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2月23日:高考语文阅读类题目的实质㈥
(2013-02-23 18:34:51)
标签:
高考语文实质题目阅读 |
分类: 教育 |
高考语文阅读类题目的
实质㈥
八、选考类现代文阅读
选考类现代文阅读更准确的通称是“大阅读”,因为全国高考有些省市设置选考题目,有些不设置选考题目。从全国高考各卷不同配置来看,大阅读采用文本主要有三种体裁;选考试题分别以小说和传记文本为主;不设选考的试题通常以散文文本为主;不同文本要求考生的背景知识在侧重上有差异;但各类题目的答题思路大体上一致。“大阅读”承担双重的考查任务:答题的意识、思路和人文内涵积淀。
选择题目要点——立足思辨,认清实质
①定位——在选项中择定“定位”的关键信息,在文本中择出与之“照应”的信息,据此确定选项的相关域;②思辨——以全文主旨、内容、情节为背景,在相关域中思辨选项有无根据,是否合乎事情事理、文意文理;③判定——思辨中需要通过联想、推断,自觉调动自己知识和能力的积累,从而快速、准确判定选项的正误。
简答题目要点:清晰其途,丰腴其实
①提取信息——根据题目要求,在文本中择定重点阅读区域,提取承载重要信息的词句;②转化信息——通过联想、推断,调动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将重要信息转化为答案要点;③连缀要点——根据答案要点之间的主次和逻辑关系,连缀要点,形成连贯规范的答案。
探究题目要点:以本为据,合理探究
①遵循“提取转化”重要信息的途径,回答做到要点完备;②按照题目要求的方向范围探究,做到有理、有据、有节;③连缀要点要逻辑合理、主次分明、言之有序、语言流畅。
延伸题目要点:以本为据,合理延伸
①延伸的基础是读懂文本和题目所要求文句,结合全文确切理解关键词语;②在充分理解题目要求文句的前提下,做出合情合理的分析、认识和判断;③按题目要求的方向,做清晰适度、要点完备、表达流畅的延伸。
[例一·2009年北京课标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20题。
司马祠
一说到韩城,自然会想到司马迁。地以人传,由于崇敬司马迁,我对韩城心仪已久。在这次游览的历程中,韩城的地势之高,城廓之阔,田园之丽,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韩城南边是一个有别于周围山原的盆地,绿树葱茏,良田万顷,疑是到了江南仙境。从这里流入黄河的芝水,使芝川有着天赐的好风水。与司马迁结缘的汉武帝,曾想长生不死,那些方士官宦之流投其所好,竟在这一带挖到了灵芝。汉武帝喜得瑞草,却也没能活到今天,只是由此将原名陶渠水的这条河更名为芝水了。过小石桥,穿木牌坊,踏上石砌的古道,便开始了仰望中的登攀。
脚下的古道是用宽大厚实的石条铺成的,粗砺坚硬,历经数千年而牢固如初。古道始建于春秋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后,继续开凿这条悬崖上的交通要道。楚汉之争,韩信经这儿运过兵;汉武帝祭祀后土,经这儿往返行宫;隋朝末年,李世民经这儿攻入长安;明末李自成经这儿渡龙门,直捣燕京。这条巨石铺砌的古道,万年不朽,是另一部书写在石头上的史记。太史公之前之后,这里上演过的金戈铁马的历史活剧,都被载入了有形无形的史册之中。而这座历尽沧桑的司马祠,也正是在有形之中负载着史圣无形的精神内涵。
“高山仰止”,是《诗经》里的名句,嵌在这头顶的牌坊上,正好合了拜谒者的心情。这时,你的脚步已踏入了神道,登九十九级台阶,就可以抵达祠顶了。砖石砌成的九十九级台阶,据说用意取于《易经》,九为数之极,九九则至高无上了。皇上的祖祠称九庙,官衔不算高的太史令却也有九十九级的神道,确乎有造祠者藐视皇权之意,更具寓意的是说司马迁经受了多么坎坷曲折的磨难,才登上史圣之巅峰。他“以天地为量,不计小耻”,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光照后世。
攀至最高层的祠院,地势开阔了。殿内有若干碑碣,奇妙的是那一块梦碑,说唐朝褚遂良于同州梦见一女子,自称是司马迁侍妾,叫随清娱,迁遭难后忧伤而死,褚氏遂作碑文。是实录还是虚幻,莫衷一是。造于北宋的司马迁泥塑像,不是宫刑后无胡须的“妇人像”,是据芝川乡间寻访到的太史公壮年线描画像塑造的,相传画像出自司马夫人之手,泥塑像面稍北望,是在想念苏武和李陵吧?传说司马迁去世后,是其夫人柳倩娘和子女,将太史公的骨骸运回故地,掩埋在这高冈上的。有种说法,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得之天地,不能有丝毫损伤,司马迁受了宫刑,有辱祖先,故未能埋入祖茔。这是谁的悲哀呢?我宁可认为,此处枕家山,临大河,气势雄伟,一览众山小,是史圣最佳的长眠之处。寝宫后是司马迁圆形砖砌墓冢,为元世祖敕命建造的蒙古包状墓,墓壁上嵌有砖雕八卦卦象,“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非大智大慧者莫属。墓顶一柏形若颤抖的五指,傲指苍穹。
这是天问!我听见史圣在歌唱。这歌声穿越古今,扬善弃恶,与大河共舞。天空有雄鹰飞过,它读圆的墓冢,读方的祠院,读直的神道,再读弧形的小桥大路,这竟然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
[例1·2009年北京课标卷·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解析]参考答案:B、E。
A.汉武帝之所以与司马迁结缘,是因为在太史公的故乡挖到了投其所好的灵芝草。
对应文域:一说到韩城,自然会想到司马迁。地以人传,由于崇敬司马迁,而对韩城心仪已久。在这次的游览的历程中,韩城的地势之高,城廓之阔,田园之丽,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问题实质:“地势之高,城廓之阔,田园之丽,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是不是“凸显的是史圣家乡的人杰地灵”?
