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6月27日:2012年全国课标卷详解㈡
(2012-06-27 20:59:49)
标签:
2012全国课标卷详解 |
分类: 教育 |
2012年
全国课标卷详解㈡
文言文阅读自觉意识:一般性读懂文言文是解题基础。
注重知识积累和推断能力结合:知识积累中文言实词最为重要;聚焦关键点做情理文理的推断。
1.文本阅读要点:①文本阅读的重点是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并不重要;②备考复习中,要看需要,读文本是巩固文言实词的重要手段;③考试中,是否读文言文的文本,要根据自己和题目需求确定。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①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轮对,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上喜,制《用人论》赐大臣。淳熙二年,进起居郎。先是,察官阙,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遂除左司谏。时宦官甘昪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之族叔秬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时复议进取,上以问燧,对曰:“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上曰:“忠言也。”因劝上正纪纲,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上皆嘉纳。出知严州。严地狭财匮,始至,官镪②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岁旱,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严,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八年,召还,言:“江、浙再岁水旱,愿下诏求言,仍令诸司通融郡
县财赋,毋但督迫。”十年,上言广西诸郡民身丁钱之弊。事多施行。庆典霈泽,丁钱减半,亦自燧发之。绍熙四年卒,年七十七。
[注]①主文:主持考试。②镪:成串的钱。
[译文]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萧燧天生聪明有奇才,小时就能写文章,绍兴十八年,考中了进士。他被授予平江府观察推官。当时秦桧当权,秦桧亲党密告萧燧,秋试时当调他为考试官,萧燧问其中的原因,那人说:“秦桧的儿子将要应举,想把应举之事托付给你。”萧燧听后大怒说:“刚做官,怎么敢欺骗我的良心呢?”秦桧从此对萧燧怀恨在心。不久萧燧被贬到秀州,到了那里官员多了,就另换一个官员前往漕闱,秦桧的儿子秦熺果然中了前名。孝宗初年,他被授予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召诸教官轮对,萧燧针对当时任官制度,提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皇上非常高兴,制定了《用人论》赐给各位大臣。淳熙二年,迁国子司业兼起居舍人。在此之前,萧燧调查官员的过失,朝廷上的议论多数是萧燧,因为他做过县令的经历,于是就任命为左司谏。当时的宦官甘昪的门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捴迨宥在朝廷之外都拿着符节,他们行事依靠权势,没有好的表现,萧燧给皇上上奏罢免了他们。当时复议录取官吏的事,皇上因此就问萧燧,他回答说:“如今有得才和无德才的人会混杂在一起,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力未富,应当卧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如果自恃一点小富裕,萌生骄奢心理,不是我所能明白的。”皇上说:“忠言啊!”由于劝谏皇上正纪纲,接纳正直的谏言;亲近正直有修养的人,远离奸佞小人;帝王的亲信有功劳的可以用俸禄来奖赏,不可以给权力。皇上都高兴地采纳了。他任职严州期间,严州土地狭小,财力困乏,刚到严州时,官府钱不到三千串,萧燧勤俭理政。两年间,励精求治,以盈余填补拖欠,各地都感到宽松;当时皇上正吝惜授予官职名分,没有功劳不授予官职,下诏说萧燧治理郡县有方,有功劳,授予他敷文阁待制,调他去治理婺州。严州送行的百姓站满了道路,萧燧几乎不能走,送出严州境外的达千人。婺州与严州相邻,百姓非常了解严州的制度,萧燧没花多大力气就治理好了。一年天旱,浙西常平司请求移粟给严州,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应该给粮食,但哪能忍心对原管辖地区不管不问呢?”为此向朝廷请求,发放皇粮来救济百姓。八年,皇上诏书召回他,说:“江浙一带一年两次旱灾,想下诏书以求进谏,仍令各主管部门宽松各县赋税,但不要催得太紧。”十年,皇上说广西一带百姓的丁税很难收取。但萧燧到后事情大多能够执行。百姓感激皇恩浩荡,这一带丁税减半,也是自萧燧开始的,绍熙四年去世,终年七十七岁。
备考应培养的自觉意识:①文本阅读的目的是巩固文言实词积累;②备考最后阶段,要根据实际需要处置;③考场上一般没有必要和可能通读文本。
2.文言实词要点:①重点是古今词义有差异又有关联的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②要将知识积累和语意推断结合,不能单凭知识积累,也不能只靠语意推断;③备考中,要对选项逐个甄别,目的是巩固相关知识并且强化聚焦判断意识;④考试中,不必逐一推断,根据题目要求,首先对最有把握的选项快速判断。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
B.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
C.就院易一员往漕闱
D.察官阙,朝论多属燧
聚焦关键词 |
调动知识积淀 |
判断 |
A.公 |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
解释正确 |
B.之 |
怀怒未发(《唐雎不辱使命》) |
解释正确 |
C.一员 |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蔺列传》) |
解释正确 |
D.官 |
通“缺”(通假字) |
解释不正确 |
备考应培养的自觉意识:①根据题目给出的释义,聚焦关键信息判断;②调动相关知识积累,为判断提供必要依据。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萧燧恪尽职守的一组是
①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
②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
③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
④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
⑤官镪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
