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0日:审思高考语文试题和答案(十②)
(2009-10-10 18:47:07)
标签:
杂谈 |
也说“透析”
——审思高考语文试题和答案(十②)
接着“透析”。
10.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富于诗意,对“我”少年时代的农村生活的描写,充满情趣和温馨。
B.本文刻画传神,对曾祖母的描写细致入微,很好地体现了她的刚烈性格。
C.本文从儿童视角叙述曾祖母的死,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死亡的恐怖和悲哀。
D.本文感情深挚,通过对曾祖母的回忆,讴歌了母性的伟大和故乡的美丽。
E.本文从死亡开始由近及远倒叙有关曾祖母的记忆,深具感人的艺术魅力。
F.本文首尾呼应,点面结合,通过曾祖母成功地塑造了农村老人群体形象。
分析,应该是“析”字最基本的意义了。即把一件事物、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本质之间的关系(跟“综合”相对)。而题目的六个选项全都不是“分析”,而是“综合”的内容。
[参考答案]C、E
A项错误。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对“我”少年时代的农村生活的描写,是否充满情趣和温馨的诗意?很难说全然没有。至于程度如何,见仁见智,这就涉及到对“富于”和“充满”等模糊词语的度量定位问题了。
B项错误。这也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曾祖母的性格是否刚烈?文中说“听说曾祖母年轻时性子很刚烈,说一不二”“到了晚年,她却异常的温厚”。的确文章对曾祖母细致入微描写,多是直接体现她异常的温厚,但这种描写是不是恰恰“很好地体现了”“曾祖母的刚烈性格”?我想,这可以拿去当作中文系研究生深入探讨的一个课题。
C项正确。这是一个探究性的问题,更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表面看文章的确是从儿童视角叙述曾祖母的死,但我相信,这是成年作者带有很大程度想象的回忆,并不是真正的“儿童视角”。很难想象,诸如“绣花的新鞋”、“头朝里睡”、“姐姐立在门口嘤嘤地哭泣”、“大人靠躺柜立着”等丰富细节,一个刚刚睡意朦胧的四岁男孩能清楚记得。有哪位信吗?反正我不信;谁相信,谁就自己回忆一下试试。而选项居然断定正是这种“视角”“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死亡的恐怖和悲哀”。“视角”之威力,何以见得?这也太武断了吧?“悲哀”肯定有,是否被“视角”弱化,难说;“恐怖”有吗?一位至少不下于八十岁的老人,一位如此温厚的老人,她无疾而终的溘然而逝,会令亲人们觉得“恐怖”?这种“分析”倒真令人平添几分恐怖。儿童的“视角”可以弱化恐怖,也颇令人匪夷所思。
D项错误。这又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本文感情深挚,“讴歌了母性的伟大和故乡的美丽”,这固然不是作者撰文的意图,但在读者群中会不会产生相应效果?读者会不会有如此的联想?如果不可能,那么设计这个选项的意义何在?如果可能,那么选项是不是应该说得清楚些?
E项正确。这当然还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还带些“鉴赏”的成分。但问题恰恰出现在“鉴赏”这个环节上。“从死亡开始由近及远倒叙有关曾祖母的记忆”与“深具感人的艺术魅力”,选项这前后两部分究竟是什么关系?并列?那么这个选项实在拙劣;因果?这就需要“鉴”了。“倒叙”就会“深具感人的艺术魅力”?其“真假优劣”的确可以提供品评。
F项错误。毫无疑问,这仍然又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选项说这篇文章“首尾呼应”,我们且看看文章首尾。文章起首说:“我的童年时期见过不少这样的老人,他们经历了艰难的一生,最后在生命的内部酿出并积聚起隽永而仁慈的美好性灵。”曾祖母当然是“不少这样的老人”中的一员。而且文章就是通过曾祖母引出“不少这样的老人”的,“这样”指的就是“曾祖母样的”。文章结尾说:“大自然因他们(无以数计)生命的灵秀和甜美而更加富有生育的能力。”“他们”,指的又是曾祖母这样的老人。诚然,如果我们把“通过曾祖母成功地塑造了农村老人群体形象”当作是作者的宗旨,确显牵强。但是文章又的确涉及到“农村老人群体形象”,而且是“首尾呼应”的,甚至是“点面结合”的——曾祖母是“点”,“这样的”“他们”是“面”。你能说不是“成功地塑造”吗?当然不能。它相当成功。那么,这个选项到底是正确,还是错误?
看着这样一道题目,想着这样六个选项,我都有些怀疑自己居心不良了。怎么可能全都荒谬呢?不不不,的确不是全都荒谬,但的确又全都不利落,全都可疑,全都有争议的余地,全都值得商榷。
就题目而言,从六个选项分别从不同角度提问这层意义来看,题目尚可称为“分析”;但从每个选项的内容来看,则又很难称之为“分析”。题目简简单单“选出正确的两项”,结了;一定要加上“分析”,画蛇添足。
就选项而言,两个正确选项,各有疑点,难说正确,当然也难说错误;四个错误选项,各有道理,难说错误,当然也难说正确。命题专家在研究、讨论这样一道题目时,有没有想到身处考场的考生,会被“透析”搞得怎样焦头烂额?而此后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又将被“透析”搞得怎样晕头转向?
没情绪了,稍停再接着“透析”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