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1年09月21日:备考效果的优化

(2011-09-21 22:02:01)
标签:

学科根本

备考效率

分类: 教育

立足学科根本谈

 

备考效果的优化

 

曾经,大学被称为“象牙塔尖”;大学生,被视为社会精英。高考也成了一项广受关注的全社会的大事。也正因此,高考,逐渐被操作成为一项硬指标,一种全国性的功利行为。尽管“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一再申明“不可以考试作为评价学校和学生的标准”,但在社会心态中,在教育机制内,高考,不但依然是指标,而且在很多地方是唯一的指标。高考,又牵动了整个教育,从幼儿、小学开始,一个个教育阶段、教育环节,都以高考为终极目标,接力追逐。本应远离功利教育,变成追逐名利的系统工程,的确背离了自己的根本目的。

这样的教育不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违背社会进步的根本规律。报复迟早要到来,并且已经来了。随着大学扩招、大学教育的陈旧、留学潮兴盛,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变化,被高度市场化的高考出现全面生源萎缩几乎成了必然。

2011年,山东省高考专科二批填报志愿资格线和录取线均为180分。考生各科均分只要达到30分,就可以上大学。但即使如此,生源大省山东今年仍有超过4招生计划落空。

这种状况出现在山东省,既有全国的大背景,也有本省的特殊性。据我所知,山东是全国最早,也是最坚决地实行高考与中学脱钩的省份。高考报名、考试由专门考试部门组织,分数和录取直接下达考生。这一举措,显然针对中学的应试教育。但是,久已惯于应试教育的生源地——中学,倏然间失去了市场的评价依据。那庄严神圣的誓师、肆无忌惮的补课、汹涌澎湃的题海、精严周至的排队、末位淘汰的规章,这驾轻就熟的应试教育的般般武艺,都无从施展,是不是方寸大乱呢?

应试教育愈演愈烈,从扭转危局的初衷看,山东省出现的这一状况,倒不失为一件好事。现在需要的是建设性的认识和措施。

立足现实教育机制和社会心态谈教育,不能无视高考,不能无视高考对社会、人心的强大吸引力,不能无视高考几乎成为中学教师实施教学,中学生重视学习唯一动力的严峻现实。唯一实事求是的选择就是,改变“应试”与素质教育对立的认识,将高考备考与学生素质提高结合起来,将备考纳入学生素质提高的渠道,提高备考效率与效果,在备考中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做人品味,让学生在提高综合素质的过程中自然获得高考的优秀成绩,从而真正使应试能力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环节。

实现这一理想,需要观念和方式两个方面的转化。

教育是为什么?学习是为什么?为中华之崛起,为人类的进步,为世界的和谐,这些追求,并不能被世俗功利的尘埃掩尽光华。北京市2011高考语文的文言文断句题目给出了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的一段文字。译成现代汉语的大意是:

我私下思考古代圣哲教人读书学习的用意,无非是为了使人明白礼义道理,修养身心,然后推己及人,并不是为了记览词章,沽名钓誉,追求利禄就算了。今天的一些读书人,违背了圣者的教导。然而圣哲尊重人才的原则全都明示在经典中,有志向的读书人一定要认真研读,深刻思考,从而明辨其中的道理。

一千多年前的先哲提出的教育和学习根本观念,不仅只是提供给我们今天用来“文言断句”的,不仅只是让我们习其“句读”的。记住韩愈的名言吧:“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谈到学习方法,北京市2010高考语文的文言文断句题目又为我们做出启示。这段文言文取材于苏轼的《仁说》译成现代汉语的大意是

我尝试学习射箭,开始心里只想到射中,眼睛看着箭靶,箭随着手发射,十次有九次是失败的,其中有一次中的,也是侥幸的。一个地方没有研究,一个毛病就出现了。毛病没有了,那规律也掌握了,则心中不用只想射中,眼睛里也不用只盯着箭靶,十次都是成功的。

同样。一千多年前的先哲提出的教学和学习根本方法,也不仅只是提供给我们今天习其“句读”的。

我是一名语文教师,仅从语文备考的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在“功利语文”左右的课堂和资料里,语文备考,往往陷于知识点的细密分解,陷于所谓方法的逐一罗列,而不能致力于语文素质的根本提升。把鲜活的语文能力,僵化为一个个知识点、一条条知识线,一张张知识网络、一种种套路方略,是一种思想的懒惰。是用行为的勤奋取代思维的勤奋,掩盖思维的懒惰;因为恰好适应应试教育环境里学生的心理期待,因此具有相当危害。

这些错误的语文备考方式,桎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也制约着语文成绩的提高。死背专业知识,这不是语文,是对语文的解释和梳理;钻营方法技巧,也不是语文,是对语文的涂抹和装饰;实施题海战术,仍然不是语文,是对语文的无能和投机。

我们提倡用语文的方式,优化备考效果。什么是语文的方式?语文学科只有三个主题词:生活、语言、思维。语文是反映生活的学科,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运用语言反映生活,生活与语言依靠思维连接。语文备考必须专注于感悟生活、关注语言、锤炼思维。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导下的高考语文试题在体现语文的根本属性上,有两方面的明确发展:一、阅读文本和题目,人文内涵更丰厚;二、写作题目更平实,鼓励自主更明确。

这两方面的发展,对语文教学和语文备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

一、阅读题目的发展,要求考生从根本上充实人文内涵积淀;

二、写作题目的发展,要求考生从根本上提升感悟生活水平。

回归教育的根本,回归语文的本色,才可能在执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高考中获得优秀的成绩。各个学科,皆同此理。

分数,在挑战教师和同学的良知,也在呼唤教师和同学的良知。想想我们的每一分成绩里,有没有个性的泯灭?有没有人格的侵蚀?有没有理想的迷茫?有没有志趣的消磨?有没有健康的摧残?有没有功利的霉气?

个性、人格、理想、志趣、健康,是人生的无价之宝。我们甘心用这些无价之宝去换取分数吗?更何况这种换取只是一厢情愿。只有在备考中祛除功利的霉气,我们的青春才会充满健朗的霞光——自然也包括优异的高考成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