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1月09日:《语文优化备考方案》导语摘录(一)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育 |
《语文优化备考方案》导语摘录(一)
高考语文的读与写
本书详评2009年全国18份高考语文试题,不是就题评题的惯常做法,而是以题为例,阐明一种有普适价值的语文备考原则。这些原则,五年间已经在全国各省市讲了几百场,也在很多文章中表述过。现在,在2009年全国18份语文试题里再次得到全面证实。2010年备考已经开始。我坚信,这本书如能读懂,这些原则如能得到落实,同学们每周只需正常上四节语文课,不用补课,不用大做模拟试题,必将获得语文高考的优秀成绩。
吸纳和释放能力——语文备考的根本认知
要提高语文复习的效率、优化语文复习的效果,首先需要知道语文是什么,语文又要考哪些内容。
语文是什么?
语文不是科学,这是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最大差异;承认语文不是科学才是科学的态度。中学的其他科目,都是科学。自然科学,是理科;社会科学,是文科。其他科目都彻底地、或相当地“西化”。数、理、化,是西方科目;外语,也来自西方;史、地、政,尽管研究的某些问题是中国的,但所用的术语和研究方式,仍然是西方的。语文,是中学各学科中,保有我们民族本色的唯一科目。二十多年高考语文的改革,保留并坚持了这一本色,真是难能可贵。语文是植根于生活、生命的学科,它的任务是锤炼思想和思维,提高语言和文字能力。语文学科只有六个关键词:生活、生命,思想、思维,语言、文字——这是语文本色。
科学的特点是讲究分纲分目,越细密越好;非科学的语文则不宜这样分条析缕;科学需要强调专业术语,越专业越好,非科学的语文则无须那般恪守条文。
语文考什么?
一个“读”,一个“写”。
《考试大纲》(《考试说明》)规定的各项内容,其意图只表明试卷的外在结构、表面形式;并无意揭示试题考查的本质。
读,考查吸纳能力,即对语言文字理解、吸收、判断、鉴赏、评价的相关能力;
写,考查释放能力,即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见解、主张的相关能力。
读,包括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基础和语言表达题目等,可以说,试题中所有题目,都含有“读”的因素,只是有的要求读一篇文章,有的要求读一句话、几句话、一段话而已。
写,以作文为主,事实上,试卷中除选择题之外的所有题目,也都含有“写”的因素。只是有的要求写一篇文章,或是要求写一句话、几句话、一段话而已。
试卷中绝大多数题目,都是兼具“读”与“写”两重要求的,既考查吸纳能力,也考查释放能力。只是侧重有所差异罢了。现代文阅读,以“读”为主,以“写”为辅——简答题目,不也是在写一篇“小作文”吗?作文,以“写”为主,以“读”为辅——写作文,不也是要先阅读题目吗?
读,基本上要突出一个“精”字,“精”才能准确吸纳判断;写,总体上要体现一个“放”字,“放”才能充分展示特长。
怎么落实“精”,一个词——聚焦;如何体现“放”,一个词——自主。
书中的“备考答案”对探究性题目有特殊的指导意义。
有关书籍详情请电询人民文学出版社陈彦瑾老师,电话:13810467602
当当网订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