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07日:高考语文挑战语文良知的底线(二)
(2009-12-07 21:26:34)
标签:
杂谈 |
“读”又不读,“思”也不思
——高考语文挑战语文良知的底线(二)
[续前]
用事实说话。从今天起,我将连续为自己的观点举证。过程会比较拉杂,过一段时间,我将条理、组合成一篇文章。
[例2·2009年B市卷·20] 阅读文章最后一段,回答下面问题。
①四个“读”字的运用,有什么丰富而深刻的含义?
②结尾一句“这竟然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原文作答。
这道题目,是就文本《司马祠》最后一段提问。
这是天问!我听见史圣在歌唱。这歌声穿越古今,扬善弃恶,与大河一起歌舞。天空有雄鹰飞过,它读圆的墓冢,读方的祠院,读直的牌坊和山门,再读弧形的古石坡和小桥大路,这竟然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
两道小题,我们分别来看。
①四个“读”字的运用,有什么丰富而深刻的含义?
命题人给出的“参考答案”是:
要点一:把司马祠当成历史的大书,强调它特别值得解读;
要点二:引发读者对司马迁人格与精神进行深入思考。
“参考答案”的第一个要点,还可以说是“含义”,但把称为“丰富而深刻的含义”,解说得肤浅而模棱;第二个要点“引发读者”云云,根本就不是“含义”,而是“作用”。简直一个答非所问,驴唇不对马嘴。
阅卷领导小组给出的“评分细则”是:
[要点一]2分。答对“读”的对象——“司马祠(及相关事物)”或“司马迁”,得1分;答对“读”的含义——“解读”、“品读”、“读懂”、“品味”、“思考”、“理解”、“认识”、“学习”等,得1分。
[要点二]1分。答“对司马迁(或伟大、坚韧、崇高等)的人格与精神进行深入思考”,得1分。
“要点二”去掉了“参考答案”中最荒唐的“引发读者”四个字。但这并不是对“参考答案”的否定,而是修补。估计是考卷太少糊涂到以“作用”代替“含义”的回答,所以要做这种补充说明。如果真有考生糊涂到命题人的水平,答出“引发读者”四个字,想必也算正确。
之所以这样荒疏,原因只能有一个:无论命题,还是阅卷的负责人,根本就没有读文本。
我实在浅陋,不知道要理解“四个‘读’字的运用,有什么丰富而深刻的含义”,除了爬梳文本,还能有什么办法。
首先,根据题目要求,提取、转化重要信息。
题目问到“四个‘读’字”,那么,“读”的主体,必须关注。
天空有雄鹰飞过,它读……——是“雄鹰”在读。这里会有两种可能:一是此时此地,天空确有一只雄鹰飞过,触发作者的文思;一是天空并无雄鹰飞过,是作者发挥想象,将文思寄托于雄鹰。无论哪种情况,雄鹰都是作者的化身,也是一切拜谒司马祠,并有志追寻、效法司马迁的人们的化身。从“高山仰止”的意义上思考,在作者心目里,“雄鹰”也是司马迁精神、灵魂的化身。
同时,“读”的内容,也必须关注。
它读圆的墓冢,读方的祠院,读直的牌坊和山门,再读弧形的古石坡和小桥大路——墓冢、祠院、牌坊、山门,古石坡、小桥大路,正是作者此次拜谒司马祠行踪的逆推,应该理解为此行感受的回顾和总结。这些“有形”的所在,分别呈现出圆、方、直和弧形的不同形态,表现着司马迁的经历的复杂和精神的屈伸。司马迁是史圣,从某种意义上看,它们也暗示着历史与现实的曲折、复杂。
这竟然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这”,指代上文。体现着作者对司马迁的精神人格,对曲折历史与真切现实的认识与思考。
至此,我们可以连缀要点,得出答案:
文章最后一段摹画雄鹰俯瞰太史祠的景象,连用四个“读”字,其丰富而深刻的含义是:表达自己的胸怀和天下有志者的愿望,司马祠所展现的史圣的精神人格,以及它所透示出的复杂历史与现实,如同一部内涵丰富的巨著——有圆、有方、有直、有弧,有待人们仔细品味和深刻思考。
②结尾一句“这竟然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原文作答。
命题人给出的“参考答案”只有一个字:
[要点一]答案不脱离原文,得1分。
[要点二]围绕问号进行思考——历史、社会、文化、价值观、司马迁本人等,得1分。
[要点三]观点正确,言之成理,得1分。
[要点四]机械照抄原文作者的思考,不得分。
这个“评分细则”颇为滑稽。没有了命题人的“参考答案”,阅卷负责人方寸全无。
“答案不脱离原文”?“原文”有没有范围?
“围绕问号进行思考”?太搞笑了。当“问号”是古董啊?简直一个“雾里看花”。
“观点正确,言之成理”?何为“正确”?何为“合理”?
“机械照抄原文作者的思考”?怎么才算是“机械照抄”?
