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21日:北京高考命题的符号
(2011-07-21 22:03:07)
标签:
高考写作北京符号200220082010 |
分类: 教育 |
三个作文题目·三个省略符号
北京市高考自主命题十年(2002—2011),有三个作文题目很类似,都给了一组谈话材料,都有一个省略号。比较起来有一种特别的意味。三个作文题目,三个省略符号,鲜明地体现出北京高考作文题目的文化特征,思辨一下也就具有了特殊的传承价值。套用2006年北京市高考作文题目“北京的符号”给出的定义:“许多城市都有能代表其文化特征并具有传承价值的事物,这些事物可以称为该城市的符号。”这三个作文题目的三个省略符号也可以称为“北京高考命题的符号”。
[2002年北京卷作文第一题]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几个同学看了一场世界杯足球赛,兴致勃勃地聊起规则问题。
同学甲:规则太重要了。运动员不守规则,裁判不公正执法,就不会有精彩的比赛!
同学乙:对!没规则不成。没有校规,没有交通规则,成吗?
同学丙:可有时不守规则的占了便宜,守规则的反倒吃了亏呢。
同学乙:那是另外一回事。
同学丁:不过规则也不是死的,要是不合适,就得改。现在许多“游戏”规则不都修改了吗?
… …
请以“规则”(含“规则与……”)为话题,自行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题目要求“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显然,给的材料用于启发考生思路,要求是写作的根据。
“几个同学看了一场世界杯足球赛”,“几个同学”?应该是在四个(甲、乙、丙、丁)和九个之间。“一场世界杯足球赛”是谈话的由头,“规则”是谈话的内容。
“同学甲”,从正面肯定“规则”的重要性,并从反面作了论证;
“同学乙”,从反面论证“规则”的必要性,并推广到“规则”的普适性;
“同学丙”,举例说明“规则”在某种情况下的局限性;
“同学乙”的第二次发言,反驳“同学丙”,涉及“规则”的独特性;
“同学丁”,补充“同学甲”“同学乙”,谈到“规则”的变通性。
“……”则代表参加谈话的四个至九个同学中可能表达的对“规则”的有关看法,可能涉及“规则”的其他属性。
作文题目的要求是:“请以‘规则’(含‘规则与……’)为话题,自行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既允许考生自主,又有明确制约;制约中还有开放——“含‘规则与……’”。“与什么”?命题老师解释。以“规则与西红柿”都行,只要言之成理、合乎逻辑,只要作文写得好。
北京卷作文第一题,符合高考作文题目开放与制约平衡、合理、适度的规则。这样,也就为阅卷领导小组制定评分细则,提供了稳妥的平台。可以说,北京市高考作文的题目和阅卷,为自主命题开了一个好头。
[2008年北京卷作文第七题] 作文。
课堂上,老师说:“今天我们来做个小实验。”随后,他拿出一个装满石块的玻璃广口瓶,放在讲台上,问道:“瓶子满了吗?”所有学生答:“满了!”“真的?”老师从桌下拿出一小桶沙子,慢慢倒进去,填满石块的间隙,“满了吗?”学生们若有所思。老师又拿过一壶水倒了进去,直到水面与瓶口持平。“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老师问道。课堂活跃起来。
一个学生说:“很多事情看起来达到了极限,实际上还存在很大空间。”
一个学生说:“顺序很重要。先放这桶沙子,有些石块肯定就放不进去了。”
一个学生说:“对,得先放石块。有些分量重的东西就得优先安排。”
一个学生说:“也不一定,先放沙子和水就一定不行么?”
……
请就以上材料,展开联想,自定角度,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作文题目提供的材料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材料——课堂上老师向学生演示实验:向装满石块的玻璃广口瓶内先后倒进沙子和水。“老师”应该是高考作文命题组的代言人。“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是向十万考生提问。“课堂活跃起来”,我们当然也希望北京市几千个高考考场上,十万考生思维活跃起来。第二部分是提示材料——第一个学生关注实验的结果;第二个学生关注实验的过程;第三个学生向正向延伸;第四个学生向逆向延伸。四个学生是十万考生的代表。
省略号在这里表明了更多角度的关注和更多方向的延伸。与2002年的作文题目不同,由于没有话题的限制,省略号中对“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的认识可以海阔天空。例如:
又一个学生说:无论做什么事情,适当的环境(器皿)和精当的手法很重要。
又一个学生说:看来,多样材质,各有相应的空间,相应的位置,事情才能更圆满。
又一个学生说:怎样才能更多更满,缜密的计划很重要。
又一个学生说:计划来自思维,思维的突破才是关键。
又一个学生说:还有技巧呢,手法也相当重要。
又一个学生说:装满就可能不纯,我们需要在“纯”与“满”中抉择。
又一个学生说:纯有什么好的?至清则无鱼,“纯”,就没这个实验和它的启发了。
又一个学生说:不一定,一种材质也可以,如果一开始就注水,不是更简捷吗?
