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8日:作文备考现状思考
(2012-12-18 14:35:46)
标签:
2007导语节选 |
分类: 教育 |
2007年《高考语文实用读写教程》导语节选
作文教学和备考的现状如何?
高考前后,不断收到北京以及全国各地考生的电话和短信。所问很多是作文的问题。兹举几则短信:
* 王老师,帮我押个作文题吧,今年辽宁作文题趋势是什么呀?(5月26日8:09:44)
*王老师,在写命题(按:应为“标题”)或话题作文时材料的引入可以自定,且行文也没什么顾忌,但是材料作文就得联系材料,且文中得提及材料,那么只在开头引述一下材料,后文谈及观点不提及材料,而不是段段提及材料算不算符合材料作文要求?(5月26日10:18:46)
*老师,作文写一个论据得分高,还是写几个论据得分高啊?(6月1日12:41:49)
*王老师您好,我是商丘一高的高三生,考试就要到了,我感觉自己作文还是很差,请问这两天还能做些什么来提高一下?我脑子很乱,有点怕还睡不着,等待您……(6月3日18:34:21)
*老师,我想问您一下,我的作文要写一个人觉得对这人把握得不是很深,写多个人自己的东西就不是特多了,该怎么写呀?(6月4日19:54:19)
*作文还会打北京特色吗?写和谐社会行吗?怎么跟苏轼连上啊?(6月4日19:58:06)
*王老师您好,很冒昧的问您一个问题:您认为今年全国二卷的作文会围绕哪个方面命题?谢谢!(6月5日17:55:16)
*我最熟悉诗词,老师说我是李杜专业户,但我不能什么文章都安上李白杜甫吧?若考试是命题作文我的李杜就没有出路了,就像去年《北京的符号》。犹记得您说过连苏轼、关羽、居里夫人都可以被创造为北京的符号。也许我悟性太低,感悟不深吧?(6月6日10:46:21)
*那么北京的符号也可以代表北京的精神,这个符号既是主观创造的,也要有客观的认识吗?我明白您说的纵有千百篇材料,没有认识感悟也没有用,也许现在感悟对高考有些晚,但我一定会听您的,对生活不再漠然,耽误你这么多时间,我很抱歉,很感谢您,谢谢!(6月6日11:07:47)
*王老师您好,我写材料作文总是跑题,应该怎样审题可以避免这种情况发生,谢谢!(6月6日16:31:29)
*老师,今年北京的作文可以写成记叙文吗?写成记叙文就得不了高分了吗?(6月8日18:36:14)
*我是河南考生,我的作文题目《让爱无处不在》。立意是孩子受挫后,人们应关爱他,让他知社会有爱,使其用爱回报社会,是否跑题?评卷老师会赞同吗?我能估多少分呢?我老师认为跑题,我很迷茫,我作文一般52分左右,这次会低于40分吗?请赐教。(6月8日20:53:27)
*王老师我是陕西考生,今年我们陕西作文题目“出事了”,我以反思为主题,反思小孩子的过失,是否跑题?(6月9日10:29:56)
这些问题涉及命题趋势——猜题押题、命题形式——素材写法、阅卷评估——文体立意,其中充满着紧张、焦虑、盲目和教条。归结起来,只一个问题:“这样行不行?”每个电话、短信我都要具体回答,但回答的总体精神只有一个:“写得好就行。”
这些古怪问题,身居一线的老师想必遇到的更多。学生之所以有许多此类“萎缩性”的问题,因为校园内外,“卖拐”者甚伙。
其一,阅卷。
2004年,某省高考作文阅卷负责人宣称:我们不主张考生写新颖的文体,主张写一般性的议论文和记叙文;我们不希望考生写华丽的语言,希望写朴实的文字。——笔者按:这位负责人的言论很不负责。作为个人见解可以保留,但绝不应成为评分标准。试问,一般性的议论文和记叙文写得好,当然应该得高分;新颖的文体写好了凭什么不给高分?同样,华丽的语言写得好,也应该得高分;朴实的文字没有写好也不能得高分。这里只有“好与不好”的标准,这标准,自有“作文评分标准”为准绳。
2006年,某省高考作文阅卷对“不得套作”把握甚严。三段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算套作;举事例“一正一反、一古一今、一中一外”,算套作;有章法“开篇点题,中间展开,结尾点睛”也算套作。大凡阅卷人觉得似曾相识的作文思路皆可以“套作”目之。——笔者按:“不得套作”是写在试卷上的要求,主要是对考生的约束。是不是,在“评分标准”对“套作”尚无确切可行的规定和示例的情况下,阅卷宜仿效“无罪推断”,宽以待之?
