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8月19日:十二年高考优秀文选(四十六)

标签:
2006高考全国二卷作文 |
分类: 教育 |
(四十六)2006年全国二卷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有关部门调查,六年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1999年为60.4%,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而2005年为48.7%,首次低于50%。造成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识字的人为什么不读书?中年人多数说“没时间”,青年人多数说“不习惯”,还有人说“买不起”、“没地方借”。
与图书阅读率走低相反,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1999年为3.7%,2003年为18.3%,2005年为27.8%。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例文一]
亲爱的××同学:
近好!
来信收悉。你能很快适应以自学为主的大学生活,并在学业上迅速进步,老师深感欣慰。至于信中提到的“图书阅读”和“网上阅读”二者优劣的问题,我虽然没有专门研究过,但两种阅读方式都有所经历、体验,因而还是愿意与你谈谈自己的感受,以供参考。
图书阅读,是一种传统的阅读方式,但虽为“传统”,并未过时,甚至还有强化、发扬光大之必要。这是因为:
读书治学需要安静的心绪,深入钻研需要纯洁的心境,而图书阅读恰好提供了这样的情境。心理科学实验表明,人在心绪安稳、宁静的状态下学习,最能充分发挥大脑的内存潜能;也只有在摒弃那些芜杂、烦躁的念头,使心境如一块一尘不染的水晶,一泓清澄透澈的池水时,心灵这张“白纸”上,才最容易留下清晰的知识“图画”,打上深刻的思维“轨迹”。正如诸葛亮所说:“学须静也”,“险躁则不能治性”,“非静无以致远”,“非静无以成学”。“理得”,必须以“心安”为前提。如此阅读,才能做到像郁达夫所说的:“从书堆中进去,再从书堆中出来。”才能体验余秋雨先生所谓:人生“最重要的是自身生命的质量,生命的质量需要锻铸,阅读是锻铸的重要一环”的真谛。
网上阅读,是一种新的阅读方式,它的出现、被人们认同和选择,自然也有它的道理:
网上阅读虽然是个虚拟的空间,但它具有任意的链接性、互动性、即时性等优点。网上各类图书,我们可以随意搜索,翻阅,选择,好则看之,差则弃之。而且不用花多少费用,也浪费不了很多时间,就能较快较多地接受信息、获得我们需要的知识、资料。这些都体现了网上阅读方便、快捷、灵活、随意的优势。然而,优势也不能代替图书阅读,因为它缺乏人们在深入接受过程中所必须付出的思索与思考。而图书读书则更具思辨性,人要深入接受文化的浸润,是不能缺少古人所谓“俯而读,仰而思”的那种渐入佳境氛围的。何况不论从阅读的心态、笔记的便利、资料的剪辑、家庭的收藏上看,图书读书都自有其长处。
两种阅读方式各有利弊。我以为:若在专业上的深入研究,宜阅读图书,在慢慢咀嚼探索精髓、洞明要义,以期登临那无限风光的险峰;如果作广泛涉猎,或获取文化知识快餐,宜网上搜寻,在页面迅速变换中,浏览奇峰异石、花鸟草虫,以便达到“千帆尽收眼底”、“五音皆萦耳畔”的广博目的。
以上是我的一点感受和体会,但愿能为你提供些许借鉴!就此搁笔。
此致
祝你身心健康、学习进步
[例文二]
知道国人“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的事实,我真是既困惑不解、又焦急痛心。怎么能不喜欢阅读图书呢?不读书将何去何从,何以安身立命?我虽为小小学子,但想借此作文向世人呼吁:快来读书吧——图书阅读,爱她没商量!