可以看出,阅卷负责人给出这一“评分细则”,是多么勉强,多么不情愿。越是发散性的题目,越需要清晰的标准。可以想见,如此“雾里看花”的“评分细则”,到了阅卷人手里会被运用成何等雾罩云山。
这道发散性的题目同样需要以文本相关重要信息为依据,触发思考,表达对社会、历史与现实的认识。
“这竟然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这句话里,“这”是关键一词,“这”指代的内容,是要求考生“思考”的触发点。
请看阅卷领导小组某位负责人对“这”字的解读:
在第四个读之前有一个“再”,而这个“读”字的对象是弧形的小桥大路,它形似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这样就提出了问题……这个问号引发了读者对上文所写的司马迁人格和崇高精神的深入思考。
真令人错愕,在阅卷负责人看来,“这”所指代的只是“弧形的古石坡和小桥大路”!
嗟乎,全文画龙点睛的一句竟然只指“古石坡和小桥大路”?对司马祠内丰富的内容作者似乎已了无兴趣;偏偏去思考,去追索山下祠外的这些个物件——从全文的思路看,根本讲不通。
按阅卷负责人的解释“弧形的小桥大路,它形似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也十分牵强。看看这个“?”吧,它应该是由弧、直、顿(方)、点(圆)组成的,而这恰恰是四个“读”字所涵盖的内容。
不知道阅卷是不是只接受“弧形的古石坡和小桥大路”引发的思考;或者,这道题目压根就是一个胡判。因为不会有几位考生会糊涂到把“问号”排斥到司马祠的山门之外。阅卷领导小组撰文:“所谓‘巨大的问号’,在问些什么呢?这一刻,作者又将读者的思绪重新引向文章主旨,即对司马迁的崇敬。关于司马迁本人,关于对人生、社会、历史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思考,使本文的阅读与思考更加深入,也更加深沉。”而要让考生仅就“弧形的古石坡和小桥大路”,生发如此的丰富的“思考”,真是要了命了。
根据文本,“巨大的问号”是由圆的墓冢,方的祠院,直的牌坊和山门,弧形的古石坡和小桥大路组合成的。因此墓冢、祠院、牌坊山门、古石坡和小桥大路,这些“有形”部分和“有形之中负载”的“史圣无形的精神内涵”,就是展开思考的原点。(参见前一篇博文对19题的解析)
理清思考要点的主次和逻辑关系,连缀形成连贯规范的答案。下面是一则示例:
结尾一句“这竟然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触发了我许多思考。那圆的墓冢引发我思考:刚直进言,竟惨遭宫刑,以至于死后也不能葬入祖坟,中国历史上的皇权、族权,怎么会这般严酷无情,而人们怎么就这样容受几千年?那方的祠院引发我思考:梦碑啊,泥像啊,都寄托着人们的怀念,史册留下遗憾,但历史的真实难道能够篡改吗?人们的崇敬和哀思只能这样含蓄迂曲地表达吗?那直的牌坊和山门引发我思考:什么才是人生的最高追求?什么才是人生的至高境界?是显赫的权势还是永恒的真诚和责任?处于阿谀盛行,真诚无路的境况,我当如何抉择?那弧形的古石坡和小桥大路也引发我思考:那些伟大的人物,他们的胸怀、精神离我们是这样切近,实际上又经常被阻隔,我们应该怎样越过现实生活的小路,真诚地靠近他们?怎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些呢?是的,司马祠和他的主人展现给我们的,是人生永恒的思考,永远的抉择。
平心而论,阅卷领导小组的误读,也还有些许冤枉可以申诉。因为,文本最后一段的标点完全可以更明确一些。
命题人如果认为“问号”涵盖四个“读”字,最好这样标点:
天空有雄鹰飞过,它读圆的墓冢,读方的祠院,读直的牌坊和山门,再读弧形的古石坡和小桥大路——这竟然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
命题人如果认为“问号”只涵盖第四个“读”字,最好这样标点:
天空有雄鹰飞过。它读圆的墓冢;读方的祠院;读直的牌坊和山门;再读弧形的古石坡和小桥大路,这竟然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
或曰,文本标点原来就是那样。可是,试卷明明说“取材于和谷的同题散文,有删改”。题目要求“结合原文作答”,如此重要的一处标点,有可能造成误读,命题人为什么视而不见,不改动一下呢?而且还把“参考答案”一“略”了之。更奇怪的是,命题人就在阅卷现场指导阅卷工作,为什么不去纠正一下阅卷领导人的误读呢?
阅卷领导小组对这第②小题是格外重视的。他们认为:“2009年第20题的第②小题,乃整份试卷中最具时代感的试题之一,令我们嗅到来年的一丝气息,其思想值得深入领会”,称其为“大纲卷收官之年最体现新课标精神的一道题”。命题人想必也是以此标榜的。我真不明白,各位对“新课标”和语文教学改革究竟持何态度?是要推进它,还是要搞乱它?是不是觉得我们的学生糊涂得还不够,一定要让他们达到各位的水平呢?
这真是问“读”又不读,问“思”也不思。应了《三国演义》里张翼德的一句猛喝:“却是何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