2006年,在全国Ⅰ卷作文(乌鸦学鹰)的评阅中,某省要求必须辩证分析,好作文大批量地被打入冷宫;某省则要求否定“孩子”观点在先,允许通融于后,前后标准失度。——笔者按:作文题目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原本再明确不过,阅卷偏偏另立标准。并且阻隔言路,动辄以“阅卷不作学术讨论”来搪塞,不允许阅卷老师据理力争。这对当年考生有失公允,并且贻害来年考生。
2006年,在全国Ⅱ卷作文(阅读率调查)的评阅中,某省要求必须肯定“图书阅读”,贬斥“网上阅读”。理由据说是材料中有隐含信息:材料罗列的不读书的理由都是推诿之词。——笔者按:何以见得“材料罗列的不读书的理由都是推诿之词”?即便是,那材料对“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也并无微词呀!二者一定是对立的吗?
这种传闻满天飞,2006年,传来在作文“雕琢心中的天使”的评阅中,要求作文“雕琢”的对象必须是人的消息。理由是,材料中雕刻家雕琢的是“一个可爱的小女孩”。——笔者按:如果传闻属实,可实在值得商榷。且不说,材料中那“小女孩”只是大理石(粒状方解石和白云石)雕琢的一个物件,就算它已经有了生命与灵魂;作文难道不可以用拟人的写法,让事物、社会、城市、国家、世界同样具有生命与灵魂吗?
写作是一项创造,在写作领域,没有“行与不行”的限制,只有“好或不好”的标准。前者,有意无意地桎梏着学生的创造才能;后者,旗帜鲜明地激励着学生的创造欲望。高考阅卷,是国家公职,在《阅卷法》尚未制定颁发的情况下,阅卷人,尤其是阅卷的负责人,有责任有义务,尊重事实,出以公心,突破自己陈旧的思维定式,依据作文题目,依据评分标准,依从“课程标准”,依从写作规律,履行这一神圣天职。
其二,媒体。
口头上,媒体承担着“正确舆论导向”的社会责任;实际上,某些媒体唯恐天下不乱。
还是网络来得快,南方网(http://view.QQ.com)在2007年高考开考不到一小时(6月7日9时52分),就贴出了署名徐晓的文章“沉重的高考压力和童稚的高考作文”,对高考作文题目一概给予痛斥。
文章说:今年高考作文最童稚的一篇当属辽宁省的“我能……”,这句从广告词一字不改的挪用过来作高考作文题的在全国还没有先例。不知移动广告公司是否会为此而状告辽宁省高考出题小组。“我能”从出题范畴没有出离“厉志”这一主题。当然,现代社会的年轻人是需要厉志的,越是发达的国家也是厉志书越好卖的国家,比如美国,当今头号经济强国,几乎所有中国的厉志书都是克隆自美国的。但要高考考生写这一类作文,我敢断定的都会写成豪言壮语一类的口号文。“我能”也只能如此写,事实上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什么都“我能”的,如果什么都能的话,那也不是人间而是天上。那也属于神话故事或童话故事或魔幻或悬幻故事了。如中国古代的《西游记》外国现代的《哈里·波特》一类,这难道不童稚吗?
我倒要反问:这种评论难道不“童稚”吗?
其一、文章连辽宁省的作文题是什么都还没弄清楚,那题目是“我能”,还是“我能……”啊?一会儿此,一会儿彼,看来移动广告公司不会状告,倒是徐晓先生自己在“移动”不休。
其二、且不说语段里病句丛生,就是那个剖解文题的核心词语“厉志”也写错了,是“励志”,好不好?
其三、文章凭什么断定“‘我能’从出题范畴没有出离‘厉志’这一主题”?辽宁省作文题有一段提示语:“人生如登山,往上即使迈一小步,也是一个新的高度——我能。”写“人生”行不行?写“攀登”行不行?写“向上”行不行?写“迈步”行不行?写“一小步”行不行?写“新的高度”行不行?当然,“人生”与社会、自然也分不开;当然,“登山”与涉河、走路也可相通;当然,“往上”与向前、退后也可比较;当然,“即使”也还仅仅是一种假设……看来“励志”也挡不住,更不用说“厉志”了。
其四、徐晓先生凭什么断定考生“都会写成豪言壮语一类的口号文”?又凭什么说“‘我能’也只能如此写”?不怕事实会打一记响亮的耳光吗?倒是这篇网上文章自身贴满了口号,这倒真活画出作者自己的嘴脸。
其五、文章刚刚还担心“口号”,转头又忧虑起“神话故事或童话故事或魔幻或悬幻故事”了,首鼠两端,有没有准谱啊?
其六、徐晓先生觉得《西游记》和《哈里·波特》很童稚吗?您从来没有感觉到那里面深刻地映射着社会现实吗?即使孙悟空那个招牌式的瞭望动作,也颇具深意。您琢磨琢磨?
