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9年11月30日:“新课标”高考阅读选考题目例析㈥

(2009-11-30 20:28:01)
标签:

杂谈

发扬传统,强调积

 

——“新课标”高考阅读选考题目例析㈥

“新课标”现代文阅读选做题,突出特征是对同学的人文内涵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同学们的思想更深刻、感情更丰富,有更丰厚的文化、文学、知识的积淀底蕴,对事情、事理、人情、文理更通透。

在回答问题时,要从文章出发,遵循“提取-转化”重要信息的途径,努力做到文本中的重要信息无一处遗漏,答案中无一词无根据。在要点完备、确切的基础上,连缀要点要做到逻辑合理、主次分明、言之有序、语言流畅。

【例7·2009年“新课标”广东卷·18

从全文看,作者把托尔斯泰描绘成“耕作的诗人”的意图是什么?

[试题简析]

㈠根据题目要求,在文本中确定对应文句;并转化重要信息。

“耕作的诗人”是文章标题。“诗歌”是传统认为最富浪漫色彩的文学形式,而托尔斯泰却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扎根于“耕作”的泥土。

文章在第一段:

俄国画家列宾给托尔斯泰画了一幅耕作图。它长久地吸引了我,让我想象那个杰出的老人,想象他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这是一个伟大诗人与庸常写作者的最本质、最重要的区别——开门见山,点明托尔斯泰“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从而凸现了他的生活与文学特征。

文章在第二段:

在房间里专注于自己的所谓艺术和思想的人,可能不太理解一个耕作的诗人。对于他,稿纸和土地一样,笔和犁一样。于是他的稿纸就相当于一片田园,可以种植,可以催发鲜花、浇灌出果实。在这不息的劳作之中,他寻求着最大的真实,焕发出一个人的全部激情。离开了这些,一切都无从谈起——揭示出在文学创作中有着“关注生活、体察生活”和“脱离生活、背离生活”两条道路。作者反对“房间艺术”的虚假;赞同“耕作诗人”托尔斯泰所代表的真实,认为这是唯一可能走向成功的道路。

以上两段文字提示我们,作者心目中的“耕作的诗人”托尔斯泰是与“房间里专注于自己的所谓意识和思想的人”截然不同、鲜明对立的。

在第三、四段文字介绍托尔斯泰作为“耕作的诗人”的具体内容之后,第五段里又作了进一层对比:

这就启示我们:仅仅是为了保持这种健康,一个写作者也必须投身于平凡琐碎的日常劳动,这是不可偏废的重要工作而当时另些写作者所犯的一个致命错误,就是将这种日常的劳作与写作绝然分开偶有一点劳作,也像贵族对待乡下的粗粮一样,带出一份好奇和喜悦。今天,也恰是这种可恶的姿态阻止我们走向深刻,走向更深广和更辉煌的艺术世界。我们只能在一些纤弱和虚假的制作中越滑越远,最后不可救药——阐释托尔斯泰坚持的文学道路对现实的警示和启示,在对比中,揭示出现实中一些写作者将日常劳作与写作绝然分开的致命错误和深远危害。

作者在描述了托尔斯泰“踩出深深的凹痕”的“耕作”经历之后,结束时着力写出这位“耕作的诗人”“令人难忘”的结局:

他的去世也令人难忘。那也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故事。

深夜,老人乘一辆马车,抛却了自己的庄园,要奔到更遥远更苍茫的那片土地上去,与贫穷的人生活在一起。他仅仅走到了一个乡间小站就躺倒了。寒冷的车站上,一个伟大的生命临近了最后一刻。

这一刻向我们诠释了诗人的一生。——托尔斯泰最终永久埋葬在朴素林间的泥土中。高度赞扬托尔斯泰永远不离泥土,眷恋耕作,并以此为文学根本的创造精神

㈡连缀要点,得出答案。

从全文看,作者把托尔斯泰描绘成“耕作的诗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图:

①点明托尔斯泰“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从而正凸现了他的生活态度与文学特征。高度赞扬托尔斯泰永远不离泥土,眷恋耕作,并以此为文学根本的创造精神

②揭示出在文学创作中有着“关注生活、体察生活”和“脱离生活、背离生活”两种观念、两条道路。作者反对虚假的“房间艺术”;赞同“耕作诗人”托尔斯泰所代表的真实与真诚,认为这是文学创作成功的必由之路。

③阐释托尔斯泰坚持的文学道路对现实的警示和启示,在对比中,揭示出现实中一些写作者将日常劳作与写作绝然分开的致命错误和深远危害。

㈢对照“参考答案”,取长补短,做出修订。

参考答案:

①“耕作的诗人”是对托尔斯泰创作与人生的概括与评价,表达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与认同。

②表达了作者扎根大地、融入人民的创作观念和人生态度。

③表达了对其他作家的批评以及对当今中国文坛的不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