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9年10月12日:审思高考语文试题和答案(十③)

(2009-10-12 21:47:31)
标签:

杂谈

也说“透析”

——审思高考语文试题和答案(十

 

 

    歇了一天,接着“透析”。

11.概括本文的语言风格,联系文章主要内容进行赏析。

赏析,欣赏并分析。题目的意思应该是,先概括出文章的语言风格,在就这语言风格,欣赏分析。这题目本身就很奇怪。既然概括出语言风格,那么这“语言风格”就是综合性的,可还要“分析”。真可谓:话说命题大势“分了又合,合了又分”。

先看看命题专家怎么完成这合合分分、分分合合的吧。

[参考答案]本文语言本色、平实。文章主要叙述了“我”的童年回忆,塑造了曾祖母这位慈爱、温厚的乡村老年妇女的形象,语言与人物特征相吻合。

“本色、平实”?但是我们分明在文章里看到许许多多大段精细的描写:

这瓜熟透了以后,瓤儿红得像点亮的灯笼。我的曾祖母就像熟透了的灯笼红。她面孔焦黑,布满老树皮般的皱纹,可是心灵却如瓜瓤那么又红又甜。

她总用干涩的手抚摸我的面孔,晚上当我钻进被窝,她的手伸进被窝久久地缓慢地抚摸着我,从胸口直抚摸到脚心,口里念念有辞:长啊,长啊!我现在仍能隐隐感触到她的手微微颤动着,在我的生命的里里外外……

“本色、平实”?我们从文章中信手就可以拈出充满哲理的思考和感悟:

我的童年时期见过不少这样的老人,他们经历了艰难的一生,最后在生命的内部酿出并积聚起隽永而仁慈的美好性灵。

别的,关于她,我什么也记不得了。她早已隐没进了无法忆念的像大地一般深厚的历史的内腔之中了。

到了晚年,她却异常的温厚,像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安静地等着大雪深深地封盖住它。她从人世间隐没了,回归到了生养她的浑然无觉的大自然。大自然因他们(无以数计)生命的灵秀和甜美而更加富有生育的能力。

而题目要求的“赏析”,我们从“参考答案”里是半点也看不到。如果要“分析”,当然要把概括出的“语言风格”——“本色”和“平实”,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本质之间的关系。可“参考答案”只说“塑造了曾祖母这位慈爱、温厚的乡村老年妇女的形象,语言与人物特征相吻合”。既称不上“分析”,也谈不上“欣赏”。实在不知道这“赏析”与前面的“简析”,区别在何处。

我们从“参考答案”里只看见蹊跷。“参考答案”说“语言本色、平实”;并与“慈爱、温厚”的“人物特征相吻合”。也就是说“本色、平实”等于“慈爱、温厚”。如是,是不是只有塑造“慈爱、温厚”的人物形象,才可以用“本色、平实”的语言?如果“本色、平实”的语言风格也可以塑造其他性格的人物形象,那这种“吻合”还有什么意义?

12.文章将曾祖母喻为“灯笼红”,又将她喻为“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联系全文对此加以评析。

评析,评论分析。而评论——批评或议论,是应该发挥出去一些的——题目要求“联系全文”,可能就含有这一层意义。

[参考答案]“灯笼红”的意象突出了生命果实的芬芳甜美,“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的意象突出了生命本身的温厚和博大。二者既是对曾祖母生命价值和特点的恰当形容,也具有内在关联,并形象地说明了曾祖母对“我”的养育之恩。

对这样一个答案,我们还是不要贸然“评析”吧,先是先试着评析一下“灯笼红”和“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吧。

文本有两处集中描写“灯笼红”。

第一处是文章起首:

我们家乡有一种香瓜叫作“灯笼红”。这瓜熟透了以后,瓤儿红得像点亮的灯笼。我的曾祖母就像熟透了的灯笼红。她面孔焦黑,布满老树皮般的皱纹,可是心灵却如瓜瓤那么又红又甜。我的童年时期见过不少这样的老人,他们经历了艰难的一生,最后在生命的内部酿出并积聚起隽永而仁慈的美好性灵。

“灯笼红”这个意象,被赋予了表里两层含意:外表的老迈,见证着曾祖母艰难的一生;又红又甜的瓜瓤,体现着曾祖母生命内部酿出并积聚起的隽永仁慈的美好性灵。

文本中间又说:

甜瓜寄在麦秸里两三天,能把半熟的瓜酿得全熟,浓浓的香味溢出了瓜皮。香味正如同灯放射出的光芒,只不过不像灯光能看得见。其实跟看得见也差不多,一闻到香味就等于看见红烁烁的瓜瓤了。我们回到大门口磨盘上坐着,曾祖母眼瞅着我一口口地把瓜吃完。

这段描写,使得“灯笼红”意象的内容更加丰盈:曾祖母温厚的美德馨香四溢,“我”在曾祖母的注视下成长,在感受曾祖母挚爱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领悟她的美德。

“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这一意象,出现在文本结尾段:

听说曾祖母年轻时性子很刚烈,说一不二,村里有个姓王的武举人(是全县有名的摔跤场的评判),都怕她三分。到了晚年,她却异常的温厚,像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安静地等着大雪深深地封盖住它。她从人世间隐没了,回归到了生养她的浑然无觉的大自然。大自然因他们(无以数计)生命的灵秀和甜美而更加富有生育的能力。

“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作为曾祖母晚年的象征性意象,有着“异常温厚”和安静地“从人世间隐没,回归到了生养她的浑然无觉的大自然”的含意,也和“年轻时性子很刚烈”的性格形成对照,体现着人生阅历带来的成熟沉静和回归的自知。

综上,得出如下评析:

“灯笼红”的比喻是文章贯穿全文的主要意象,它在文章开篇就被作者赋予了表里两层含意:外表的老迈,见证着曾祖母艰难的一生;又红又甜的瓜瓤,体现着曾祖母生命内部酿出并积聚起的隽永仁慈的美好性灵。联系全文,“灯笼红”意象的内容更加丰盈:曾祖母温厚的美德馨香四溢,“我”在曾祖母的注视下成长,在感受曾祖母挚爱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领悟她的美德。

“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的比喻出现在文章结尾。它作为曾祖母晚年的象征性意象,有着“异常温厚”和安静地“从人世间隐没,回归到了生养她的浑然无觉的大自然”的含意,也和“年轻时性子很刚烈”的性格形成对照,体现着人生阅历带来的成熟、沉静和自知。

两个比喻,首尾照应,在共性上融为一体,在个性上各有侧重。是曾祖母的形象鲜明动人,使文章蕴含的人生感悟更具启发性。

这一道题目要求“评析”,它和“辨析”、“简析”的区别究竟在哪里?从“参考答案”中看得出区别吗?

“辨析”未辨明,“简析”不扼要,“分析”非分析,“赏析”无欣赏,“评析”多疏漏。其共同点是,“参考答案”都乏析可陈。

噫吁嚱,吾谁与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