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1年02月24日:高考语文试题中的基础知识

(2011-02-24 17:18:27)
标签:

高考语文

基础知识

分类: 教育

高考语文试题中的

基础知识

 

所有语文知识,无非字词而已。

高考语文试题是以能力立意的试题。试题包含着一定的知识因素:有些题目知识因素重些、直接外显些;有些题目知识因素轻些、间接内敛些。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高考语文试题改革,脱离课本,课堂所学不再以纯知识的形态见于试题,试题转化为以能力立意。新课标高考语文试题,继续这一总体方向。

在某种认识中,“知识”和“能力”被人为地对立起来,似乎有了知识要求,就是死记硬背,就会限制发散思维,就会桎梏能力成长。其实,知识与能力是不能割裂的。各个学科,从数学到外语,从物理到历史,学生正是在特定的知识体系上循序渐进,获取必要的知识,同时提高相应能力,进而形成某种专业思维方法的。也正因为此,在现行的教育机制和求学心态的氛围里,这些学科成为了强势科目。语文的情况则比较复杂。

作为母语,语文有它的特殊性。语文知识有两个范畴:一是语言积淀,例如识记若干汉字,背诵一首古诗;二是专业知识,例如明了这个汉字的结构,这首古诗的作者和风格。前者不具备严密的体系,却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密切相关;后者有较严密的体系,基本属于对语言或文学现象的梳理和解释,在大学专业学习中不可或缺。而中学语文听说读写能力提高所依托的知识积淀,不具备循序渐进的体系,所以在现行的教育机制和求学心态的氛围里,语文学科沦落为弱势科目。

《考试大纲》罗列的各项内容,实质上只是能力考查的切入点、依托和表现形式。但是,正因为现行“大纲”开列的考试内容,是在能力外衣包裹下的知识体系,内核依然是枝叶婆娑的“知识树”,所以,在多数课堂上和复习资料里,语文的备考复习,仍然陷于知识点的逐一落实,仍然不能致力于语文素质的根本提升。探求方法,猜测试题仍然牵动着备考的神经。把鲜活的语文能力,僵化为一个个知识点、一条条方法线,一张张科学网络,是一种思维的懒惰。恰好适应应试教育环境中学生的心理期待,因此具有相当危害。

有必要清晰地划分高考语文科涉及的知识因素与能力因素,进而明确评价、鉴赏、审美、价值观形成和表现的基础。才能在思维能力、语言能力的轨道上推进语文备考,提高备考效率,优化备考效果,使高考语文成为提升学生语文素质的有效动力;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备考中的“自觉意识”。当然,在中学语文学科里,知识和能力又不能截然分开。知识不是僵死的,仍以应用的形式体现,能力也不能没有知识的依托。这里是以其侧重面做的模糊划分。

高考语文试题中的直接知识因素:

一、汉字    ㈠汉字字音,㈡汉字字形;

二、词语    ㈢近义词语,㈣成语熟语;

三、文言    ㈤文言实词,㈥文言虚词;

    四、其他    ㈦名句名篇,㈧其他知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