多名词的解释只见于《老子》而不见于《黄帝书》,所以《老子》成书应该早于《黄帝书》。

选项对应的文句是:《黄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如《黄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文中未见解释。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此例甚多,那么为《黄帝书》所称引的《老子》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

选项实质问的是:“玄德”的例子和“此例甚多”是不是可证明“许多名词的解释只见于《老子》而不见于《黄帝书》”?

C.陈鼓应曾撰写《老学先于孔学》一文,指出《论语》中多有受到《老子》影响之处,其目的是证明《老子》一书的产生比《论语》早。

选项对应的文句是:陈鼓应先生《老学先于孔学》一文,专门讨论《论语》《老子》的影响,用以证成“《老子》成书早于《论语》”。

选项实质问的是:“受”是不是“多有受到”?

D.老子》有“以德报怨”之说,所以“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一句应该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并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选项对应的文句是:《论语》:“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选项实质问的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与“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是不是同一句?

[按:D项有些蹊跷,C项也有差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参考答案:C]

A.对于古书真伪和年代问题,本文采用了两方面的证据来证明,即不但有古书上的材料,还加上了考古发掘的地下材料,从而增强了论证的力量。

选项对应的文句是: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古书中有关老子和孔子关系的记述很多……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

选项实质问的是:“汉墓出土的帛书”和“古书中有关老子和孔子关系的记述”是不是表明“不但有古书上的材料,还加上了考古发掘的地下材料”?

B.道家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乙本是“黄”、“老”合抄之本,这证明在西汉初年黄老学派已经形成

选项对应的文句是: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郭沫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在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

选项实质问的是:“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是不是“证明在西汉初年黄老学派已经形成”?

C.申不害、慎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他们著作的语句与《黄帝书》也多有相同相似,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

选项对应的文句是:《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黄帝书》的引用阐发。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黄帝书》不应更晚。

选项实质问的是:“对《黄帝书》的引用阐发”是不是表明“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

D.《论语》引用老子“无为而治”等意见,并加以阐发,这不但证明老子年长于孔子,大概也能印证史书上孔子曾经问学于老子一事

选项对应的文句是:《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无为而治”是老子的学说,细味孔子的话,是讲唯有舜称得起无为而治,很像是针对已有的学说而发。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

选项实质问的是:“很像是针对已有的学说而发”是不是“大概也能印证史书上孔子曾经问学于老子一事”?

这篇现代文阅读的文本、题目和选项,共计近2000字,但是实质上考查的是这样三道题目:

1.伪迹不彰,真相不白”是不是“时代不明”?

2. 删掉“或曰:‘以德报怨,何如?’”是不是还是原文那一句话?

3. “引用阐发”是不是表明“与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有关”?

 要回答这样三个问题,只需要小学以下水平的推断或联想能力,并不需要读懂这篇文本。考生选择错误,完全是被次要信息干扰所致。从这个意义来说,次要信息干扰的力度,足以把一名高考考生的智力水平,降低到小学以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