B.作者在文章中叙写韩城的人文历史和地理风貌,凸显的是史圣家乡的人杰地灵。
对应文域:一说到韩城,自然会想到司马迁。地以人传,由于崇敬司马迁,而对韩城心仪已久。在这次的游览的历程中,韩城的地势之高,城廓之阔,田园之丽,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问题实质:“地势之高,城廓之阔,田园之丽,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是不是“凸显的是史圣家乡的人杰地灵”?
C.在作者看来,受了宫刑的司马迁死后不能埋入祖茔,这构成了史圣最大的悲哀。
对应文域:有种说法,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得之天地,不能有丝毫损伤,司马迁受了宫刑,有辱祖先,不能埋入祖茔。这是谁的悲哀呢?我宁可认为,此处枕家山,临大河,气宇轩昂,一览众山小,是史圣最佳的长眠之处。
问题实质:“是史圣最佳的长眠之处”是不是表明“在作者看来这构成了史圣最大的悲哀”?
D.类似于褚遂良的梦,本文的行文也呈现出一种虚虚实实、扑朔迷离的写作风格。
对应文域:奇妙的是那一块梦碑,说唐朝褚遂良于同州梦见一女子自称司马迁之侍妾,叫随清娱,迁遇难后忧伤而死,褚遂作此墓志铭。是实录还是虚幻,莫衷一是。
问题实质:“是实录还是虚幻,莫衷一是”是不是表明“一种虚虚实实,扑朔迷离”?
E.文章融历史想象与现实感怀为一体,为这篇游记增添了几分厚重感与文化内涵。
对应文域:这是天问!我听见史圣在歌唱。这歌声穿越古今,扬善弃恶,与大河一起歌舞。天空有雄鹰飞过,它读圆的墓冢,读方的祠院,读直的牌坊和山门,再读弧形的古石坡和小桥大路,这竟然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
问题实质:“我听见史圣在歌唱……天空有雄鹰飞过……”是不是“融历史想象与现实感怀为一体”?
[例2·2009年北京课标卷·18]第二段里的“仰望中的登攀”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解析]按题目要求,第二段里的重要信息是:
韩城南边是一个有别于周围山原的盆地,绿树葱茏,良田万顷,疑是到了江南仙境。从这里流入黄河的芝水……。过小石桥,穿木牌坊,踏上石砌的古道,便开始了仰望中的登攀。
据题精答。“仰望中的登攀”是这一段的结束,有写实的意义:由盆地、芝水,过小石桥,穿木牌坊,踏上石砌的古道而开始。联系全文,“仰望中的”和“登攀”又各有其象征意义。
[参考答案]要点一:在结构上统领下文,承上启下;要点二:表现司马祠的地势由低到高的走向;要点三:暗含对司马迁的敬仰之情。
【备考答案】第二段里的“仰望中的登攀”在文中的作用是:
一、作为一篇游记,在结构上,由上文介绍韩城、芝水的铺垫过渡,开启下文拜谒司马祠的主体;二、“仰望中的”一语双关,明写司马祠位居高岗,而自己身在“古道”的落差,含蓄表达对司马迁的仰慕之情;三、“登攀”一语双关,明写拜谒司马祠要经由古道,由低向高登攀,含蓄表达探求司马迁崇高精神境界的强烈愿望。
[例3·2009年北京课标卷·19]文章侧重描述了司马祠哪些“有形”的部分?这些部分各自负载着什么与司马迁有关的“无形内涵”?
[解析]题目欠严谨,第二问应该是:这些部分各自负载着什么关于司马迁的“无形内涵”?
