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3年01月17日:北京市高考写作题目的省略号情结

(2013-01-17 11:55:53)
标签:

高考

写作

题目

省略号

分类: 教育

北京市高考写作题目的

省略号情结

    北京市高考自主命题始于2002年,十一年来,七个写作题目里使用省略号凡九次,可以说,有相当浓厚的省略号情结。

2002年】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几个同学看了一场世界杯足球赛,兴致勃勃地聊起规则问题。

同学甲:规则太重要了。运动员不守规则,裁判不公正执法,就不会有精彩的比赛!

同学乙:对!没规则不成。没有校规,没有交通规则,成吗?

同学丙:可有时不守规则的占了便宜,守规则的反倒吃了亏呢。

同学乙:那是另外一回事。

同学丁:不过规则也不是死的,要是不合适,就得改。现在许多“游戏”规则不都修改了吗?

… …

请以“规则”(含“规则与……”)为话题,自行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这是一则给话题的作文题目。

材料中甲、乙、丙、丁四位同学的五次发言,分别涉及到规则的重要性、普适性、局限性、独特性和变通性。省略号则表明“规则”还有其他许多属性。

这些聊天发言应该是对考生启发性的提示。但是,对某一词语话题属性的多角度启发不应是作文命题的责任,开阔思维是语文教学应负的使命。大概在广阔的生活空间里,“规则”总共有多少属性,谁也涵盖不全,所以材料里用了一个省略号。

命题之所以加上提示材料,因为在命题的认识中,“规则”是一个范围,一个圈子。他们担心考生的思维达不到自己期待的宽度,所以亮起几只提示灯盏。有意思的是题目括号内“含‘规则与……’”的说明。这是什么意思?这或许是命题对自己圈定的圈子的一种拉伸扩展。省略号应能代表任何事物,那么,省略号也可能代表的就是生活。如是,话题“规则”,作为写作思维的一个原点,就可以辐射到广阔生活的任何领域,而这也正是任何作文题目的本质属性。如是,题目中的提示灯盏和拉伸扩展还有什么必要呢?

2005年】以“说‘安’”为题作文。

“安”字含有安定、安全、安宁、安逸以及“安于……”等意思。

要求自行选定角度,写一篇议论文,字数不少于800字。

这是一则给标题作文题目。

作文题目的解释语,应是用以圈定“安”的范围。可是这个圈定让人费解。是“‘安’字含有安定、安全、安宁、安逸”等意思,还是“安定、安全、安宁、安逸”等含有“安”的意思?“安于……”这处省略号的使用就更莫名其妙,这是“安”含有的意思?既然标题是“说‘安’”,那就照理要以“安”为“说”的核心,可是“安于现状、安于怠惰”等,怎么以“安”为核心来“说”?也许不是不可以,但这圈子实在是够弯弯绕的了。

2006年】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许多城市都有能代表其文化特征并具有传承价值的事物,这些事物可以称作该城市的符号。故宫、四合院是北京的符号;天桥的杂耍、胡同小贩的吆喝是北京的符号;琉璃厂的书画、老舍的作品是北京的符号;王府井商业街、中关村科技园是北京的符号……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后还会不断涌现出新的北京符号。

保留以往的符号、创造新的符号,是北京人的心愿。

对此,请以“北京的符号”为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或看法。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这是一则给标题作文题目。

提示材料里有一个省略号。草草一看也还罢了,细一琢磨有些狐疑。省略号之前是就“北京的符号”列举的例子,三个分号将八个例子分为四组。“故宫、四合院”是建筑,“天桥的杂耍、胡同小贩的吆喝”是生活,“琉璃厂的书画、老舍的作品”是文化,“王府井商业街、中关村科技园”是当代。如果省略号代表其他类别,前面应该有分号。现在这样使用,令人费解。

2007年】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诗中的名句。有人说,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有人说,“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还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

请你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定角度。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全文不少于800字。

这是一则给话题作文题目。

 题目给出了一段材料,连用五个“有人说”对话题辐射的方向做出提示:一、话题整体,正面歌颂春天品格;二、话题整体,正面暗示做人境界;三、话题局部,反面叹息寂寞处境;四、话题局部,辩证扩展思考作为;五、话题整体,反面思考时代情趣。省略号,是表达更多认识的可能和允许吧?但是也很模糊:它是对第五个“有人说”的延伸,还是表示第六个、第七个“有人说”?如果是后者,那么省略号前面应该用一分号。

2008年】课堂上,老师说:“今天我们来做个小实验。”随后,他拿出一个装满石块的玻璃广口瓶,放在讲台上,问道:“瓶子满了吗?”所有学生答:“满了!”“真的?”老师从桌下拿出一小桶沙子,慢慢倒进去,填满石块的间隙,“满了吗?”学生们若有所思。老师又拿过一壶水倒了进去,直到水面与瓶口持平。“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老师问道。课堂活跃起来。

一个学生说:“很多事情看起来达到了极限,实际上还存在很大空间。”

一个学生说:“顺序很重要。先放这桶沙子,有些石块肯定就放不进去了。”

一个学生说:“对,得先放石块。有些分量重的东西就得优先安排。”

一个学生说:“也不一定,先放沙子和水就一定不行么?”