小时候我非常羡慕地摊上读书的老爷爷:他可以拥书数百,无论是小人书还是故事漫画连载都可以大开眼界——看个够;现在虽已是青年了,但仍对书无限的向往,每到书店,看到一本好书都会眼前一亮,尽管最后恋恋不舍地放下,怅然而归,但手捧眼观、览其大要,毕竟是一种些许的满足。
读古今书籍犹如欣赏画卷,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缤纷无限,中外新奇事物琳琅满目。徜徉在书的海洋中,朝可拜谒屈子,暮可走访太白;夏可观十里荷花,秋可赏三秋桂子;意在北可驰骋塞外草原,心向南可流连江南雨巷……在书中能发现一个又一个的神奇:我们可以随曹雪芹一同走进大观园,体验大家贵族的生活;我们可以跟鲁迅一同步入《彷徨》、加入《呐喊》,高举起那批判黑暗的旗帜;我们可以与三毛一道穿越撒哈拉沙漠,体验她那惊险的历程……有书可读、读书若此,实在是人生的一件乐事!
当听到卸任了的美国国务卿说“我此时感到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可以看自己喜欢看的书”时,当看到歌德抒发的感慨“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时,你心中能没有培根在《论求知》中那种相同的感触吗?读书开拓了我们的视野,净化了我们的心灵,使我们的情操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升华。读书的过程,就是心灵接受洗礼的过程;就是接受人生体验,感悟到做人真谛的过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犹药也,善之可以医愚。”——高尔基的名言、刘向的妙喻,无不在说明图书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大作用。
可以无视美丽的服饰,可以辞却豪华的宴饮,可以舍弃奇妙的游戏,但决不能弃舍图书。因为服饰再美丽,会有破旧的时候;宴饮再豪华,会有终散的时候;游戏再神奇,会有玩厌的时候。而拥有图书、阅读图书却不同:著名诗人臧克家说:“读过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小小的中学生我说:拥有了好的图书,就是拥有了理想的恋人——图书阅读,爱她没商量!
[例文三]
这其中网络阅读等新阅读方式的吸引和冲击无疑争夺了一部分读者,这是世界各国都面临的现实,如果从我们固有的国情民意出发,在身边的现实中找些答案,或许能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农民占绝大多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对落后,尤其是贫困地区生活水平的低下、眼界的狭隘闭塞,使相当数量的人没有读书的需求和兴趣,书的价值和作用他们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甚至还停滞在“放羊——娶媳妇——生娃——放羊……”的世代周期性循环当中。
第二,城镇低保户和徘徊在就业边缘的阶层,他们为子女办婚事、让老人看病的钱还知道从哪出呢,整天疲于为生计奔波,人不堪其忧,看书的条件是不是也缺乏呀!毕竟“箪食瓢饮”而安贫乐道的颜回和身居陋室还“阅金经”的刘禹锡是少数,我们不能奢求人人都能有如此心境和追求。
[例文四]
尊敬的同学们、朋友们:
看完作文材料,我感到非常困惑:图书阅读的人怎么会越来越少呢?网上阅读固然有它的便利,但受荧光屏的阻隔,读者难以身临其境,无法得到那种春风化雨的熏陶和滋养,它怎么能代替图书阅读呢!学生不才,今天就以个人的经历,做一次题为“我在图书阅读中成长”的演讲。
从记事时起,我就认识了帮助我成长的书。当大灰狼那凶神恶煞的面孔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不但看到它那锋利牙齿咬断小羊的脖子,直觉还告诉我:这太可怕了!于是我嚎啕大哭,不再看带有大灰狼的书。到幼儿园后,常常听阿姨讲故事,我进一步知道了这世界上有大灰狼一样残忍的人,也有惩恶扬善的侠客。于是,我的书包里有了心爱的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卡通画,有了灰姑娘的故事,有了白雪公主的危险经历……一有空,我就抚摸着这些可敬可爱的人物,梦想着能够和她们做朋友。而灰姑娘的主子和白雪公主的后娘,却遭到我多次愤然地捶打。在美与丑、善与恶的识别中,我渐渐明白了事理:图书教我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
