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2日:2011年全国“课标”卷高考语文试题解析(四)
(2011-10-12 13:27:36)
标签:
2011年高考全国课标卷语文 |
分类: 教育 |
2011年全国“课标”卷
高考语文试题解析(四)
[琼、宁、陕、吉、黑、豫、晋、新]
四、实用类文章阅读(25分)
【题目配置】⑴多项选择题(5分),⑵常规简答题(6分),
⑶常规简答题(6分),⑷探究简答题(8分)。
考试目的:两三分钟准确把握文本思路。
备考目的:明确并强化信息比较的意识。
大致步骤:
①注意作品题目,据此体会作品的思路和主旨;
②语段之内句与句比较,筛出并把握重要语句;
③合并某些相关的铺陈语句,关注概括性语句;
④提取压缩重要语句,把握语段大意文章思路。
下笔不觉师造化
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隐居的时期。这并不是纯粹的巧合,无需应酬杂务的宁静生活可以让他深思内省,促使画作和自然风景、隐居生活进一步契合。池阳湖画风之变是一次突变,源自他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也来自他蓄积已久的思考,还来自苦涩现实对他心灵的影响。其弟子王伯敏多年后还难忘他老师的教诲:“读书的人,要甘于寂寞。寂寞能安定,定则心静,静则心清,清则心明,明则明白一切事理。作画,墨是黑的,只要眼明心清,便能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便猛进。”
1929年的一件盛事是教育部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南北国画家都参加。此时在上海美专任教的黄宾虹参加了展出工作,并发表了评介文章《美展国画谈》。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画者;还以为当时沪上流行的一种是细谨、工于涂泽的媚人习气,另一种是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真画者反不合时宜。他希望画者能坚持避俗趋雅的操守,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不要因一时俗世弃取而改变。
黄宾虹一向以为书画同源,所以称作画为“写画”。他以为上古时代书画不分,如伏羲画八卦,仓颉造字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象形,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已有横线、纵线、弧线等线条形式;汉以后虽分书画,但仍是道归于一,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他在1929年编辑的《宾虹草堂古印谱》里曾谈到古印上的籀篆文字:点画的肥瘦方圆奇正各不同,有助于绘画笔法;而结构的疏密、参差离合、抑扬顿挫、回环往复,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所以,他作画时要置备金石拓本在案头。他由古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物、临近原始的艺术形式中悟出笔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来源于自然山水,从而找到回归造化之路。
黄宾虹常提到古代书法家从观察自然中有所领悟,如在雨后看车行泥沼,车轮在泥中转动犹如笔被纸墨所滞却仍圆转,不疾不徐、不粘不脱,由此笔法大进。他也常以自然山水之理来诠释自己的笔法,如“平”就是如风吹水动、一波三折;“圆”如行云流水、宛转自如,而石有棱角、树有桠杈,则是圆中有方;“变”则如石有阴阳向背、树有交互参差,山有起伏显晦、水有缓急动静。1922年他在给友人陈柱尊的信里说到,自己是以山水作字,而以字来作画。可见,他已将山水自然之理、《说文》六书之法、书法、画法相互打通。
现代画家以画为道抑或以画为艺,这种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上的对比,在黄宾虹和张大千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张大千一生充满传奇色彩,黄宾虹一生平静淡泊。张大千1925年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26岁就扬名南北,后又去北平办画展,被称为“南张北溥”,可谓名满天下;而黄宾虹虽较早就有“南黄北齐”之称,但他直至1943年才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这时他已经80岁了。
黄宾虹自来沪上就以鉴赏、鉴别真伪著称;而张大千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大行家罗振玉、黄宾虹及其老师曾髯,可谓出神入化。还有对画与钱的关系,黄宾虹一生力避卖画,多以画赠友人知己。虽有润笔,与他的名气相比也很低,他一直严守传统士大夫不言阿堵的精神,过着清寂的学人生活;而张大千却有着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追求,有过极高的润格,也卖商品画,出手阔绰。不同的人生态度最终体现在他们的画中,黄宾虹的画是典型的恪守传统的雅正的士夫画,张大千的画则有趋向民间、时尚的意趣。两人都是一代宗师,只是在境界上和被认可的领域不同而已。
[思路结构]
黄宾虹画艺精进来自于心静
黄宾虹认为画家应避俗趋雅
黄宾虹领悟绘画要回归造化
黄宾虹打通自然书画之理法
黄宾虹以画为道高过张大千
黄宾虹绘画境界高过张大千
[选择题目要点]立足思辨,认清实质
①定位——在选项中择定“定位”的关键信息,在文本中择出与之“照应”的信息,据此确定选项的相关域;
②思辨——以全文主旨、内容、情节为背景,在相关域中思辨选项有无根据,是否合乎事情事理、文意文理;
③判定——思辨中需要通过联想、推断,自觉调动自己知识和能力的积累,从而快速、准确判定选项的正误。
⑴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针对当时沪上流行的细谨、涂泽的媚人习气和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黄宾虹推崇细腻、轻软的逸品画格,倡导做“真画者”。
B.由于我国书法、文字、金石、绘画同源异流,道归于一,要研究中国书法、绘画的笔法意蕴,就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人手。
C.书画家常能从观察自然中领悟到艺术的真谛,如由雨后看车行泥沼悟得笔法的疾徐粘脱,由石的阴阻向背、树的交互参差悟出笔法的变化。
D.张大千有着深厚的艺术修养,模仿的水平也极为高超,以至于他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书画大行家罗振玉等人。
E.本文通过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描写了他在中国绘画艺术上的理论创见与突出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位艺术家的感人形象。