    ……

请就以上材料,展开联想,自定角度,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少于800字。

这是一则给情景材料作文题目。

材料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提供了一个生活场景。“课堂”,可视为北京市几千个考场的代表;“老师”,可视为高考的代言人。“‘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老师问道。课堂活跃起来”,是对几千个考场、十万考生的期待和鼓励。

材料的第二部分是提示部分。发言的四个学生是众多考生的代表。第一个学生的发言表现出认识的扩展,第二个学生的发言关注的是实验的过程,第三个学生的发言展示出过程的延伸,第四个学生的发言则呈现着逆向的延伸。四个学生之后还有省略号,代表着难以计数的考生各有千秋的发言。例如:

一个学生说:“要想装满瓶子,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

一个学生说:“由空到满的转折,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呢。”

一个学生说:“广口瓶包容了大小不等材质不同的物质。”

一个学生说:“要想装满广口瓶,不能安于习惯性思维。”

一个学生说:“包容是北京精神,实验展示了北京符号。”

一个学生说:“倒入水让我想起了诗句细雨湿衣看不见。”

……

每一个联想,是一个作文话题。省略号涵盖了北京高考此前此后所有的作文题目。对这些联想,高考代言的老师,都没有阻止,也没有否定。

课堂小实验,本就是具有许多原点的情景材料;经提示材料进一步泛化,等于把原点设置权交给了考生。

这还没完。“请就以上材料,展开联想,自定角度,写一篇文章”——“以上材料”已经听凭考生自拟原点,再在“展开联想”之后听凭考生“自定角度”。北京市高考自主命题第七题呈现出“不命题”的奇观。

“今年高考作文不出题,同学们随便写”,作为落实“课程标准”的一次实验,可谓是一次勇敢的尝试。但是命题人应该把这个意图传达给阅卷领导小组。以免阅卷领导小组认识跟不上,拟出与题目相悖的作文评分细则,以此指导阅卷,乃至造成混乱。

201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鹿特丹世乒赛结束后,师生们一起议论:

生甲:太好了!中国队又包揽了全部冠军!这叫实至名归。竞技体育就得靠实力说话。

生乙:但我更愿意看见外国选手成功挑战中国名将。一个国家长期垄断某项体育比赛的金牌,其实并不利于这个项目的发展。

生丙:有人主张中国队应让出一两枚金牌。我不赞成。如果故意输球,就有违公平竞赛原则与奥林匹克精神。

……

老师:同学们说的都有一定道理,有些道理不仅体现在乒乓球运动上,也适用于其他社会生活领域。

要求: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这是一则给情景材料作文题目。

材料第一句说:“鹿特丹世乒赛结束后,师生们一起议论”。对这一句最直观的理解是:师生们的议论围绕“鹿特丹世乒赛结束”进行。

生甲的发言,由中国队包揽全部冠军的现实展开,谈到竞技体育的固有规律。

生乙的发言,着眼于一个国家长期包揽金牌的可能后果,思考竞技体育发展的规律。

生丙的发言,反对让出金牌的主张,坚持维护公平竞赛的原则与奥林匹克精神。

后面的省略号,包括更多同学,也可能包括老师的发言。例如:

生丁:中国队包揽全部冠军完全符合体育比赛的规则,无可非议。

生戊:中国队包揽全部冠军是我国迈向体育强国的一项伟大转折。

生己:如果这次中国队丢了一两项冠军,社会也应有包容的心态。

老师:我不同意,中国队如果丢了冠军,很可能影响社会的安定。

生庚:第26届世乒赛中国队开创辉煌,北京体育馆是北京的符号。

生辛:我们不应忘记幕后英雄的默默奉献,如同细雨湿衣看不见。

老师:中国乒乓球队打法百花齐放,像不像石子沙子水装满瓶子?

