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2年07月28日:高考写作不命题的思考

(2012-07-28 19:12:46)
标签:

高考

作文

命题

思考

分类: 教育

 

2012年07月28日:高考写作不命题的思考

高考写作

不命题的思考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和考试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表达与交流中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应该是为了落实“课程标准”的上述要求,2012年高考中,两湖语文试卷,给出了不命题的写作题目。两份试卷上都分明写着这样的潜台词:今年写作不出题目了,同学们随便写。落实“课程标准”无疑是正确的,但用不命题的形式落实,又确实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课程标准”是不是一定要选择这样的途径落实?

先看湖南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伸出是温暖的服务,摊开是放飞的想象,张大是创造的力量,捧起是收获的快乐……

2012年07月28日:高考写作不命题的思考

    根据上述图文,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作文题目给出的图,提示考生,文字的陈述对象是一双手。

 “手”既是物质的载体,也是精神的载体。伸出、摊开、张大、捧起,手可以显现出温暖的服务,放飞的想象,创造的力量,收获的快乐等各种意义——这就给出了四个实在话题。

需要注意的是,材料中还有一个省略号。省略号表示更多动作和意义的联想想象,更多隐含话题的可能性。一双手,可以寄托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在人类身体各个部位中,手的表情达意功能最强大。

挑起大拇指,是一种健壮,也可能是一份赞扬;翘起小拇指,是一种纤秀,也可能是一份委婉;伸出食指,意味着第一,也可能表达“一年一次”;竖起中指,意味着谩骂,也可能表达“核心地位”;无名指,伸出挺艰难,它也传达着“无名无分”的纠结。

伸出两个手指,这最小的偶数,表达胜利,或者是缺心眼,或者是“两根灯草”的吝啬;伸出三个手指,一个奇数,表达许许多多包含“三”的词语和由“三”引发的联想;伸出四个手指,一个大偶数,可能联想到四不像、四方步、四川省、四大皆空,或者是“发”的财富梦想……

手势表演,是一种艺术门类,令人叹为观止;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全场观众一同用手势放飞十万白鸽,和平祈愿;电视台新闻节目中的手语播报,更是可以述说天下大事,百态人生;梅兰芳、红线女、杨丽萍,曼妙的手姿,陶醉了中国和世界;茨威格著名小说《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描写赌徒的手种种扭结纠缠、含义无穷的情状,用了800多字……

这无穷无尽的关于“手”的联想与想象,都囊括在作文题目材料的省略号中。每一种可能的联想想象,都是一个隐含话题,都为作文命题所认可。认可的潜台词是:今年写作不出题目,同学们随便写。

再看湖北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语文课堂上,老师在讲到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时,不无感慨地说:“可惜啊,我们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家书了,书信这种形式恐怕要消失了。”

学生甲:“没有啊,我上大学的表哥就经常给我写信,我觉得这种交流方式是不可替代的。”

学生乙:“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更便捷,谁还用笔写信啊?”

学生丙:“即使不用笔写信,也不能说明书信消失了,只不过是书信的形式变了。”

学生丁:“要是这样说的话,改变的又何止是书信?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

……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题目材料由语文课堂上老师因杜诗引发对“书信”的感慨开始,到“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暂告一段落。一位老师和四位同学的发言都涉及丰富内涵。

老师感慨“很难见到家书了,书信这种形式恐怕要消失了”,表达出一种怀旧情结。

学生甲对老师的观点持否定态度,他认为书信“不可替代”,并以表哥来信作例证。

学生乙认为“信息技术”发达,是书信衰微的原因,表现出追本索源的探究成果。

学生丙则认为书信并没有消失,只不过是“形式变了”。体现着一种由表及里的思考。

学生丁推而广之,认为“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这是由此及彼、由小见大的拓展。

小而言之,这场谈话是就“书信”的盛衰及其原委而言;广而言之,是就生活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委而谈。

