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0年01月13日:《语文优化备考方案》导语摘录(二)

(2010-01-13 16:11:18)
标签:

杂谈

《语文优化备考方案》导语摘录(二)

 

科学化思潮泛滥——语文备考的现状

 

高考是一场效率与效果的竞争;而不是单纯的智力与能力的抗衡,更不是单一的意志与毅力的竞逐。学生乃至教师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时尽”的常数,而不是可以任意挥霍的“无穷匮”的资源。但是,现在通行的语文备考行为却大相径庭。

现行的语文备考方式大致有三种。

一曰“知识体系”。在一种所谓的“知识树”上,缀连着各个体系、各种门类的语文专业知识。这种“知识体系”不是语文本身,而是对语文的梳理和解释。其效率与效果如何自然可想而知。

语文知识有两个范畴:一是语言积淀,它们不具备严密的体系,却是语文的根基,与语文能力的提高密切相关;二是专业知识,基本属于对语言或文学现象的梳理和解释,并非中学语文本色,也与高考要求的读、写能力没有必然关联。高考语文试题不考名词术语,涉及的知识内容,主要属于语言积淀这一范畴。审视现行《考试大纲》和试卷实际,高考语文试题涉及的直接知识因素,包括四个层面,八个要点。

1.汉字:①汉字字音,②汉字字形;2.词语:①近义词语,②成语熟语;

3.文言:①文言实词,②文言虚词;4.其他:①名句名篇,②其他知识。

二曰“方法策略”。这种“方法策略”上,试图编织出解题方法的链条。这样一条以专业知识为支撑的,致力于贯彻解题套路的“方法策略”,脱离了语文根基,实际是对语文的涂抹和包裹。它死气沉沉,窒息着教师与学生的语文才能和兴趣。

三曰“题海战术”。反对“题海”由来已久,但“题海”却愈演愈烈。这许许多多模拟题,究竟好不好?外在的试卷结构、试题形式与高考试题肖似很容易,但实质是否一致就难说了。在备考的有限时间内,要想大幅度提高语文能力基本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重要的是使学生既有的语文能力得到最大比率的展示。那么,最重要的就是明确高考试题的内在规律,强化把握试题规律的意识——这应该是语文备考的基本原则,“题海战术”恰恰与之背道而驰。

我们反对高考备考中的“题海战术”,一个重要原因是,这种备考方式“以考代练”,将考试和备考混为一谈,盲目地以为一味大量做模拟题目就能“熟中生巧”,提高考试成绩。

考试和备考有关联,也有重要区别。考试要讲求“一击中的”,用最少的时间,最少的精力,迸发能量,展示能力,以获取优秀成绩为唯一目的;备考是明确规律,强化意识,积蓄能量,为获取优秀成绩作充分准备,是“校正瞄准”的过程。高考,是“用刀”;备考,是“磨刀”。

认识这种区别,对于语文学科尤为重要,因为,语文成绩提高的“瓶颈”既非能力,更非知识,而是意识——对高考语文试题规律的认识,以及应对这种固有规律的“自觉意识”。

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能力的提高,在于平时,包括语文小课堂和生活大课堂中的日积月累,不是朝夕之间所能解决;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本上也并不欠缺。语文备考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固有的语文能力得到最大比率的展示,使学生既有的知识和能力最大比率地转化为分数。这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当然也就是语文备考的基点。正因为此,认识试题规律并强化对试题规律的认识,最大可能地接近“自觉意识”就成为备考的关键。

这样,学生参加模拟考试,做模拟试题,就应该存有两个目的:一个是“考试”的目的,为 679点开始的高考做实考演练;一个是“备考”的目的,明确试题规律、强化自觉意识。但显然,前者是表层目的,后者是根本目的。能做到二者兼顾最好,但实际上往往偏重前者,忽略后者。

题海战术不能实现“兼顾”还有一层原因。因为对题海的盲目和迷信,使教师和学生往往以“参考答案”为终极目的。其实,“参考答案”只是供阅卷使用的一种“参考”。有些“参考答案”并不精当,有些有严重缺陷。对“参考答案”的盲从,不但无助于形成、强化学生的“自觉意识”,反而会干扰、模糊学生的“自觉意识”。某些“参考答案”在阅卷中要做校正、补充,甚至被推翻。而商业模拟题目的“参考答案”,更不知还有几许参考价值。

为改变以“参考答案”为终极目的的语文备考惯用方式,备考中有必要引入“备考答案”的概念,并顺势将惯称的“参考答案”,改称“评分答案”。“评分答案”,只是作为阅卷评分的参考,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可以理解,可以修正,在阅卷中也可以接受;但是不能照搬到备考中来。“备考答案”要力求准确、规范、严谨、精彩,力求尽善尽美。为达到强化“自觉意识”的复习目的,“备考答案”也可以做必要的变形和延伸。

我们提倡用语文的方式,优化备考效果。什么是“语文方式”?摆弄专业知识,死背知识网络——这不是语文备考,是对语文的解释和梳理;钻营方法技巧,编织套路链条——这也不是语文备考,是对语文的涂抹和包裹;实施题海战术,一味模拟训练——这还不是语文备考,是对语文的无能和投机。语文备考只有十二个字:感悟生活、关注语言、锤炼思维。

 

 

2010年01月13日:《语文优化备考方案》导语摘录(二)

书中的“备考答案”对探究性题目有特殊的指导意义。

 

有关书籍详情请电询人民文学出版社陈彦瑾老师,电话:13810467602

                                               

当当网订购: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76024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