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30日:答非所问 固执不改
(2011-07-30 15:27:01)
标签:
高考试题答非所问 |
分类: 教育 |
高考试题的基本形式是设置问题,语文高考就是把语文学科的考查内容问题化。答问一致,是回答问题最基本的要求;所答非所问,是回答问题最根本的失误。
有问:如果自己出题自己回答,却答非所问,该怎么说?我答:那不是神思恍惚,就是大脑短路吧?再问:如果一而再,再而三答非所问,又该怎么说?我答:这就得问固执不改者自己了。可是,能问出什么呢?人家一定避而不答,就是回答,也一定依旧答非所问。不信?我们等着瞧。
[答非所问之一· 2005年北京卷·21]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
阅读文本是史铁生的《合欢树》。在史铁生重病期间,妈妈种了一棵合欢树。妈妈种下的是对儿子痊愈的希望,对儿子未来的憧憬。“合欢树”是母爱的象征,作者写一篇文章怀念这棵树,表达的是对母爱的怀想,对母亲的感恩。
题目所问涉及文章结尾一段: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命题专家竟然给出这样一则“参考答案”——想表现的是:①母爱是普遍的;②母爱又是独特的。
这是典型的答非所问。“参考答案”所答,不是作者想要表现的,而是读者可能感受到的。文章作者史铁生完全沉浸在对母亲的怀想中,他在深沉痛苦的怀念中几乎不能自拔。怎么可能一边怀念母亲,一边理性地给读者上关于“母爱”属性的课程?就算是如上两点,也不会是并列的,也应该是“虽然母爱是普遍的,但母爱更是独特的。”
正确的解答应该是这样的——作者这样写想表现的是:尽管人人都感怀母爱,但我的母亲给予我的爱是如此深厚与特殊,任何人也不能够真正懂得我对母亲的独特感受。
当年,北京市高考阅卷就是以此为标准进行的,但是,直到2010年北京市《考试说明》的题目样例中,这道题目的“参考答案”仍然是——想表现的是:①母爱是普遍的;②母爱又是独特的。
[答非所问之二· 2011年北京卷·17]作者在文章的开关和结尾均引用了古人的诗句,请分别说明其用意是什么。
“其用意”,指的便是上一句所说的“作者”的用意。
文章开头是:
命题专家给的“参考答案”是——开头以古诗渲染作者从前的印象,在强烈的对比中反衬现实真相;起笔大气,在引起下文的同时,也透露出文章特有的书卷气。
结尾的引用既印证了前文自然景物与生命情感交融的关系,引发作者的诗句来收束文章,同时又以林则徐寂寥无奈的心境映衬作者明朗向上的情绪。
这里所说的“起笔大气”“透露出文章特有的书卷气”“映衬作者明朗向上的情绪”,会是作者的“用意”?如果是,那这位作者王充闾好矫情啊——写一篇散文不集中精力表情达意,生发主旨,反而卖劲儿地展示自己的这个“气”那个“绪”的。话说回来,命题专家既然看透其中叵测的玄机,为什么还要拿这样一种居心的散文作为高考阅读文本呢?是不是也要表现自己的书卷大气和明朗情绪呢?
好了,别冤枉作者王充闾了。人家本没有这种自恋的用意。要探究或揣测作者的用意,需要详备的背景资料——作者的、时代的,做专门研究也很不易,何况一位高考考生在考场上。如果贸然去做,起码也要力求合乎常理。依我看,下面这样理解作者的用意或许还沾一点儿边。
文章开头引用古诗“千山空皓雪,万里尽黄沙”,写出在古诗浸染下,作者对河西走廊“黄尘弥漫、阒寂荒凉”景象的固有成见;从而反衬出现实中河西走廊一派“江南秀色”的景观,更鲜明地表达出自己为之倾倒的感情。并为全文浓厚的历史文化内容,做出恰当的前导。
文章结尾引用林则徐充军西北路过河西走廊所写的诗句:“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总括上文“自然景物与主观的生命情感交融互渗,一切形象都化作了象征世界”的感受,同时引出自己的诗句收束全文。同时,用林诗透露出的无奈无助的心态,反衬时代变迁赋予自己的“千里相随照眼明”的积极明朗的感情,使这种表达更鲜丽焕然。
如此答非所问的现象,对于高考语文试题而言,是家常便饭。许是吃惯了家常便饭,所以固执不改——也是,老子就这样了,谁能奈我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