这篇网络文章对2007年高考作文题逐一“如此这般”,自己却并不出一道“看,这样才好”的题目。我们敢说,无论考什么作文题,只要是中国高考的,他就绝不会满意。他早就横下一条心,一个字:“骂”!算了,放过这篇文章吧,实在没功夫多扯。
同一网站,6月12日9时26分,又贴上了署名陈云发的文章“高考作文戒无病呻吟”。陈先生把2007年高考作文题大致归为四种类型:怪题偏题类、内容晦涩类、提倡自我、渲(应为“宣”——笔者注)泄个人情绪类、内容似是而非不确定类。在作者的法眼里,这些题目“出得实在不怎么样,大都价值不大,无病呻吟而已”。
我认为,一个作文题目,无非是一个题目,你想要它“怎么样”?你想要它有多大价值?任何一个题目,都可以写得振聋发聩、云蒸霞蔚;任何一个题目,也都可能写得陈言腐语、空洞无味。作文的优劣,重点不在题目,全在于写作者的思想水准、思维能力和语言水平。你可能觉得百米赛跑,一马平川,了无意趣;你也可能觉得一百一十米高栏,故设障碍,无中生有。但是刘易斯和刘翔却在这不同的“题目”中,分别做出精彩的表演。拿一个作文题目“横挑鼻子竖挑眼”,倒真是有几分无病呻吟。
平面媒体动作也快。2007年6月8日,北京《法制晚报》用大字标题转载重庆某报消息,称《课堂内外·创新作文》押中高考作文题目。细读一下,原来是这份杂志在今年第6期刊出模拟题,要求阅读丛飞12年间无私捐助失学儿童和残疾人的故事,以“帮助”为话题作文。这押中了全国Ⅱ卷的作文题目,于是有关人员“十分欣喜”。
依我看,这份杂志押中的只是“丛飞”这个家喻户晓人物的名字而已——如果这也算押中的话。全国Ⅱ卷的作文题目是材料作文,并不是话题作文;就是全国Ⅱ卷所引丛飞的材料,也并不是他“12年间无私捐助失学儿童和残疾人的故事”,材料的含义,绝不仅限于“帮助”,甚至不宜简单化的以“帮助”看待。《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刊登的那道作文题目,如果当作一般的模拟题作作,未为不可;若以押题对待,对考生肯定是弊大于利,因为它将极大的限制考生思路的展开。一本全国发行量40多万份的杂志,竟沦落到“押题”,并以“押题”为荣的水准,真是可悲。京、渝两地报纸竟然还对此大加渲染,更近可怜!还是我们中学教师有见地,针对被媒体炒得神乎其神的模拟作文题“北京的色彩”,董晓平老师说:对考生顶多有点心理安慰而已。
这份《法制晚报》还在一个特设栏目中,登出了那位因《论语》而声名鹊起的名家“点评本市作文”。
名家说:“每年作文题都以记叙文或者议论文为主,而今年,不限制体裁,打破了以往的条条框框”。——这可真是恍如隔世的“桃花源”中言:“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名家又说:“学生可以用古文写,也可以用古诗词写”,“用古文写”还明白,“用古诗词写”。——这就不大明白,什么意思呀?北京有过用“古诗词”写的考场作文吗?其他作文题就不能用“古文”、“古诗词”写吗?
名家还说:“看似人人都知道的东西,考核起来更加能测试出考生的独到见解,从而测试出考生的知识水平”。——这里第一层因果逻辑是怎么建立的?测试出“独到见解”,从而就能测试“知识水平”?我实在浅陋,读不懂。
名家最后说:“这个题目也没有什么标准答案,完全是对考生的能力考察,也不存在什么范文”。——岂止这道作文题目没有“标准答案”?所有的作文题目从来就没有过“标准答案”,只有“评分标准”,请尊驾拟出一个有“标准答案”的作文题目,给我们开开眼界?至于名家所说的“范文”,我也实在不知所指云何。前面还说“测试出考生的知识水平”,这里又变成了“完全是对考生的能力考察”,怎么云山雾罩呀?顺便说一句,“考察”错了字,应该是“考查”——这是一组经常用于中考的近义词语。
估计这篇稿子是电话采访的笔录,舛误的责任也许不全在于署名者。但是据说名家是传媒出身,对于传媒的职业道德水准料能洞若观火,怎么一脚就踏进去了呢?班门弄斧,奉送两句《论语》:“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其三,教师。
学生发来那些“萎缩性”短信,深层根源在于阅卷和媒体,直接原因在于教师。面前这份京报上,就刊登着不止一位语文教师对2007年高考作文题目的评点。读来,不由嗟叹。在我眼中,这些同行倒好像不是在评点高考作文题目,而是有点儿类似盲人摸象,在展示各自思维能力形成的思维定式。可是我不想在此多说,倒不是因为同行间有什么禁忌;只是我相信,我的这些同行“响锣不用重锤”。他们只是在风气熏染中一时失察,他们很快就能站上一个新的平台,因为在作文教学与备考领域,他们毕竟比那些所谓的“阅卷专家”和“媒体名家”高明许多。他们毕竟还没有昏愦糊涂,利令智昏——当然,也没准是我错了,那我也会重新认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