题目要求“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来写作,这就完全放纵了考生。因为,前面五个发言,已经既具书信微观之多面,又具生活宏观之广阔,它们都可以是考生选择的角度,都是作文给出的题目。尤其是学生丁的发言之后还有一个省略号,省略号意味着众多考生可以自定角度,这就等于把命题权给了考生。

我们尝试把省略号落实一下。

学生戊:“书信是用来传情达意的,其实,传情达意的方式很多,举手投足之间无不在传情达意啊!”(这是2008年湖北省高考作文题目)

学生己:“我对书信情有独钟,一封信在信箱里,就像亲朋故旧站在家的门口。”(这是2009年湖北省高考作文题目)

学生庚:“幻想推动现实,幻想照亮生命,幻想是快乐的源泉,谁能想到100年后书信会演进到是么样式呢?”(这是2010年湖北省高考作文题目)
学生辛:“‘书’的本义就是‘信’,表哥十年前给我写的那一叠信,就是一本旧书啊!”(这是2011年湖北省高考作文题目)
……
岂止湖北省历年高考作文题目,这一个作文题目囊括着古往今来所有作文题,透彻说,它根本就没有命题,而且比湖南卷做得更彻底。
两湖这种“写作不出题目,同学们随便写”的情状,并非首创,2008年和2011年北京市高考写作题目已开此先河。
2008年】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课堂上,老师说:“今天我们来做个小实验。”随后,他拿出一个装满石块的玻璃广口瓶,放在讲台上,问道:“瓶子满了吗?”所有学生答:“满了!”“真的?”老师从桌下拿出一小桶沙子,慢慢倒进去,填满石块的间隙,“满了吗?”学生们若有所思。老师又拿过一壶水倒了进去,直到水面与瓶口持平。“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老师问道。课堂活跃起来。 
一个学生说:“很多事情看起来达到了极限,实际上还存在很大空间。”
一个学生说:“顺序很重要。先放这桶沙子,有些石块肯定就放不进去了。”
一个学生说:“对,得先放石块。有些分量重的东西就得优先安排。”
一个学生说:“也不一定,先放沙子和水就一定不行么?”
……
请就以上材料,展开联想,自定角度,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题目给出的场景材料,由一则广为人知的“学无止境”寓意的寓言翻出新意——“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老师的一句发问,使一则传统材料有了更多的启发点。这个提问使得“课堂上活跃起来”,相信,也应该激活考场上众多考生的思维。

第一个学生的发言贴近传统寓意“学无止境”,但是有了向“很多事情”的拓扩。

第二个学生变换了角度,他关注的不是实验的结果,而是实验的过程。

第三个学生对前者做了延伸,既有由此及彼的拓展,又有由表及里的抽象。

第四个学生对“顺序说”作了反思,针对“顺序很重要”,也针对“得先放石块”。

后面的省略号,则表示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可能。一间虚拟教室,一位老师,四五十个学生,就讨论得如此活跃;在北京几千间考场,十多万考生,这将是怎样一种热烈场面!场景材料可谓八面来风,立意角度丰富多彩。我们不妨让同学们继续讨论。

实验说明了什么?

又一个学生说:无论做什么事情,适当的环境(器皿)和精当的手法很重要。

又一个学生说:看来,多样材质,各有相应的空间,相应的位置,事情才能更圆满。

又一个学生说:怎样才能更多更满,缜密的计划很重要。

又一个学生说:计划来自思维,思维的突破才是关键。

又一个学生说:还有技巧呢,手法也相当重要。

又一个学生说:装满就可能不纯,我们需要在“纯”与“满”中抉择。

又一个学生说:纯有什么好的?至清则无鱼,“纯”,就没这个实验和它的启发了。

又一个学生说:不一定,一种材质也可以,如果一开始就注水,不是更简捷吗?

又一个学生说:对呀,看来水才是最至关重要的,有水才满,水满则溢。

又一个学生说:还真是,看来柔能克刚,还有着多种形式的表现呢!

