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14日:正解2011年高考作文题目(四)辽宁卷
(2011-06-14 09:13:16)
标签:
2011年高考作文辽宁卷解析 |
分类: 教育 |
正解2011年高考作文题目
[按]2011年,全国共十七个高考作文题,都比较好地体现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很大程度地体现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表达与交流中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的要求。“课标(实验)”所提出的“广阔的写作空间”就是生活空间,其最理想的状态是不命题,让考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空间自由驰骋,表达真情实感。2011年的高考作文题,为靠近这个理想,做出了很大努力和成效卓著的尝试。考场作文的真谛是“据题发挥”。只要考生严格审题,充分认识题目中的启发、鼓励因素,就能透过一个个题目的窗口,看到无限广阔的生活空间,进而在熟悉的领域展示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试题白纸黑字,容不得任何主观臆断。我们要很好地体会命题人落实“课标(实验)”的良苦用心。
从今天起,我们逐次解析这十七个作文题目,试图用“作文思维观”突破“作文常识观”,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启发。
[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位哲学家举起一个苹果,对学生说:“这是我刚从果园里摘来的,你们闻到苹果香味了吗?”有个学生一看到苹果红红的就抢着说:“闻到了!”哲学家拿着苹果走到学生面前让他们闻,有的说闻到了,有的闻也不闻就跟着说闻到了,只有三个学生默不作声。哲学家问:“你们怎么啦?”一个学生上前又闻了闻,说:“什么味也没闻到。”另一个上去摸了摸,说:“这是什么苹果?”还有一个讷讷地说:“老师,今天我感冒了。”
哲学家把那个苹果交给大家传看,竟然是蜡做的假苹果。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辽宁省语文试题也是由考试中心命制的,与全国课标卷配置完全相同,堪称姊妹卷。
我们先梳理一下这则材料的层次。
一、开端——哲学家举起一个苹果,并在“刚从果园里摘来”的诱导下问:“你们闻到苹果的香味了吗?”
学生甲,一看到苹果红红的就抢着说:“闻到了!”;
二、发展——哲学家拿着苹果走到学生面前让他们闻,
学生乙等,说闻到了;
学生丙等,闻也不闻就跟着说闻到了;
三、高潮——哲学家问三位默不作声的学生:“你们怎么啦?”
学生丁,上前又闻了闻,说:“什么味也没闻到。”
学生戊,上去摸了摸,说:“这是什么苹果?”
学生己,讷讷地说:“老师,今天我感冒了。”
四、结局——哲学家把那个苹果交给大家传看,竟然是蜡做的假苹果。
引发故事的由头是一个蜡做的假苹果。这就存在两种可能:这个蜡做的假苹果,并没有苹果的香味;这个蜡做的假苹果,的确带有苹果的香味。两种假苹果,在生活中都相当普遍。后一种假苹果,其以假乱真的全息模仿更具现实警示价值,但是,它的出炉和辨识过程以及映射出的心理态势,相对比较复杂。考虑考试环境,姑且略去。我们只看造伪技术尚在初级阶段的前一种假苹果。作文题目的材料是生活情景的形象展现,类似“蜡做的假苹果”的故事,过去曾经、现在仍然、今后还难免在生活舞台上上演,凡有读童话寓言经历的考生都不难读懂它的寓意。让我们虚拟两个生活情景,它们都应为同学们所熟知。
[情景一]有位哲学家举着一份试题对他的学生说:“这份试题是我刚从《高考母题》摘来的,你们闻到它的香味了吗?”有一个学生看到“母题”就抢着说:闻到了。哲学家又拿着题走到学生面前让他们闻,有的说闻到了,有的闻也不闻就说闻到了,只有三个学生默不作声。哲学家问:“你们怎么了?”一个学生上前又闻了闻,说:“什么味也没闻到”,另一个上去看了看,说:“这是什么试题?”还有一个学生讷讷地说:“老师,今天我感冒了”。哲学家把那份试题拿给学生们传看,竟然是错误丛生的拙劣试题。
[情景二]有位哲学家举着一篇作文对他的学生说:“这篇作文是我刚从《满分作文》摘来的,你们闻到它的香味了吗?”有一个学生看到“满分”就抢着说:闻到了。哲学家又拿着作文走到学生面前让他们闻,有的说闻到了,有的闻也不闻就说闻到了,只有三个学生默不作声。哲学家问:“你们怎么了?”一个学生上前又闻了闻,说:“什么味也没闻到”,另一个上来看了看,说:“这是什么满分作文?”还有一个学生讷讷地说:“老师,今天我感冒了”。哲学家把那篇作文拿给学生们传看,竟然是一篇百孔千疮的作文。
材料中的哲学家以譬喻的方式,或者是高考作文题目以寓言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生活。我们只需要把“闻”啊,“香”啊,调换一下,就可以适用来展示生活中的许多情景。
我们还可以联想起2003年北京市一道仿用句式的题目:一本书,若只因为是由大出版社印行的就去买它,无异于买一套由好裁缝缝制的却并不一定合身的衣服。
考场上同学们的仿写丰富多彩,且看几例:
①一部电影,若只因为有“大腕”就非看不可,无异于服用最昂贵却并未必对症的药。
②一句话,若只因为是名人所说就奉为经典,无异于在峨嵋山捡块石头就当作佛骨。
③一个人,若只因为是名牌大学毕业就认为他学识渊博,无异于看见光头就说是和尚。
当年北京卷的这道题目和今年辽宁卷作文题目的这则材料,寓意很类似。不是吗?一只苹果,若只因为红红的就认为很香,无异于相信著名学者写的对高考作文题目的外行评点。
2011年辽宁卷的这个作文题目,和2009年辽宁卷的作文题目也很类似。不是吗?一只苹果,若只因为红红的就认为很香,无异于相信明星代言的伪劣产品。
再想想,2011年辽宁卷的这个作文题目,和那许许多多并未走远的高考作文题目“相信自己与听取他人意见”、“感情亲疏于对事物的认知”……不也很贴近吗?当然,从总体上看,和“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也心有戚戚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