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0年08月08日:审思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和答案(四)

(2010-08-08 23:32:21)
标签:

剑歌

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量子力学

相对论

分类: 教育

想明白点,可以吗?

 

接着昨天,再看一个例子。

2010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第13题,是一道诗歌阅读的题目。要求阅读的诗歌是李白的《古风(其三十九)》: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鸾。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我们尝试把这首诗转换成了现代汉语:

攀登上高山峰顶远望四海,天地之间是多么广阔无边。霜蒙盖各种景物一派秋色,风飘在苍茫大地分外凄寒。荣华富贵被东流江水涤荡,所有的事情都付之于波澜。白色的太阳掩映在余晖里,漂浮的云朵没有一定因缘。高大梧桐上燕雀营造巢窠,矮小丛棘里却栖息着鸾。我看还是暂且回归而去吧,仗剑高歌行走的路太艰难。

13②题是: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题目出得挺蹊跷。要求“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可又要求“结合全诗”。到底要求谈全诗,还是谈最后一句?尽量糅合其间的关系,大约应该是:一方面答出全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在结尾句“剑歌行路难”中有怎样的体现;另一方面答出,结尾这一句,又有什么独特的思想感情。

在考场外的我们,怎么都好办,因为我们拿着“参考答案”。看看吧,“参考答案”是:

①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②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③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这三个要点,第③点体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的思想感情比较明朗,第①、第②点,若说是体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的思想感情,有点儿模棱牵强,需要辗转勾连方可搭上;若说体现结尾句前面诗句的思想感情则比较明朗。“参考答案”最严重的缺欠是,结尾句与全诗在思想感情上的关系,丝毫未予顾及。“参考答案”的三个要点,更像是在回答全诗的思想感情。可是,题目明明要求落到结尾句上。很明显,“参考答案”答非所问。

这可苦了考生,他们怎么敢答非所问。这也难为了此后的教师和学生——2010年的高考试题,是第一年执行“新课标”的考题,是教学与备考的样板——他们怎么办?

直接问“全诗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不就结了,还扯出个“结尾句”做甚?我们无权改题,只能勉为其难,按题目要求糅合,兼顾全诗和结尾句吧:

诗人描述登高远望心头涌现出的对世事人生的苍凉感慨,诸多感慨凝聚到结尾一句喷发出来。这感慨中有世情难测、人情冷漠、荣华易逝的喟叹;有世道黑暗,清浊不分,是非颠倒的愤懑。正因为世事如斯,诗人才“剑歌”出行,意欲匡时济世,铲除不平,但是,“剑歌行路难”啊!结尾一句,百感交集,而最直接体现的是世事艰险,怀才不遇,投报无门的愤慨与失落之情。

好累!

这种让答题人莫名就里,题目与答案对不上茬的现象,几成高考语文试题的常规状态。没有“命题法”做主,我们只能恳请命题专家:想明白点儿,好吗?

类似的地方挺多。例如第14题: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参考答案”是D项:

D.相对论与量子力学推动了核能等20世纪新科技的发展。

D项所依据的是文本最后一段第④句:

正是有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20世纪的科技发展,如核能、原子物理、分子束、激光、X射线技术、半导体、超导体、超级计算机等,才得以存在。

“有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20世纪的科技发展,如核能等,才得以存在”,是不是意味着“相对论与量子力学推动了核能等20世纪新科技的发展”?使其“得以存在”就是“推动了”?值得商榷。

又例如第19题:第⑧段“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它们却近在眼前。我离开它们的时间愈远,它们却离我愈近”一句传达了作者对于“距离”的怎样的体验?试结合你的成长记忆或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这一距离体验的感受。

请数数引号里面的语句,那是一句,还是两句?要是赵本山说,就是:连一和二都分不清了,你说你有多“二”?不错,这是小节。可是大处都出彩了,小节就不能想明白点儿吗?

想明白点儿,好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