又一个学生说:未必,瓶里是否还能放进食盐或蔗糖,有待进一步实验,尝试无尽头。

又一个学生说:透明很重要,广口瓶是透明的,试验给我们的启发在透明中展示。

又一个学生说:我们的认识只是局限于眼睛的观察,如果换一种角度,换一种手段,应该有所不同。

又一个学生说:广口瓶的空间是个常量,要充分利用,不妨给填充物加压。

又一个学生说:广口瓶的空间果真是个常量吗?那也不一定呢!

……

有的阅卷老师说:老师说是“做个实验”,其实哪里是实验?他做的只是“演示”。这也是一个角度。我们还可以说:老师问“满了吗?”本身就荒唐,因为广口瓶里本就装满着气体;若就固体、液体而言,也只有数学意义上的100%,生活中是永远装不满的! 
这则作文题目可以说是高考“写作不出题目,同学们随便写”的首创。
2011年】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鹿特丹世乒赛结束后,师生们一起议论:
生甲:太好了!中国队又包揽了全部冠军!这叫实至名归。竞技体育就得靠实力说话。
生乙:但我更愿意看见外国选手成功挑战中国名将。一个国家长期垄断某项体育比赛的金牌,其实并不利于这个项目的发展。 
生丙:有人主张中国队应让出一两枚金牌。我不赞成。如果故意输球,就有违公平竞赛原则与奥林匹克精神。
……
老师:同学们说的都有一定道理,有些道理不仅体现在乒乓球运动上,也适用于其他社会生活领域。 
要求: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材料第一句“鹿特丹世乒赛结束后”,设置了议论场景。
生甲的发言,由中国队包揽全部冠军的现实展开,谈到竞技体育的固有规律。
生乙的发言,着眼于一个国家长期包揽金牌的可能后果,思考竞技体育发展的规律。
生丙的发言,反对让出金牌的主张,坚持维护公平竞赛的原则与奥林匹克精神。
可以看出,前三个发言是由“鹿特丹世乒赛”向外引申展开的。                                                                
后面的省略号,包括更多同学,也可能包括老师的发言。 
材料中最后发言的是位老师,他说:“同学们说的都有一定道理”,显然不仅只是甲、乙、丙三位同学的发言和道理,也包括省略号中同学的“发言”和“道理”。
  作文题目很关键的是省略号。省略号的六个点代表北京市近十万考生,代表考生的自由、个性和创意——
生丁:中国队包揽全部冠军,完全符合乒乓球比赛规则——2002年北京高考作文题;
生戊:中国队包揽全部冠军,实现中国体育的伟大转折——2003年北京高考作文题;
生己:中国队万一丢掉一个冠军,我们也应该予以包容——2004年北京高考作文题;
生庚:不,中国队如果丢掉一个冠军,将影响社会安宁——2005年北京高考作文题;
生辛:中国乒乓球从北京体育馆起步,那是北京的符号——2006年北京高考作文题;
生壬:中国乒乓球队今日的辉煌,来自细雨闲花的积累——2007年北京高考作文题;
生癸:中国乒乓球队包揽冠军就到达极点了?就满了吗——2008年北京高考作文题;
……
岂止北京市历年高考作文题目,这一个作文题目囊括着古往今来所有作文题,透彻说,它根本就没有命题。这则作文题目可以说是高考“写作不出题目,同学们随便写”的继续发扬。

“写作不出题目,同学们随便写”,这无疑是对“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这“课程标准”精神的彻底贯彻。

我们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这种理念是不是准确传达给了阅卷,阅卷愿不愿意,能不能够接受这种理念,并贯彻到阅卷实际中去?