[解析]
A.相关域:还以为当时沪上流行的一种是细谨、工于涂泽的媚人习气,另一种是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真画者反不合时宜。他希望画者能坚持避俗趋雅的操守,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不要因一时俗世弃取而改变。
赋分:0分。
B.相关域:黄宾虹一向以为书画同源,所以称作画为“写画”。他以为上古时代书画不分,如伏羲画八卦,仓颉造字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象形,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已有横线、纵线、弧线等线条形式;汉以后虽分书画,但仍是道归于一,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
赋分:1分。
C.相关域:黄宾虹常提到古代书法家从观察自然中有所领悟,如在雨后看车行泥沼,车轮在泥中转动犹如笔被纸墨所滞却仍圆转,不疾不徐、不粘不脱,由此笔法大进。“变”则如石有阴阳向背、树有交互参差,山有起伏显晦、水有缓急动静。
赋分:2分。
D.相关域:黄宾虹自来沪上就以鉴赏、鉴别真伪著称;而张大千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大行家罗振玉、黄宾虹及其老师曾髯,可谓出神入化。
赋分:3分。
E.相关域:参看全文。
赋分:0分。
[简答题目要点]清晰其途,丰腴其实
①提取信息——根据题目的要求,在文本中择定重点阅读区域,提取承载重要信息的词句;
②转化信息——通过联想做出推断,调动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将重要信息转化为答案要点;
③连缀要点——根据答案要点之间的主次和逻辑关系,连缀要点,形成连贯、规范的答案;
④答题原则——独立思考,不迷信参考答案。做到文本要点无一遗漏;作答无一词无根据。
⑵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的隐居时期。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
[解析]
参考答案:
重要信息转化:
池阳湖画风之变是一次突变,源自他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也来自他蓄积已久的思考,还来自苦涩现实对他心灵的影响。——有可供写生的江湖水光山色,有适合长久思考的积蓄,有苦涩现实对心灵的影响。
其弟子王伯敏多年后还难忘他老师的教诲:“读书的人,要甘于寂寞。寂寞能安定,定则心静,静则心清,清则心明,明则明白一切事理。作画,墨是黑的,只要眼明心清,便能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便猛进。”——甘于寂寞,使得心静心清眼明,从而明白一切事理,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
备考答案:
⑶黄宾虹作画时为什么要把金石拓本摆在案头?请简要分析。
[解析]
参考答案:
重要信息转化:
他由古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物、临近原始的艺术形式中悟出笔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来源于自然山水,从而找到回归造化之路。——从金石拓本临近原始的艺术形式中领悟绘画笔法要旨和来源于自然山水的渊源,从而找到回归造化之路。
备考答案:
[探究题目要点]以本为据,合理探究。
①遵循“提取转化”重要信息的途径,回答做到要点完备;
②按照题目要求的方向范围探究,做到有理、有据、有节;
③连缀要点要逻辑合理、主次分明、言之有序、语言流畅;
④备考中可在探究方向范围向外再延伸,扩展到写作领域。
⑷尽管黄宾虹和张大千都是一代宗师,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观点二:创新与模仿并重,理想与时尚兼顾。①创造与仿作兼顾;②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态度;③注重民间时尚意趣。
观点三:既恪守传统,又踊跃创新,在追求自己理想的过程中享受人生。①守正出新,继承与创新兼顾;②怀抱艺术理想,追求名山事业;③脚踏实地,享受人生。
重要信息转化:
张大千一生充满传奇色彩,黄宾虹一生平静淡泊。张大千1925年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26岁就扬名南北,后又去北平办画展,被称为“南张北溥”,可谓名满天下;而黄宾虹虽较早就有“南黄北齐”之称,但他直至1943年才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这时他已经80岁了。——人生可以充满传奇色彩,年轻有为,名满天下,也可以平静淡泊,不为声名所累。
黄宾虹自来沪上就以鉴赏、鉴别真伪著称;而张大千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大行家罗振玉、黄宾虹及其老师曾髯,可谓出神入化。——在艺术活动中,既可以仿作,也可以鉴别真伪,但都要有鉴赏力,都要努力达到高境界。
还有对画与钱的关系,黄宾虹一生力避卖画,多以画赠友人知己。虽有润笔,与他的名气相比也很低,他一直严守传统士大夫不言阿堵的精神,过着清寂的学人生活;而张大千却有着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追求,有过极高的润格,也卖商品画,出手阔绰。——对待金钱可以恪守传统士大夫精神,将事业与金钱分割,甘做清淡学人;也可以有开通、潇洒的追求,将事业与金钱结合,过优裕的生活。
不同的人生态度最终体现在他们的画中,黄宾虹的画是典型的恪守传统的雅正的士夫画,张大千的画则有趋向民间、时尚的意趣。两人都是一代宗师,只是在境界上和被认可的领域不同而已。——在人生态度上,可以像黄宾虹恪守传统雅正的士夫画一样,也可以像张大千趋向民间、时尚的意趣作画一样,在境界和被认同的领域上有独立的追求。
备考答案:
黄宾虹和张大千在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上大相径庭,但都成了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这使我受到了如下启示:
㈠人生成功的道路是不同的。可以充满传奇色彩,年轻有为,名满天下,也可以平静淡泊,不为声名所累。
㈡人对事业的追求可以是不同的。例如在艺术活动中,既可以仿作,也可以鉴别真伪,但都要有鉴赏力,都要努力达到高境界。
㈢对待金钱的态度可以不同。可以恪守传统士大夫精神,将事业与金钱分割,甘做清淡学人;也可以有开通、潇洒的追求,将事业与金钱结合,过优裕的生活。
㈣在人生态度上可以是不同的。可以像黄宾虹恪守传统雅正的士夫画一样,也可以像张大千趋向民间、时尚的意趣作画一样,在境界和被认同的领域上有独立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