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王大绩老师
王大绩老师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1,971
  • 关注人气:23,46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2年11月02日:如何看待“参考答案”㈣

(2012-11-02 21:27:39)
标签:

高考

语文

参考答案

分类: 教育

如何看待“参考答案”㈣

 

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高峰,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中华子孙的骄傲。但是高考古代诗歌阅读题目的“参考答案”,错谬舛误却层出不穷,有些常识性错误匪夷所思,令人扼腕。

[1·2007年上海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阮郎归·初夏           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16.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参考答案】琼珠碎却圆十分精细地描绘出初夏时节,小雨过后的一个特写镜头:清新的景,纤秀的手,拨弄泉水,溅起水花,水花在荷叶上散开,却又即刻复原,水珠圆润晶莹的瞬间景象,真切入微地展现了诗人轻松、愉悦的心情。

    这个参考答案可以说是百孔千疮,一片荒芜。

    首先,参考答案所云的特写镜头缺少主体人物,词中描绘的是谁的特写镜头?莫不是苏轼用自己纤秀的手拨弄泉水

    再者,题目要求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但是,参考答案中的情景均有重要缺失。从的角度,下片里诸如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等形象都不见了。从的角度,参考答案中,由瞬间景象诗人轻松、愉悦的心情之间,缺少一个重要环节,那就是:特写镜头里主体人物的心情。王国维先生说得好一切景语皆情语琼珠碎却圆首先是词中所描绘的少女澄澈、欢悦心情的形象写照。参考答案竟视而不察。

    另者,仅就作品中画线句”“琼珠碎却圆而言,参考答案所云水花在荷叶上散开,却又即刻复原也让人费解,复原成什么?复原水花吗?

    又者,题目要求联系下片内容;但稍懂诗词的人也知道,上下两片是不能完全割断的。这首词上片所描写的正是下片情景的环境和缘由。昼眠棋声惊醒,既表明环境的雅静,也表示昼眠已足,心境愉悦。正是在这种特定的环境、心境引出下片的情景。如果说,参考答案依据题目,严格局限于下片内容,那它又为什么要跳过上片,涉及词的题目,出现初夏时节的字眼呢?

   参考答案的拟定相当率性。

    【备考答案】琼珠碎却圆精妙地描绘出一幅园池初夏的动态特写。一位活泼可爱的少女,酣香的昼眠在棋子轻敲的声响中醒来,她透过碧纱窗看到微雨过后满园清新:小荷初成,随风翻转;榴花经雨,盛开似火。这秀色生机让她陶醉。少女禁不住端着玲珑的瓷盆到池塘边玩水。她纤秀的手,拨弄清泉,溅起水花,水花撞击荷叶,飞溅散成许多珍珠般的水珠,水珠落到荷叶上,旋即汇聚成圆润晶莹的大珠。可以想见,少女的心情恰如这瞬间的景象,清澈、欢悦得有点不能自持。这幅小品,间接而真切地传达出诗人轻松、愉悦的心情。

    “参考答案”的这种率性绝不是个例。如果说,高考语文的参考答案全部错误——这样说的确是耸人听闻;但是,如果说历年古代诗歌阅读题目的“参考答案”几乎都不精当,都有毛病——这样说又确实是负责任的。

[2·2011年全国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

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第一处错误:“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按这种说法,这首诗是在抒发“秦盛唐衰”的感慨。这就很奇怪,诗人为什么不追思大唐王朝曾经的繁荣强盛,而去遥想秦国?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可这里不也是唐朝统治中枢所在地吗?不错,诗题是“春日秦国怀古”,但以秦汉譬唐,不正是唐代诗人的惯常表达方式吗?杜甫诗中“况复秦兵耐苦战”“武皇开边意未已”就是中学语文教材里的名句。

第二处错误:“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油然而生”指好的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是一个褒义成语;而“不堪回首”显然不是什么好的感情。这是一处典型的褒词贬用,一则成语题目中使用不恰当的选项。

第三处错误:“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诗歌里描摹的“泾水之滨”,可不是“只见古碑”,还有荒原、远村、游荡的牛马和耕破的原田。而“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两句,更是形象丰富,感情深邃——怎么视而不见?

