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9年10月06日:审思高考语文试题和答案(九)

(2009-10-06 14:53:02)
标签:

杂谈

也说“鉴赏”

——审思高考语文试题和答案(九

 

 

鉴赏,也是高考语文试题中经常见到的要求,尤其在诗歌阅读题目里。鉴赏,顾名思义,包含鉴定与欣赏两个层面、两个要件。

所谓鉴定,指辨别并确定事物的真伪、优劣等。就高考题目给出的事物(古代诗歌)而言,不用说真伪了,就算是优劣,也无须,或不许,不希望,不鼓励考生辨别并确定之,大家一律说好就是了。因此,鉴赏之“鉴”,实为空话。

所谓欣赏,应该是建树在辨别并确定事物的真伪、优劣等基础上的文学行为。欣赏,《现代汉语词典》释为: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高考题目所考查的内容,“鉴”已由命题专家代劳,实际只是一个“赏”字。但是,若只说一个“赏”字,读起来有点光秃秃的。所以不少高考题目要说“赏析”。须知,“赏析”的“析”字,并不是拼凑音节的后缀,它是有切实意义的。

所谓赏析,指欣赏并分析。于是冒出一层“分析”的要求。分析,我们在《审思高考语文试题和答案(四)》中说过,指的是把一件事物、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本质之间的关系(跟“综合”相对)。平心而论,题目如果用“赏析”一词,标准应该较好把握。古代诗歌,要欣赏并分析,无非包括三个层面:语言、形象和感情。把握语言是赏析的基础层面,也就是要读懂诗歌,理解诗歌。欣赏一件器物、一幅丹青,需要细看;赏析一首古代诗词,也离不开细察。

[2007年上海卷·16]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阮郎归 初夏       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题目要求“情景关系的角度”。“景”大体指的是形象,“情”指的就是感情。要“鉴赏”(“赏析”更恰当些),都离不开对语言的细察。

[参考答案]“琼珠碎却圆”十分精细地描绘出初夏时节,小雨过后的一个特写镜头:清新的景,纤秀的手,拨弄泉水,溅起水花,水花在荷叶上散开,却又即刻复原,水珠圆润晶莹的瞬间景象,真切入微地展现了诗人轻松、愉悦的心情。

这个“参考答案”可以说是百孔千疮,一片荒芜。

首先,“参考答案”所云的“特写镜头”缺少主体人物,词中描绘的是谁的“特写镜头”?莫不是苏轼用自己“纤秀的手”在“拨弄泉水”吗?东坡先生的手何时“纤秀”了?

再者,题目要求“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但是“参考答案”中的“情景”均有重要缺失。从“景”的角度,下片里诸如“小荷翻”、“榴花开欲燃”和“玉盆”等形象都不见了。从“情”的角度,“参考答案”中,由“瞬间景象”到“诗人轻松、愉悦的心情”之间,缺少一个重要环节,那就是:特写镜头里主体人物的心情。王国维先生说得好“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琼珠碎却圆”首先是词中所描绘的少女澄澈、欢悦心情的形象写照。“参考答案”竟视而不察。

另者,仅就“作品中画线句”“琼珠碎却圆”而言,“参考答案”所云“水花在荷叶上散开,却又即刻复原”的鉴赏文字也让人费解,“水花”“散开”又“复原”,复原成什么?“复原”成“水花”吗?

又者,题目要求“联系下片内容”;但稍懂诗词的人也知道,上下两片是不能完全割断的。这首词上片所描写的正是下片情景的环境和缘由。“昼眠”被“棋声”惊醒,既表明环境的雅静,也表示主人公“昼眠”已足,心境愉悦。正是这种特定的环境、心境引出了下片的“情景”。如果说,“参考答案”依据题目,严格局限于“下片内容”,那它又为什么要跳过上片,涉及词的题目,出现“初夏时节”的字眼呢?可见,“参考答案”的拟定是相当率意的。

修补斑驳缺漏,可以写出这样一段赏析文字:

“琼珠碎却圆”十分精细地描绘出一幅园池初夏的动态特写。一个可爱的少女,酣香的昼眠在棋声中醒来,透过碧纱窗看到微雨过后满园清新:小荷初成,随风翻转;榴花经雨,盛开似火。这秀色生机让她陶醉。少女禁不住端着玲珑的瓷盆到池塘边玩水。她纤秀的手,拨弄清泉,溅起水花,水花撞击荷叶,飞溅散成许多珍珠般的水珠,水珠落到荷叶上,旋即汇聚成圆润晶莹的大珠。可以想见,少女的心情恰如这瞬间的景象,清澈、欢悦得有点不能自持。这幅小品,间接而真切地传达出诗人恬淡、愉悦的心情。

[2009年辽宁卷·8]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这道题目要求“赏析”,这就比“鉴赏”实际得多了。但是赏析也需要细察诗歌语言,赏析要“析”到点上,“析”也要扣住诗歌语言、形象、感情这些组成部分,找出其本质属性和本质之间的关系。第三句的“月”是“空江明月”,第五句的“月”是“夜深江月”,第六句的“月”与“人歌”相伴。形象侧重各不相同,情感自然也不能一概而论。

[参考答案]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因;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

我们也来“鉴赏”一下这个“参考答案”吧。第三句明月的描写,传达什么感情?没有。第五句用拟人方法(比拟,才准确些)?难道第三句不是比拟?第五句月的形象只是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因吗?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引领”何以见得?我不知道几十万辽宁省考生,有谁能答出这“引领”二字。“参考答案”往往会说“意思对即可”,那么,有几个考生能答出“引领”的意思呢?“意思对即可”不应该是命题专家荒疏自我的遁词吧?

让我们不避肤浅,大致赏析一下:

第一处写到“月”:“正见空江明月来”。是卧船所见,客舟系树,空江之上,一轮明月升起,更是云水苍茫,江路迷失。这一“月”,包含着诗人,孤零漂泊,惆怅迷茫的感情。

第二处写到“月”:“夜深江月弄清辉”。苍茫大江之上,诗人久久难以入眠。到夜深时分,周边更其岑寂,而中天明月也似乎有意播撒清辉,照彻江面,也照彻诗人的心扉。这一“月”,写出诗人内心的空旷之情,也为下面的渔歌轻舟展开背景。

第三处写到“月”:“水上人歌月下归”。在内心寂寞空旷的情绪不断酝酿蓄积的时候,明月偏偏为诗人照耀出一幅渔歌夜归的图景。这一“月”,不仅是悠扬歌声、如飞归舟必要的背景,也渗透着诗人触景而生的思归之情。

鉴赏也好,赏析也好,自己也要禁得起鉴赏或赏析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