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1年12月13日:十二年高考优秀文选(五十二)

(2011-12-13 14:41:05)
标签:

高考

作文

2006

山东卷

分类: 教育

2011年12月13日:十二年高考优秀文选(五十二)

十二年高考优秀文

(五十二)2006年山东卷

 

[题目]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完成作文。

星星        雷抒雁

仰望星空的人,

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

晶莹,透亮,没有纤瑕,

 

飞上星星的人知道,

那儿有灰尘、石渣,

和地球上一样复杂。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联想和感悟要与整首诗的寓意有关。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例文一]                     梦想在现实中起舞

仰望夜空,那似乎没有纤瑕的星辰在天河中熠熠闪耀,带给我们无限遐想。晶莹璀璨的星空里,放飞了多少人美丽的梦想。但飞上星星的人看到,那里像地球一样,也有灰尘和石渣,于是他们失去了梦想的幸福。

我们不能一味沉溺于自己的幻想之中,却也不能让自由飞翔的思想湮没在无情的现实里。

阮籍不堪忍受现实的黑暗污浊,醉酒佯狂以避世。他一生都在逃避、逃避、逃避,一头扎进自造的幻想世界中,以为闭上眼睛就没有了丑恶,保持距离就不会被沾染,却终因一篇《为郑冲对晋王笺》被人唾弃。嵇康则完全生活在现实之中,眼睛里容不得半粒沙子,不肯向生活做出任何妥协,永远瞪大眼睛直面赤裸裸的真实,最终《广陵》一曲,绝响千古。

人生,向前一步便是幻想的虚空,后退一步便是现实的沉重。阮籍和嵇康如此迥异的人生选择,却造就了殊途同归的悲剧结局。若是他们能各自向对方的世界退后半步,也许就不会落得生者沦入迷幻,死者腐于黄土,只留给后人无尽的怅惘。

我们如何让仰望星空的人了解现实,又如何让飞上星星的人保留梦想呢?

在那个战火纷飞、黑暗动荡的时代,沈从文先生亲历现实的残酷、生活的艰辛,笔下却描绘出山美、水美、人情美的湘西古镇,世外桃源。现实没有湮没他对人生的希望,他用一颗最淳朴的赤子之心仰望理想、呼唤真情。他没有沉醉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亦没有让粗糙的现实麻木自己的心灵。

张允和先生也是一位智慧的老人。她一生经历了大富大贵,也遭受过挫折浩劫,但她始终保有一份悲天悯人的情怀、一颗永不衰老的童心。悲天悯人的情怀使她一次次正视并战胜现实,永不衰老的童心则使她在任何艰难中都不放弃梦想和希望的权利。

川端康成一句淡淡的“凌晨四点钟,看到海棠花未眠”感动了多少心灵。这是梦与现实的完美结合,让多少无病呻吟的自我陶醉汗颜,让多少在现实中日渐麻木的心灵得到了温暖。

保持梦想,但不沉溺于梦想;正视现实,但不委身于现实。让美丽的梦在真诚的现实中跳一支酣畅淋漓的舞蹈吧!

【简】这是一篇思维辩证、富含哲理的作文。作文包括两个主体情景。第一个主体情景:沉溺于幻想,湮没于现实,迷失自我;第二个主体情景:保持幻想,正视现实,完善自我。两个主体情景互不雷同:前一个主体情景论古,后一个主体情景谈今;前一个主体情景惋惜、批判后一个主体情景赞赏、提倡。作文从话题材料中的“仰望与近观”引申出对“梦想与现实”的思考,对此,作者并没有做简单的一元化评判,而是从关照人生的高度,辩证地分析了二者的关系。在分析中,既能保持理性的缜密思考,又不失对善与美敏锐细腻的感知,观点鲜明而不偏颇,思考全面而不模棱,实为难能可贵。

 

[例文二]                         距离与美

   在遥远的愚人谷,灾难席卷着大地。千百年来祖先们遗留下的一切:丰腴的土地、简单的耕种技术,乃至易于满足的心,都遭受了无情的打击。干旱,千年不遇的干旱,降临在这片土地上。牲畜、人,甚至树木,都在这炙热的恶魔的淫威下一一倒下。生存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了。

人们寄希望于守旧老人,因为他们最能领会祖先的思想。大家拜倒在守旧老人门前,可他们竟也毫无办法。人们哀叹着,哀叹祖先留下的书上为什么没有启示,哀叹命运为什么对他们这样不公平,哀叹那干涸的知识小溪、遍地的饿殍……人们绝望了。

“跟我走吧!”唯一曾走出过愚人谷的阿勇喊道,“我曾站在山巅之上,眺望远方,那里有奔腾不息的江河,也有繁盛茂密的森林,还有肥沃宽阔的平原,我们可以去那里生活!”人群中一阵悸动。

守旧老人眯起干涩的眼睛,用狐疑和不屑的目光瞄着阿勇,质问道:“你怎么知道远方没有狰狞的怪石、成群的虎狼、遍地的毒草呢?隔着那么远的距离,再美的风景,也可能是错觉啊!”人们沉默了,包括阿勇。

然而,第二天早上,村里的年轻人都聚集在阿勇周围,请求他带领他们走出去。守旧老人用怜悯和鄙夷的目光望着这些满怀希望的人,他们已经没力气反对了。

年轻人出发了,守旧老人并没有跟随他们,因为距离——既是路程上的,也是思想上的——太过遥远。他们仍然捧着祖先遗留下来的典籍,在字缝里搜寻解决这场灾难的方法。

年轻人经历了重重灾难,跨越了绵延的群山与倒下的同伴的尸体,一遍遍擦去额上的汗水与脸上的泪水。他们的肢体瘦弱不堪,但眼睛里始终闪烁着希望的光芒。这里果真有狰狞的怪石、成群的虎狼、遍地的毒草,但他们从没有失望和退缩,因为他们懂得,仅仅依靠距离产生的美是虚幻的,只有靠双手创造的美才是真实的。终于,他们在这里定居下来,大家齐心协力,夷平了怪石、赶跑了虎狼、芟除了毒草,创建了美丽的家园。

很多年后,也曾有人回到愚人谷,但看到的只有龟裂的大地与几具枯骨——看来祖先没能救得了守旧老人们,祖先的书,也不是万能的。

的确,距离产生的美可能是错觉,但是,如果有美丽的风景在心中指引,肯于勇敢地探索、辛勤地创造,美,不就在你的手中吗?时代,永远把美交给坚信她、创造她的人。

【简】这是一篇取材巧妙、立意新颖的作文。作文包括两个主体情景。第一个主体情景:追求遭质疑,距离之美是错觉;第二个主体情景:探索不动摇,真实之美靠创造。前一个主体情景着重刻画阿勇和守旧老人,在对比中塑造人物形象后一个主体情景主要描写年轻人,以渲染和象征手法喻示哲理:两个主体情景互不雷同。以教材中的人物、情节“故事新编”,是一种新颖的取材样式。这种方式妙在“似是而非”,难在“似非而是”,既要立足于原著,又要受限于话题。不仅需要对原作有准确的把握,深入的理解,以便充分利用其资源,更需要“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使故事改编得合理可信。更重要的是,还必须切合题意,符合要求。就这些条件而言,本文是成功的。作文从话题所给的哲理诗中感悟到“距离产生的美往往是错觉”,却没有将立意停留在此,而是更进一步追寻,探索获取美的正确途径,更见深刻。

2011年12月13日:十二年高考优秀文选(五十二)

2011年12月13日:十二年高考优秀文选(五十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