又一个学生说:对呀,看来水才是最至关重要的,有水才满,水满则溢。
又一个学生说:还真是,看来柔能克刚,还有着多种形式的表现呢!
又一个学生说:未必,瓶里是否还能放进食盐或蔗糖,有待进一步实验,尝试无尽头。
又一个学生说:广口瓶是透明的,试验给我们的启发在透明中展示。
又一个学生说:我们的认识只是局限于眼睛的观察,如果换一种角度,换一种手段,应该有所不同。
又一个学生说:广口瓶的空间是个常量,要充分利用,不妨给填充物加压。
又一个学生说:广口瓶的空间果真是个常量吗?那也不一定呢!
……
作文题目中的“……”是填不满的。
有的阅卷老师说:老师说是“做个实验”,其实哪里是实验?他做的只是“演示”。
这当然也可以是一个角度。我们还可以说:老师问“满了吗?”本身就很荒唐,因为广口瓶里本就装满着气体;若就固体、液体而言,只有理论上的100%,实际是永远装不满的!……
而题目的要求“请就以上材料,展开联想,自定角度”更将题目的范围推向无限广阔的空间。因为,联想是无边界的:亚马逊热带雨林里一只蝴蝶扇扇翅膀,大西洋彼岸就是一阵风暴。
对照《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精神:“表达与交流中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参看《北京高考考试说明》对写作的要求:“鼓励写思想深刻、材料新颖、有创意、有文采的文章”。可以说,这个作文题目,不但体现了,而且超越了相关精神。因为,北京市2008年的高考作文题目等同于没有命题。
只有开放,没有必要的制约,也就为阅卷提出了难题。阅卷领导小组的一位老师在《阅卷纵横》里说:作文题当然是有开放性为好。但是,事实证明,开放性不是越大越好,不能无限开放,而是要有限度。否则后患无穷。潜力、空间、极限、顺序、人生计划、梦想、理想、信仰、实践、角度、换位思考、选择、准则、原则、信念、途径、丰富性、空隙、逆向思维等等,都可以成为主题词。对于阅卷,则对价值判断构成极大挑战;同时,阅卷人一文一变,在高强度脑力劳动中无数次变换价值标准和主题词,也容易造成阅卷者人际差异。
实际的道理是,作文题目要划定一个窗口,让考生透过窗口看窗外广阔的生活天地。可2008年北京高考这个作文题目,把窗子全都拆掉,墙也全部推到,赤条条以不命题的形式把考生放到了无限广阔的天地之中。
面对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只有开放,没有任何制约的作文题目,阅卷领导小组失去了方寸。“评分细则”规定:“归类看切题,归档看行文,但不惟审题论”。关于“归类看切题”,“评分细则”给出了标准。
⑴切合:符合“换个角度来看,依然存在空间,还未满”这一逻辑的——一类;
⑵贴合:只写“突破极限”、“轻重缓急”、“答案是丰富多彩”、“换个角度看问题”等类似主题——二类;
⑶能与上述一、二类主题,或者说能与材料搭边的——三类;
⑷完全不与材料沾边的——四类。
这一细则,以某一“个性理解”代替“多向理解”,完全背离作文题目的要求。“不惟审题论”的说明,更造成了阅卷认识上的混乱。
2008年北京高考作文阅卷于是在混乱中开始,在混乱中结束。
[2011年北京卷作文第十题]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鹿特丹世乒赛结束后,师生们一起议论:
生甲:太好了!中国队又包揽了全部冠军!这叫实至名归。竞技体育就得靠实力说话。
生乙:但我更愿意看见外国选手成功挑战中国名将。一个国家长期垄断某项体育比赛的金牌,其实并不利于这个项目的发展。
生丙:有人主张中国队应让出一两枚金牌。我不赞成。如果故意输球,就有违公平竞赛原则与奥林匹克精神。
……
老师:同学们说的都有一定道理,有些道理不仅体现在乒乓球运动上,也适用于其他社会生活领域。