少年时代,我读的书多起来,特别是历史及其演义方面的书,使我懂得了是黄河水哺育了我们龙的子孙,是昆仑山撑起了中华巨人的脊梁,是五千年灿烂文明滋养了伟大的民族。我既知道了南宋皇帝的12道金牌,铸成了风波亭那连苍天都哭泣的冤狱,虎门林则徐的硝烟,点燃起的是国人敌御外侵、不甘受凌辱的怒火;也知道静安寺下清政府的“准奏和约”,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奇耻大辱,帝国主义列强锋利的刺刀带来了民族的血泪……在这些书的感化下,我的爱国情志油然萌发:图书教我做一个拥有理想的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深刻,自然科学的神奇又让我着迷。在课内外的书刊上,我逐渐认识了张衡、祖冲之、李时珍、袁隆平、爱因斯坦、居里夫人和比尔·盖茨……不但如饥似渴地阿基米德的浮力定律、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还对金字塔之谜、外星人之谜、百慕大三角之谜等如醉如痴,五体投地地崇拜着这些伟大的科学家和知识英雄。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科学知识和先进技术对国家富强、人类进步和历史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图书教我做一个拥有知识的人。
上述,是我图书阅读的经历和感受,图书阅读使我受益匪浅。可能有人会说,你一人的材料不足为据,如果你有条件,网上阅读也能达到这一效果。错,实在是错!网上是有“书”读,但网上的都是些什么书?几乎是“色情与垃圾齐飞,虚假共暴力一色”;网上是可以阅读,但屏幕前的“读者”又都干些什么?大都是“以追星逐艳为乐,唯奇闻异事是求”,有几人是真正治学的!更何况“网上阅读终是浅”,须知道“励志明心在图书”啊!
谢谢大家!
[例五]
材料中说“造成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买不起”是原因之一;我想这不能是理由,至少是不充分的,只是不爱读书人的借口罢了。现在部分图书固然比较贵,但并没有真正贵到买不起的程度,如果想读,就会想方设法买取,自然有图书可读的。
大家都知道著名作家柳青吧,他出生于陕北一个几代不识字的农家。父亲因没文化被人骗了钱财,而又打输了官司,倾家荡产。从此,发誓要让独生子读书识字,为穷人争口气。
柳青上学后,学习非常刻苦,18岁考入西安的一所高中。这年冬天,父亲特意到省城看儿子,想用节衣缩食省下血汗钱给儿子买件棉袄过冬。可当父亲领着儿子走在街上,找服装店买棉衣时,柳青却把父亲拉到了一家书店,希望能给自己买一本书。
父亲问:“掌柜的,这书多少钱?”“6块。”掌柜的回答。
“啥?这么贵啊!”惊骇下的父亲又自言自语地说,“要8担谷子,一匹布的钱,太贵了!”他回过头来,又对柳青说:“娃,咱不买了,买了书,就没钱买棉袄了。”
“书要紧,书要紧!棉袄虽有点破,补补可以过冬。”柳青焦急地说。
儿子执意要买书,父亲无奈,只好从腰里慢慢掏出个小包,又把皱巴巴小票子细心数了多遍,然后递给掌柜的。
柳青看到父亲愁苦的脸,深知这些来之不易,泪水夺眶而出……
“好娃,哭啥?你要书。爸给你买了,咋不高兴,还哭哩?”
柳青擦掉脸上的泪水,从父亲手里接过这本梦寐以求的《辞源》,紧紧地贴在胸前。
试问,说“买不起”书的人们,其家境、生活状况能比柳青还差吗?如果差,那将失去了调查的意义,也不会问他们。实际上他们比柳青强,至少具备比柳青买书容易的条件。他们所以不买书,是因为不想读;如果想读,即使砸锅卖铁,也是要买的——想读,自然有书可读。
与说“买不起”一样的还有说“没时间”、“没地方借”的人,其实这都是他们的借口;而“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也不是“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的根本原因,其实质是不想读书,不愿读书!人心浮躁,精神空虚,急功近利,盲目风从……致使读书人越来越少。这无疑是给我们民族、国家、社会提出的一大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