据题精答。根据题目第一问,在文本中删选司马祠“有形”部分的重要信息。再转化揭示关于司马迁的“无形内涵”。
“高山仰止”,是《诗经》里的名句,嵌在这头顶的牌坊上,正好合了拜谒者的心情。[牌坊——司马迁令后人无上崇敬的精神境界];
这时,你的脚步已踏入了神道,登九十九级台阶,就可以抵达祠顶了……更具寓义的是说司马迁经受了多么坎坷曲折的磨难,才登上史圣之巅峰。他“以天地为量,不计小耻”,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光照后世。[神道——司马迁经受了坎坷曲折的磨难,成就了深刻影响历史的伟大胸怀和成就];
殿内有若干碑碣,奇妙的是那一块梦碑,说唐朝褚遂良于同州梦见一女子自称司马迁之侍妾,叫随清娱,迁遇难后忧伤而死,褚遂作此墓志铭。是实录还是虚幻,莫衷一是。[梦碑——司马迁经受的磨难为后人深切同情];
造于北宋的司马迁泥塑像,不是宫刑后无胡须的“妇人像”,是据芝川乡间寻访到的太史公壮年线描画像塑造的,相传画像出自司马夫人之手,泥塑像面稍北望,是在想念苏武和李陵吧?[司马迁泥塑像——司马迁在后代人心中的完美形象和不屈精神];
此处枕家山,临大河,气宇轩昂,一览众山小,是史圣最佳的长眠之处。寝宫后是司马迁圆形砖砌墓冢,为元世祖敕命建造的蒙古包状八卦墓,“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非大智大慧者莫属。[寝宫和墓冢——司马迁至高无上的历史地位和大智大慧];
墓顶一柏分为五指,人称五子登科,形若颤抖的五指,傲指苍穹。这是天问!我听见史圣在歌唱。这歌声穿越古今,扬善弃恶,与大河一起歌舞。[墓顶一柏——司马迁扬善弃恶、愤怒不屈的昂扬精神不朽]。
[参考答案]要点一:九十九级神道——司马迁所经受的磨难;要点二:泥塑像——司马迁的“完人”形象;要点三:墓冢——司马迁的大智大慧;要点四:墓顶一柏——司马迁的“天问”。
【备考答案】本文侧重描述的司马祠的“有形”部分,以及它们各自所负载的关于司马迁的“无形内涵”,见下表:
“有形”部分 |
关于司马迁的“无形内涵” |
牌坊 |
司马迁令后人无上崇敬的精神境界 |
神道 |
司马迁经受坎坷曲折的磨难,成就了深刻影响历史的伟大胸怀和成就 |
梦碑 |
司马迁历经磨难为后人深切同情 |
司马迁泥塑像 |
司马迁在后代人心中的完美形象和不屈精神 |
寝宫和墓冢 |
司马迁至高无上的历史地位和大智大慧 |
墓顶一柏 |
司马迁扬善弃恶、愤怒不屈的昂扬精神不朽 |
[例4·2009年北京课标卷·20]阅读文章最后一段,回答下面问题。
①四个“读”字的运用,有什么丰富而深刻的含义?
②结尾一句“这竟然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原文作答。
[解析]文章最后一段是:
这是天问!我听见史圣在歌唱。这歌声穿越古今,扬善弃恶,与大河一起歌舞。天空有雄鹰飞过,它读圆的墓冢,读方的祠院,读直的牌坊和山门,再读弧形的古石坡和小桥大路,这竟然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
第①题欠严谨,应该是“四个‘读’字的运用,有什么丰富而深刻的用意?”或是“运用的四个‘读’字,有什么丰富而深刻的含义?”据题精答。需要转化的重要信息是:谁读?读的对象?对象的特点?
第②题的“思考”,要由原文辐射,“这”指代的内容很重要。范围可以覆盖墓冢、祠院、牌坊、山门、古石坡、小桥、大路;也可以只涉及一点;对象可以是司马迁,也可以是其他人、物、事。
[参考答案]①要点一:把司马祠当成历史的大书,强调它特别值得解读;要点二:引发读者对司马迁人格与精神进行深入思考。②(略)
【备考答案】①文章最后一段摹画雄鹰俯瞰太史祠的景象,连用四个“读”字,表达出自己的胸怀和天下有志者的愿望:司马祠所展现的史圣的精神人格如同一部揭示历史与透视现实的大书——有圆、有方、有直、有弧,值得仔细品味和深刻思考。
②示例:结尾一句“这竟然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触发了我许多思考。那圆的墓冢引发我思考:刚直进言,竟惨遭宫刑,以至于死后也不能葬入祖坟,中国历史上的皇权、族权,怎么会这般严酷无情,而人们怎么就这样容受几千年?那方的祠院引发我思考:梦碑啊,泥像啊,都寄托着人们的怀念,史册留下遗憾,但历史的真实难道能够篡改吗?人们的崇敬和哀思只能这样含蓄迂曲地表达吗?那直的牌坊和山门引发我思考:什么才是人生的最高追求?什么才是人生的至高境界?是显赫的权势还是永恒的真诚和责任?处于阿谀盛行,真诚无路的境况,我当如何抉择?那弧形的古石坡和小桥大路也引发我思考:那些伟大的人物,他们的胸怀、精神离我们是这样切近,实际上又经常被阻隔,我们应该怎样越过现实生活的小路,真诚地靠近他们?怎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些呢?是的,司马祠和他的主人展现给我们的,是人生永恒的思考,永远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