阅卷实际表明,命题这种创新理念并没有得到明确和贯彻,因此2008年和2011年,北京高考作文阅卷都限定立意角度,规定最佳立意——与作文题目背道而驰。

2012年,北京高考作文题目坚持以“写作不命题”的方式推进“课程标准”的决心并没有退缩。题目如下: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老计一个人工作在大山深处,负责巡视铁路,防止落石、滑坡、倒树危及行车安全,每天要独自行走二十多公里。每当列车经过,老计都会庄重地向疾驰而过的列车举手敬礼。此时,列车也鸣响汽笛,汽笛声在深山中久久回响……

大山深处的独自巡视,庄重的敬礼,久久回响的汽笛……,这一个个场景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在材料含意范围之内,自定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中的老计、深山、铁路、列车、敬礼、鸣笛,乃至落石、滑坡、倒树等等,作为具象,都有社会象征意味。在广阔的生活领域,都可以引起我们或正面,或反面的联想与想象。我们可能对老计独自巡视的坚守赞佩有加,从他庄重的敬礼中感受一种敬业的精神力量;也可能对他孤单寂寞的生存环境与工作状态,感到几分悲凉,引发深沉思索,萌生一片同情。久久回响的汽笛,可能是一种理解、致敬和回报;也可能是一次安全的提示,一声无奈的应和,一种对未来的企盼。我们可以认为深山巡视,庄重敬礼,汽笛回响,就是理想和谐社会的微缩;我们也可以认为如此的巡视,如此的敬礼,如此的汽笛,需要转换成另外一种形态,才是我们的理想,才是真正的和谐……

引起我们思考的还有两个省略号。
场景材料中的省略号,是模拟“汽笛声”的“久久回响”吗?那应该用“呜……”来表达。看来,省略号是对情景的延伸,无边无际的延伸。
与之呼应,题目在给出的三个场景之后也加上了一个省略号,场景的确无限多。下文说“这一个个场景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当然是在鼓励考生随意挥洒——因为,考生的任何“感受和思考”的原点,都可以包含在省略号中。
又是一个“写作不出题目,同学们随便写”。阅卷怎样?不得而知。因为,阅卷规定了严格的保密制度——保密的重点,正是阅卷标准。
我们担心的是,阅卷标准继续违背题目宗旨。如是,就不只使命题的初衷付之东流,“课程标准”的落实推进被阻遏;而且,潜在着危害性的社会暗示。
不是吗?作文题目给出广阔的生活场景,许许多多感受和联想的角度;而阅卷只允许一种“最佳立意”。想要好的分数吗?你就必须遵从我的“立意”。命题以“课程标准”的名义一“纵”,阅卷以“功利钓饵”的方式一“擒”,这是在对即将进入大学或走向社会的青少年怎样的提示?怎样的启蒙?
我们思考的第二个问题是:推进、落实“课程标准”,高考一定要采取这种“写作不出题目,同学们随便写”的场景材料命题形式吗?

高考作文命题之所以大费周章,源于一种纠结:落实“课程标准”的高远追求和自身写作命题观念的陈旧。在陈旧观念里,写作题目形同一道常识答题,一个范围圈定。为了“给学生广阔的写作空间”,于是就拓阔再拓阔这个圈子。其实,作文题目是面向广阔生活的一个窗口,是写作者思想出发的原点,是纵使思维腾跃的踏板。在“作文常识观”的观念之下,总要力图把题目的窗子做得宽阔点儿、漂亮点儿;“作文思维观”则认为,任何题目都面向生活洞开,而生活是广阔无边的。写作的任务就是在题目给定的原点,与自己熟悉的生活建立联系,用自己熟悉的生活演绎作文题目。

那么,把作文题目命制得简单、清晰是不是更好呢?至于写作者的思维能不能腾跃,思想能不能展开,那是作文教学的任务;作文题目又何须越俎代庖呢?2012年07月28日:高考写作不命题的思考

2012年07月28日:高考写作不命题的思考

2012年07月28日:高考写作不命题的思考

2012年07月28日:高考写作不命题的思考

2012年07月28日:高考写作不命题的思考
2012年07月28日:高考写作不命题的思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