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06日:文言文阅读备考要点简说(一)
(2010-11-06 00:25:58)
标签:
文言文阅读知识能力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 |
分类: 教育 |
文言文阅读备考要点简说(一)
依据《考试大纲》,高考文言文阅读的总体要求是一般性读懂浅易文言文。所有题目,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信息筛选、文意概括分析、文句翻译和语段断句,都是这总体要求的表现形式。
文言文阅读题目是对知识积累和推断能力的综合考查。
所谓知识积累,指的是关于文言文的实质性的知识积淀: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在上述三个要素中,最重要的是文言实词积累。打个比方,文言实词好比砖头,文言虚词好比灰浆,文言句式好比图纸。有砖头,没有灰浆,也可以码起墙;只有灰浆,没有砖头,只是一滩泥;如果只有图纸,那就无异于“纸上谈兵”了。
所谓推断能力,指的是根据上下文意推断。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有差异,词汇又不如现代汉语丰富、精确。很多古代词语在不同语境中会有不同的含义,需要依据文理、事理、情理区分差异,做出恰当的理解、解释和判断。
知识积累和推断能力要相互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用于文言文阅读——学,是获取知识积累的途径;思,就是推断能力的锻炼。二者不可偏废。这是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传统。
为了说明二者结合的重要性,让我们先回顾一道1994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题目。
对以下两句话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扶侍私庭;②顿绝方苏
A.①在家奉养母亲;②困顿晕倒许久方才苏醒
B.①扶助母亲理家;②困顿晕倒许久方才苏醒
C.①扶助母亲理家;②叩首晕倒许久方才苏醒
D.①在家奉养母亲;②叩首晕倒许久方才苏醒
这道十多年前的考题,得分率仅为10%,是历年文言文阅读试题里得分率最低的题目之一。两句话里,对“①扶侍私庭”理解错误的很少,选择B、C两项的考生不足10%;90%以上考生的选择集中于A、D两项。对“②顿绝方苏”的理解,成为选择正误的分水岭。
对“顿绝方苏”的解释有两种选择:“困顿晕倒许久方才苏醒”或“叩首晕倒许久方才苏醒”。这样看来,歧义又只集中于对一个词“顿”的不同理解:将“顿”解释为“困顿”,就选择A项;将“顿”解释为“叩首”,则选择D项。
当年,80%的考生选择D项,将“顿”理解为“叩首”。分析,有两方面原因:
其一、文言实词积累有漏洞。将“顿”理解为“叩首”,考生大多比较熟悉;将“顿”理解为“困顿”,考生大多比较生疏。其实,当时初中教材中有一篇古文经典《捕蛇者说》,其中“饥渴而顿踣”的“顿”字,就是“困顿”的意思。只是教材中解释为“疲劳过度”。这又牵涉到对“困顿”一词的理解。多数考生可能认为“困顿”指“经济窘迫”;实际上,查《现代汉语词典》,“困顿”的第一义项就是“疲劳过度”。
其二、语意推断能力有欠缺。由“顿”字向后推断亦无意义,因为A、D两项对“绝方苏”的解释都是“晕倒许久方才苏醒”。如是,只有向前推断,上面一句是“每至哭踊”。“踊”字可能没有学过,于是众多考生就绕过这个字,认为这样的理解合情合理:(何子平)每到一哭,就叩首晕倒许久方才苏醒。同时,他们认为另一种解释不合理:(何子平)每到一哭,就困顿(经济窘迫)晕倒许久方才苏醒。
但是,“踊”字是不容回避的。试题如果对这个字给一个注释,题目就会容易许多。现在没有给注释,表明应该是可以推断的。“踊”字是个形声字,“足”是形旁,表明这个字的意义与“足”有关。组一个词:“踊跃”,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经由“足”的具体动作抽象了,可它是“踊”“跃”组合的同义复合词,都是“跳”的意思。这样推断,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解释为“(何子平)每到行丧礼边哭边跳时,就困顿(疲劳过度)晕倒许久方才苏醒”,合情合理;解释为“(何子平)每到行丧礼边哭边跳时,就叩头晕倒许久方才苏醒”,则不合情理。
文言实词积累有漏洞,语意推断能力又有欠缺——造成了这道题目“雪上加霜”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