【备考答案】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怀古伤今的感情。诗歌首联总写景和情:郊野一派荒凉引发极度哀伤,回肠九曲一如泾水盘旋。颔联写村落生活:没有春草生机,凸显古碑苍凉,牲畜游荡,原田废置,破败不堪。颈联写自然景观:山雪苍茫,烟树昏残,毫无生气和希望。关中一带,曾是秦国的发祥地;而盛极一时的唐王朝经历安史之乱,元气大伤,一百余年后,京畿一带居然如此荒凉残破,不见一丝转机。尾联收束:脚下黄沙,内心枯焦。“不堪回首”一语双关:既不忍回首荒原,更不忍回顾历史——无限凄楚迷茫尽在其中。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参考答案】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这个“参考答案”实在笼统,就是提供给阅卷参考,也未免不负责任。势必对将语文教学引向空洞概念化产生不良影响。“参考答案”有责任说清诗歌哪里是“触景生情”,哪里是“寓情于景”;而所谓的“景”和“情”又分别具体是什么内容。

【备考答案】诗歌开篇触景生情,诗人行经萦纡泾水,放眼望去,满目荒凉,“欲销魂”三字脱口而出,到诗歌结尾,更是发出“不堪回首”深沉喟叹。中间两联描摹所见,寓情于景,残破的村落,兀立的古碑,云雪的晚山,烟笼的黄昏——凄凉的景色无不包容、渗透着悲怆绝望的感情。诗人对照古今,满怀抑郁,这主观情绪更使他感受到满眼昏黄。昏黄,是眼前景色的写照,是脚下行路的写照,是大唐王朝现状的写照,也是诗人自身处境与内心世界的写照。

[3·2011年全国大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⑴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上阕写的情景是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就算是一种“评分标准”,这“参考答案”只停留在字面。上阕首句“秋阴时晴渐向暝”和下阕首句“更深人去寂静”,都是形象,都是“景语”,“参考答案”对这两句连解释的层面都没有达到,也太浅陋了些吧?遑论“景语皆情语”的揭示。周邦彦的传世词作会是如此平庸吗?

【备考答案】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时间推移为明线,感情深化为暗线来写的。上阕首句“秋阴时晴渐向暝”,写的是深秋天气在浓阴时晴中渐渐迫向黄昏的景象,寄托着凄寂思家的感情;下阕首句“更深人去寂静”,写的是更深夜静人已离去的情景,传达着挣扎无助的孤寂。由渐近黄昏到更深寂静,清晰地体现出时间推移的明线,含蓄地融入了凄凉、孤寂的情感积累酝酿深化的暗线。

⑵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参考答案】作者在词中表达了思家、孤寂的心情,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参考答案”中的常识性错误,其实在命题给出的“注”里就已经体现。“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也许有些古人会以为雁可以像信鸽一样传书,但周邦彦应该不会糊涂到“站在庭院等候(大雁传送来)亲人的消息”吧?“下阕作者本想借酒浇愁”也不确切。作者不是“本想”,而是“已经”,并且也确实在酒后——酣或醉——暂时摆脱愁绪,只是随着酒醒愁又来,愁更深啊。

【备考答案】周邦彦的“关河令”一词,抒写了思家心切,孤单寂寞,无可排遣的感情。

上阕写黄昏院落的景象,句句是心情写照。阴云浓浓,放晴短暂,庭院中一派凄冷。久久伫立,期盼望见北来秋雁,寄托思家愁绪,可风声、落叶声、虫鸣声,声声入耳,望穿浓云深处,也不见大雁踪影。落寞之情无可寄托,唯有落寞。

    下阕紧承上阕,写夜深酒醒的情景。落寞中,时间悄然流逝,寂寞深深,只能借酒消解。到更深夜静时,酒已全醒,只见孤灯照壁,了无亲人。思家寂寞的感情纠结满怀,无可化解。长夜愁怀该如何度过?也只能填写这样一首词聊以排遣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