要求: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作文题目要求“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我们必须严格审视“以上材料”,这是写作之“据”。
材料第一句说:“鹿特丹世乒赛结束后,师生们一起议论”。这一句可以理解为:一、师生们的议论围绕“鹿特丹世乒赛结束”进行;二、师生们的议论由“鹿特丹世乒赛”引申展开。但更准确的理解应该与“鹿特丹世乒赛”并无联系,就好比“午饭后,师生们一起议论”,所议论的内容,完全可能与“午饭”并没有什么关联。
如果材料第一句说:“鹿特丹世乒赛结束后,师生们就此一起议论”,那后面的议论,要围绕“鹿特丹世乒赛”进行,考生的作文也需要由此展开;
如果材料第一句说:“鹿特丹世乒赛,中国队又包揽了全部冠军,师生们就此一起议论”,那后面的议论,要围绕“中国队又包揽了全部冠军”进行,考生的作文也需要由此展开;
现在材料第一句只说:“鹿特丹世乒赛结束后,师生们一起议论”,那后面的议论,就完全可以海阔天空,漫无边际了,考生的作文也完全可以自由展开。
材料中三个学生的发言是由“鹿特丹世乒赛”向外引申展开的。
生甲的发言,由中国队包揽全部冠军的现实展开,谈到竞技体育的固有规律。
生乙的发言,着眼于一个国家长期包揽金牌(当然,生乙用了一个贬义词语“垄断”)的可能后果,思考竞技体育发展的规律。
生丙的发言,反对让出金牌的主张,坚持维护公平竞赛的原则与奥林匹克精神。
非常鲜明的是,生甲、生乙、生丙发言的后面还有省略号,省略号包括更多学生,也可能包括老师的发言。在材料第一句话提供的背景里,这些议论可能围绕“鹿特丹世乒赛结束”进行,也可能与“鹿特丹世乒赛”并无联系——但是,所有发言,都不可能脱离生活,必然与生活有这样那样的联系。
材料中最后发言的是一位老师,他说:“同学们说的都有一定道理,有些道理不仅体现在乒乓球运动上”,其中“同学说的”和“一定道理”显然不仅只是甲、乙、丙三位学生的发言和道理,也包括省略号包含的学生“发言”和“道理”。“也适用于其他社会生活领域”,可能是对学生的扩展启发,也可能是对前面诸多学生发言的总结。“其他社会”?是不是还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美国社会、利比亚社会、童话社会、幻想社会、黑社会、白社会?
综上,北京卷作文题目的本质就是“漫谈生活”,或者说,继2008年后再次出现作文没有任何制约赤条条的不命题奇观。
面对这种状况,北京市高考作文阅卷领导小组中,居然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声音。
第二种声音是:甲乙丙丁(丁,就是省略号代表的学生或教师)都合理,只要来自原材料,“根据以上材料”不等于联系以上材料。显性、隐性同等对待。
两种声音,两个标准,相互抵牾,针锋相对。
差异的焦点是生甲、生乙、生丙的三段发言和老师最后一段发言之间的省略号,也就是第二种声音的“丁”。省略号的六个点,点点千钧,不容忽视。阅卷领导小组一位成员说:“北京作文题最值得肯定的就是这个省略号。我们应该为广大考生、为新课标、为国家选拔人才、为民族的希望与未来捍卫这个省略号。”但是,也有阅卷领导小组的成员说:“都是这个省略号惹的祸!”
阅卷领导小组面对的尴尬是:如果无视命题给出省略号,不承认“生丁”发言的合法地位,那就明显违背题意;如果正视命题人给出省略号,承认“生丁”发言的合法地位,那就等于揭露作文没有命题,允许考生随意写作。
至今,北京市教育考试院尚未作明确表态。但是,事关重大,职责所系,不允许教育考试院骑墙。如果教育考试院无视省略号,那就需要追究阅卷的重大责任事故;如果正视省略号,那就需要追究命题的重大责任事故。而命题和阅卷,都是由教育考试院负责领导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