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02日:如何看待“参考答案”㈣
(2012-11-02 21:27:39)
标签:
高考语文参考答案 |
分类: 教育 |
如何看待“参考答案”㈣
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高峰,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中华子孙的骄傲。但是高考古代诗歌阅读题目的“参考答案”,错谬舛误却层出不穷,有些常识性错误匪夷所思,令人扼腕。
[例1·2007年上海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阮郎归·初夏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16.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例2·2011年全国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秦国怀古
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第一处错误:“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按这种说法,这首诗是在抒发“秦盛唐衰”的感慨。这就很奇怪,诗人为什么不追思大唐王朝曾经的繁荣强盛,而去遥想秦国?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可这里不也是唐朝统治中枢所在地吗?不错,诗题是“春日秦国怀古”,但以秦汉譬唐,不正是唐代诗人的惯常表达方式吗?杜甫诗中“况复秦兵耐苦战”“武皇开边意未已”就是中学语文教材里的名句。
第二处错误:“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油然而生”指好的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是一个褒义成语;而“不堪回首”显然不是什么好的感情。这是一处典型的褒词贬用,一则成语题目中使用不恰当的选项。
第三处错误:“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诗歌里描摹的“泾水之滨”,可不是“只见古碑”,还有荒原、远村、游荡的牛马和耕破的原田。而“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两句,更是形象丰富,感情深邃——怎么视而不见?
【备考答案】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怀古伤今的感情。诗歌首联总写景和情:郊野一派荒凉引发极度哀伤,回肠九曲一如泾水盘旋。颔联写村落生活:没有春草生机,凸显古碑苍凉,牲畜游荡,原田废置,破败不堪。颈联写自然景观:山雪苍茫,烟树昏残,毫无生气和希望。关中一带,曾是秦国的发祥地;而盛极一时的唐王朝经历安史之乱,元气大伤,一百余年后,京畿一带居然如此荒凉残破,不见一丝转机。尾联收束:脚下黄沙,内心枯焦。“不堪回首”一语双关:既不忍回首荒原,更不忍回顾历史——无限凄楚迷茫尽在其中。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参考答案】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这个“参考答案”实在笼统,就是提供给阅卷参考,也未免不负责任。势必对将语文教学引向空洞概念化产生不良影响。“参考答案”有责任说清诗歌哪里是“触景生情”,哪里是“寓情于景”;而所谓的“景”和“情”又分别具体是什么内容。
【备考答案】诗歌开篇触景生情,诗人行经萦纡泾水,放眼望去,满目荒凉,“欲销魂”三字脱口而出,到诗歌结尾,更是发出“不堪回首”深沉喟叹。中间两联描摹所见,寓情于景,残破的村落,兀立的古碑,云雪的晚山,烟笼的黄昏——凄凉的景色无不包容、渗透着悲怆绝望的感情。诗人对照古今,满怀抑郁,这主观情绪更使他感受到满眼昏黄。昏黄,是眼前景色的写照,是脚下行路的写照,是大唐王朝现状的写照,也是诗人自身处境与内心世界的写照。
[例3·2011年全国大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⑴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上阕写的情景是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就算是一种“评分标准”,这“参考答案”只停留在字面。上阕首句“秋阴时晴渐向暝”和下阕首句“更深人去寂静”,都是形象,都是“景语”,“参考答案”对这两句连解释的层面都没有达到,也太浅陋了些吧?遑论“景语皆情语”的揭示。周邦彦的传世词作会是如此平庸吗?
【备考答案】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时间推移为明线,感情深化为暗线来写的。上阕首句“秋阴时晴渐向暝”,写的是深秋天气在浓阴时晴中渐渐迫向黄昏的景象,寄托着凄寂思家的感情;下阕首句“更深人去寂静”,写的是更深夜静人已离去的情景,传达着挣扎无助的孤寂。由渐近黄昏到更深寂静,清晰地体现出时间推移的明线,含蓄地融入了凄凉、孤寂的情感积累酝酿深化的暗线。
⑵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参考答案】作者在词中表达了思家、孤寂的心情,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参考答案”中的常识性错误,其实在命题给出的“注”里就已经体现。“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也许有些古人会以为雁可以像信鸽一样传书,但周邦彦应该不会糊涂到“站在庭院等候(大雁传送来)亲人的消息”吧?“下阕作者本想借酒浇愁”也不确切。作者不是“本想”,而是“已经”,并且也确实在酒后——酣或醉——暂时摆脱愁绪,只是随着酒醒愁又来,愁更深啊。
【备考答案】周邦彦的“关河令”一词,抒写了思家心切,孤单寂寞,无可排遣的感情。
上阕写黄昏院落的景象,句句是心情写照。阴云浓浓,放晴短暂,庭院中一派凄冷。久久伫立,期盼望见北来秋雁,寄托思家愁绪,可风声、落叶声、虫鸣声,声声入耳,望穿浓云深处,也不见大雁踪影。落寞之情无可寄托,唯有落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