生壬:中国乒乓球队的精神就像隐形的翅膀,飞向未来新的胜利。

生癸:中国乒乓球队的胜利是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相结合的胜利。

……

材料中最后发言的是一位老师,他说:“同学们说的都有一定道理,有些道理不仅体现在乒乓球运动上”,其中“同学说的”和“一定道理”显然不仅只是甲、乙、丙三位同学的发言和道理,也包括省略号中同学的“发言”和“道理”。“也适用于其他社会生活领域”,可能是对同学的扩展启发,也可能是对前面诸多同学发言的总结。作文题目很关键的是省略号。省略号的六个点代表北京市近十万考生,代表考生的自由、个性和创意。命题的本质就是“漫谈生活和生活中的道理”。至于“鹿特丹世乒赛”和“中国队包揽全部冠军”,只是一种导入,并不是话题范围的限定。

一如2008年的给材料作文,2011年的给材料作文再次呈现出“不命题”的奇观。同样也并没有把这个意图传达给阅卷领导小组。

2012年】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老计一个人工作在大山深处,负责巡视铁路,防止落石、滑坡、倒树危及行车安全,每天要独自行走二十多公里。每当列车经过,老计都会庄重地向疾驰而过的列车举手敬礼。此时,列车也鸣响汽笛,汽笛声在深山中久久回响……

大山深处的独自巡视,庄重的敬礼,久久回响的汽笛……,这一个个场景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在材料含意范围之内,自定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这是一则给情景材料作文题目。

作文题目从材料中提取了三个以上的场景,要求考生“感受和思考”,这样实际上把给材料作文演变成了给话题作文,只是,这里的“话题”是“场景”,因此“含意范围”更丰富,也更提示着多向发散思维的空间。材料中的老计、深山、铁路、列车、敬礼、鸣笛,乃至落石、滑坡、倒树等等,作为具象,都有社会象征的意味。在广阔的生活领域,都可以引起我们或正面,或反面的联想与想象。

我们可能对老计独自巡视的坚守赞佩有加,从他庄重的敬礼中感受一种敬业的精神力量;也可能对他孤单寂寞的生存环境与工作状态,感到几分悲凉,引发深沉思索,萌生一片同情。久久回响的汽笛,可能是一种理解、致敬和回报;也可能是一次安全的提示,一声无奈的应和,一种向远方的呼唤。我们可以认为深山巡视,庄重敬礼,汽笛回响,就是理想和谐社会的微缩;我们也可以认为如此的巡视,如此的敬礼,如此的汽笛,需要转换成另外一种形态,才是我们的理想,才是真正的和谐。

更可况,场景对时空没有限定,设若老计是位民国时期或利比亚的铁路巡逻工,想象的时空可能就大不相同了。再设若,作文变化视角,从一百年后,或大洋彼岸的角度看这一个个场景,感受和思考也会是另一种境界了吧?

引起我们思忖的还有两处省略号:“汽笛声在深山中久久回响……”和“久久回响的汽笛……,”

这两处省略号,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是故事和场景的延续。这种理解的缺欠是前一处省略号之前,没有用逗号;后一处省略号之后,有一个逗号。再一种理解是汽笛久久的回响声。这种理解的缺欠是前一处省略号之前缺少拟声词“呜”;后一处省略号之后,用一个逗号,违背标点符号使用的规范。在这里,我以小人之心,度一下君子之腹。是不是2011年高考作文题目中的省略号引起阅卷的激烈争论:阅卷人“为了考生合理权益,为了‘课标’,坚决捍卫省略号”的呼声使命题组平添“就是省略号添乱”的懊悔?所以2012年命题特意再弄两个省略号诱使批评者上钩呢?其实,无论哪一种对省略号的理解,都不但没有解决情景材料的模糊,反而使它更模糊。

其实,写作题目的模糊失控,根本原因并不在省略号。2008年前,写作题目中的省略号虽然有使用不妥之处,但在话题或标题的限定下并没有造成信马由缰。根本原因在于给情景材料的写作题目。省略号的随意使用,只是推波助澜。

给情景材料作文题目既然是给出了一种生活场景,必然一如生活本身,其中包含许许多多原点,实质都是把写作思维原点的设置权下放给考生。透过千变万化的材料,所有给材料作文实质都写着一行字:“今年高考作文不出题,同学们随便写”。200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曾给出这样一则高考写作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一次鼓励创新的报告会上,有位学者出了一道题:四个图形符号中(圆形、三角形、半圆形和非对称图形),哪一个与其他三个类型不同?有人说圆形,因为圆形是惟一没有角的图形;也有人说三角形,它是惟一由直线构成的;又有人说半圆形也正确,它是惟一由直线和曲线组成的;最后有人说,第四个图形也可以,因为它是惟一非对称性的图形。看来,由于标准和角度的不同,这四个图形都可以作为正确答案。