⑥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
A.①③⑤
[解析]参考答案:C
①表明萧燧刚正不阿,②表明萧燧恪尽职守,③表明萧燧恪尽职守,
④表明萧燧恪尽职守,⑤表明萧燧节俭为官,⑥表明萧燧恪尽职守。
备考应培养的自觉意识:①考查的不是筛选方法,而是理解相关文意;②依题目要求,结合上下文句明确句子意义。
4.解析文意要点:①考查范围是对文章中内容的全面理解,错项的误点是明确的;②考查的实质不是概括分析,而是逐次理解相关文意的切入点;③备考中,要逐项择定选项在文中的对应句,逐一做比较判断;④考试中,择定选项的文中对应句,快速突破选项的一处误点。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萧燧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他自幼能文,进士及第后进入仕途;其时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熺,遭到萧的拒绝。
B.萧燧刚直敢言,所奏切中时弊。皇上向他征询意见,他乘便讽劝皇上亲近君子疏远小人,亲信有功可赏赐财物却不可赋予权力,得到皇上赞许采纳。
C.萧燧政绩卓著,受到皇上嘉勉。严州面积狭小财物匮乏,他勤俭理政,以盈余填补拖欠,各地都感到宽松;皇上升迁萧燧的职位,调他去治理婺州。
D.萧燧回到朝廷,仍关注各地大事。淳熙年间,江浙两年水涝干旱,他奏请下诏诸司协助解决,又奏言广西百姓深受身丁钱之害,建议大多得以施行。
A.相关文句: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判断:不符合文意。[错误点:文本“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选项“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
B.相关文句:时宦官甘昪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之族叔秬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时复议进取,上以问燧,对曰:“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上曰:“忠言也。”因劝上正纪纲,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上皆嘉纳。判断:符合文意。
C.相关文句:上皆嘉纳。出知严州。严地狭财匮,始至,官镪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判断:符合文意。
D.相关文句:八年,召还,言:“江、浙再岁水旱,愿下诏求言,仍令诸司通融郡县财赋,毋但督迫。”十年,上言广西诸郡民身丁钱之弊。事多施行。庆典霈泽,丁钱减半,亦自燧发之。判断:符合文意
备考应培养的自觉意识:①考查实质不是概括分析,而是逐次理解文意;②选项误点是明确的:无中生有,或颠倒黑白。
5.文言翻译要点:①考查范围是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所用材料多为Ⅰ卷文言选句;②考查的实质是理解文言文,重点是语句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③备考中,要坚持直译为主,尽量将每个单音节词译为双音节词;④考试中,快速理解句意,对照题目的理解;聚焦疑点比较思辨。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
[解析]⑴备考答案:现在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糅合,风气习俗浇薄虚浮,兵力未能强大,财力未能充裕,应当卧薪尝胆以谋求国内安定太平。[赋分点:否、浇浮、内治]
⑵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
[解析]⑵备考答案: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论理不该当给粮食,但是怎能忍心对曾经的辖区不管不问呢?”[赋分点:路、与、然安、旧治]
古代诗歌阅读自觉意识:①通过联想想象;②聚焦把握形象;③转化体会意象;④实现理解感情。
1.理解诗歌要点:①关注诗歌的题目、诗序、注释、作者和标点;②聚焦把握诗歌中的重要形象,整合诗歌意象;③遇到不甚明了的意象,要根据相关意象推断;④把含蓄跳跃的诗句“泡”开,变成一篇散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红叶菊花晚秋意绪,闺中人不禁思念行客远隔千里。
看遍天际云来云去,也不见鸿雁飞归带来游子信息,
满怀思念,想要寄上书信,又怎么知道寄送到何处?
眼泪兀自流淌不尽,面对着窗子,一滴滴涌弹飘洒,
就着砚台,将溅落的泪水,当即研磨成离愁的墨汁。
便蘸着泪水研磨的墨汁,细细书写分别以来的思绪,
这离情写到深处,泪水把信笺的粉红色都浸湿淡去。
2.简答题目要点:①题目从“文字”“形象”“感情”三个层面考查,有些是显性题目,有些是隐性题目;②回答问题要在解读诗歌的基础上准确答出要点,而不要纠缠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术语上;③备考中,不要盲目以“参考答案”为目标,解读要确切,作答要尽量做到流畅、完美;④考试中要从“文字”入手,以“形象”为核心,归结到“感情”,快速落实题目要求。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解析]【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参考答案”硬伤:⑴混淆了诗人的感情和诗中人物的感情;⑵首句本身也是情语,未答。]
【备考答案】这首词通过表现闺中人深切思念远方行人,又难以传达思念的抑郁之情,寄托了诗人内心悲苦难诉的感情。首句写景,景中传情。一方面,“红叶黄花”,是晚秋特有的景物,从空间角度渲染亲人远隔的背景色彩;“晚”,从时间角度暗示别离久远。另一方面,红叶黄花,晚秋意绪,也是离愁别绪的形象写照。
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参考答案】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参考答案”硬伤:⑴“就砚旋研墨”并非“暗指”也没有“和泪作书”的意思;⑵只写出了“红笺为无色”的字面原因。]
【备考答案】“临窗滴”写临窗洒泪滴滴弹不尽,因为泪落砚台,并有相当积贮,所以“就砚旋研墨”,当即就砚研磨,为的是难抑思念之情,急于离家行人倾诉。词里描摹的闺中人在动笔之前已经临窗弹泪,接着又和泪研墨,及至提笔写信,越发触动相思,细细写到别后情状,深情倾动之时,想必已涕泗纵横。倾盆雨般的泪水落到红色信笺上,泪水浸湿红笺,红笺因而褪去颜色。这一句表面写红笺褪了颜色,内里写泪如血红。由思泪到墨泪,由笺泪再到血泪,层层写出情感深化进程。
名句名篇默写要点:①考查范围为“考试说明”要求默写的内容;②考查重点是要求默写诗文中的第一流名句;③备考中,要与熟读结合,与写作表达结合;④考试时,要注意默写准确,注意关键性字。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⑵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⑶四十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