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9日:二十岁的祝愿
(2009-12-19 21:31:42)
标签:
杂谈 |
二十岁的祝愿
《语文周报》的青年编辑们,约我写一篇稿子,为了《语文周报》二十岁华诞。
二十岁啊?对于我,是一个多么遥远又多么切近,多么美好又多么迷茫的年龄——它已经过去了将近半个世纪,又似乎还只是昨天;它曾经是我精力充沛激情澎湃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刻度,又无疑是我俯仰今古无限怆然叩问苍茫大地的历史足痕。想到了自己的二十岁,我好像一下子懂得了《语文周报》,也懂得了那些年轻可爱的编辑,一群以二十多岁的男孩和女孩为主的团队——高三、高考,对于他们还是那么切近。二十岁的生日是美好的,向年轻朋友祝贺年轻报纸的生日,我自然也就回复到年轻的心态。好在这坦诚鲁莽、口无遮拦的习性依稀尚存。
从《语文周报》上,我感到扎实和清新。“素材典藏”“时事步行街”开拓出语文和生活间的通道;“文行天下”“作文风向标”使我们顿感“迎面吹来那凉爽的风”。
从《语文周报》上,我感到聪慧和浪漫。“主题公园”“听香水榭”里鲜花烂漫、氤氲馥郁;“语文生活秀”“试剑亭”“特训坊”,也只有这些年轻人才能想得出来。
从《语文周报》上,我感到务实和前瞻。“古文方舟”“诗词的天空”给众多学生解决了多少实际问题;“阅读中军帐”“阅读新干线”又帮助老师开拓着教学的视野。
从《语文周报》上,我感到广博和敏锐。纵谈古今,横批五洲,每个读者都能找到自己喜爱的一方园地;面向未来,引导理想,每位编辑都用满腔挚诚浇灌着这方园地。
在考场如战场,备考当誓师,风声鹤唳,鼓角齐鸣,一片肃杀的氛围中,有这方园地多么难得、可贵。展开《语文周报》,琳琅满目,花香袭人,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到过很多省市,从城市到村镇,在座谈、交流中,很多老师、学生都对《语文周报》赞不绝口。有的老师甚至把这份周报当作语文备考的教材。有一位学生告诉我,他厌倦于刻板的专业术语、方法规则、题海战术的备考课堂,考前几个月里,语文课上只自己专注地阅读、揣摩《语文周报》。结果,不但高考语文成绩突破了130分,而且享受了备考的快乐,缓解了绷紧的心弦。
对照自己这个年龄的认识与作为,我不能不汗颜;再想想自己今日的浑沌,我油然而生感佩。
尤其感动与感谢的,还有《语文周报》的见识和勇气。在“功利语文”备考行为泛滥的今天,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关于阅读、写作备考的诸多见解,我的使语文备考致力于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和做人品味的基本主张,与普遍的做法有着巨大反差,也很煞某些人的风景,所以很可能引发争议和批评。《语文周报》编辑部的年轻人,百忙中去听我的讲座,一次又一次请我到报社座谈,切实了解了我的想法和做法;在宝贵的版面中,给我留出充分的空间。我感谢他们,为我,也为语文——我安身立命的园地——展示的勇气,做出的贡献。
是的,思辨和争论将使语文界对高考和备考的认识得到提高。压制某种声音不能表达,就是对整个语文界的侵害。因为,假如那声音是正确的,语文界就失去了一个修正错误习惯的思考;假如那声音是错的,也失去了从正确与错误的交锋中产生出来的,对传统习惯更加清晰的认识和更加活泼的印象。对于一种习惯,因为在各种争论和相应实践中未被驳倒,展示勃勃生命力而假定它正确,还是为了不许对它驳辩而固执地迷信它正确,是完全不同的。当社会潜规则或从业者的情绪不允许对一种权威习惯的真确性有所争辩时,对权威的正确性本身就是伤害。我们立足现实教育机制和社会心态谈语文学习,当然不能无视高考,不能无视高考对社会人心的强大吸引力,不能无视高考几乎成为中学生学习唯一动力的严峻现实。唯一的实事求是的选择就是,将语文备考与语文学习结合起来,提高语文备考的效率与效果,使语文备考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做人品味,从而成为提升语文素质的一个有机环节。这是“正视高考”有别于“功利语文”的重要分野。
作为一份报纸,当然应该广采百家之言,一如海纳百川,园栽百花。《语文周报》正是遵循这条宗旨,才容纳着我的声音。在这里,我还要得陇望蜀,希望《语文周报》能逐步形成自己更独到的思想,奏响更鲜明的旋律,树起更具导引标识的旗帜。例如,首先开辟一个关于“备考方针、想法、作法”讨论、争辩的专栏?
如果一定要说批评,我对报纸所谓“命中”多少多少高考题目的统计和宣传,很不满意。对于《语文周报》这种在全国有着广泛影响和声誉的报纸,这种统计和宣传实际在减损自己对高考本质规律把握的高度。再沦落一步,是不是会以“押题”为业、为荣?也许,这种统计和宣传是报纸发行的必要,很多专业报刊也都在这样做。但是,我真的不希望我喜爱的《语文周报》也同样装扮,毕竟,“媚俗”不是年轻人的性格。
祝贺生日,最后却说了这样一番话,会惹人不愉快吧?但想到年轻时读过的鲁迅先生那篇“给孩子过满月”的著名杂文,也就这样说了。会给我一番合力的痛打吗,年轻的编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