的确,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的事例很多。你有这样的经历、体验、见闻和认识吗?请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这则作文题目给出的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道出了生活的哲理,也揭示了写作的真谛。十二年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不断在高考写作题目中演绎。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以两种不同的形式呈现。一种呈现方式是,题目给出的情景或格言材料中包含着“丰富多彩”的立意角度;另一种呈现方式是,题目给出材料的核心立意角度本身就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写作题目角度丰富,可大规模、高速度的阅卷难以承受,因此,各地阅卷往往要规定“最佳立意”角度。

明明是“丰富多彩”的角度,却要求考生择定一种角度,而且以高考为功利钓饵,以权力做推行保证,以保密来遮掩荒谬——这对青年人进入社会生活,是怎样一种心理和行为的提示?这种先在命题里把写作题目人为复杂化,再在阅卷中将其武断简单化的纠结,根本原因在于“作文常识观”的陈旧观念。在这种观念里,写作题目形同一道常识答题,一个范围圈定。其实,写作题目是面向广阔生活的一个窗口,是写作者思想出发的原点,是纵使思维腾跃的踏板。那么,把写作题目命制得简洁清晰是不是更坚实呢?至于写作者的思维能不能从这踏板上腾跃,思想能不能展开,那是写作教学的任务;写作题目何须越俎代庖呢? 

立足于高考实际,为了切实推进“课程标准”的落实,我认为,高考写作题目要力求简洁清晰,过于模糊的情景材料和格言材料,不适合在高考中使用。

给情景材料作文的出现,源于一种陈旧的认识。我们曾经认为,作文题目是为写作划出一个范围,在这个范围内写作就符合题意,逾越了这个范围即为跑题。现在看来,这种认识是不够恰切的。因为,对这个范围的界定,是建立在“作文常识观”的基础之上的。“作文常识观”将作文题目视为常识答题,而不是展示写作者思维的窗口。其实,对作文题目允许范围的界定,并非题目自身的属性,而是界定者自身思维范围的显示。如果说作文题目可能辐射的空间有一个范围,那么这个范围就是无限广阔的生活。正如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作文题目的范围也是无限广阔的。它有多么广阔?我达不到它的边际,任何人也达不到,就是全世界的人合在一起,仍然不能穷尽一个作文题目。庄子说:“我生亦有涯,而学亦无涯。”我们可以借用来说作文题目。作文题目的外延是没有边际的,是我们的认识有限,我们往往是在自己的坐标点上,以自己有限的视野和思维能力看待一个个作文题目的。作文命题、阅卷、教学中的诸多问题,乃至每年高考之后对作文题目的评说、指摘和恶搞也大多源于这种“作文常识观”的范围界定观念。当我们换用一种新的“作文思维观”看待作文题目的时候,此前我们的种种困扰,也便迎刃而解。

今天,我可以清楚地、负责任地说,高考作文题目的本质是提供给考生一个构思、谋篇、成文的原点——作文题目,是写作的原点。考场作文是对这原点的演绎,是由原点出发,在生活的广阔空间中,发挥展示思维,向广阔生活的辐射。标题和话题是给出一个原点,作为写作依据;给情景材料则给出一种生活场景,其中包含若干原点,供考生选择。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表达与交流中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这不仅是一个教学与考试必须遵从、落实的标准,也是对写作固有规律精辟的揭示。写作是同学最重要的表达与交流的手段。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当然是无限广阔的生活空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当然也只有在广阔的生活空间里,学生才可能享受表达的自由,体现表达的个性,展示表达的创意。任何违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观念,实际也是对写作固有规律的背离。感谢北京市十一年来的高考作文题目,也感谢十一个题目中的九处省略号。我的一点儿新认识,就萌生于其中。

可能有人会问,既然无论什么形式的写作题目都可导出“丰富多彩”的结论,那它们又有什么差别呢?当然有。好比摊开一本“旧书”作为情景材料,或者以“旧书”作为标题。我们固然都可以写到纸页、装帧、文字,乃至蠹虫。但以“旧书”作为标题,要求写作者以“旧书”为原点,在作文中合理架构标题与“纸页、装帧、文字、蠹虫”之间的,思维与语言的桥梁。而把“旧书”作为情景,等于把“纸页、装帧、文字、蠹虫”直接摊开在写作者面前,它无须也无从架构思维与语言的桥梁,也就失去了写作考查的基点。

2013年,我们期待作文命题能够有新的局面。当然,我们也深知要改变一种观念并不容易。不然,落实“课程标准”也不会有现今这样大的阻力;不然,“课程标准”也不具备“新”的意义。我们拥护“课程标准”,不仅因为它是国家法定文件,更因为它符合写作规律。北京高考作文题目多次运用给情景材料的命题形式,九次使用省略号,为考试、阅卷和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
——给情景材料的写作题目,可以休矣;写作题目里的省略号,千万慎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