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9月26日:审思高考语文试题和答案(六)
(2009-09-26 13:03:14)
标签:
杂谈 |
也说“为何”
——审思高考语文试题和答案(六)
“为何”,有点古代汉语的味道,换成现代汉语,就是“为什么”。
“为什么”,是一种探究:探究“原因”,或者探究“目的”。和“用意”差不多,了解作者在诗文中使用某种文字、某种方式所要表达的深层、真正的“原因”和“目的”,需要全方位的真正探究,颇费周章。如果作者真正的“原因”和“目的”都见诸于文字表面,那就没有了文学,也没有了汉语的魅力,没有了中华民族耐人寻味的历史和文化了。
但是作为一道高考题目,所要求的探究,应该只限于诗文之内,不大可能要求溢出诗文之外。题目往往会给出“根据文意”的限制。其实,“根据文意”说得并不明白,应该是“根据文字表面”才准确。
但是,就是这种披露于文字表层的探究,高考语文试题也很少给出让我们满意的答案。
[2008全国Ⅰ卷·14]根据文意,说说古阳关为什么闻名遐迩。
既然“根据文意”(或曰“根据文字表面”),我们就来看文章。与题目直接相关的文字在文本《阳关古道苍凉美》的第二段。
阳关这样的边塞之地之所以闻名遐迩,并不起始于王维的那首《渭城曲》,而是因为它自汉魏以来就是通往西域诸国最西边防上的重要关隘,是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必经关口。后来,“阳关道”成为光明大道的代名词。
“之所以”,表明其后的文字就是“为什么”的“原因”。
参考答案:①是通往西域边防的关隘;②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关口;③王维《渭城曲》诗中对古阳关的咏叹;④有关“阳关道”的民谚广为流传。
这个答案只罗列了四个要点,对要点之间的关系,却没有必要的认识和表述。和许多事物一样,形成的多种原因,往往有先有后,有直接间接,原因之间又往往互为因果。这种罗列,简单有余,恰切不足。
文本的文字有四个要点。阅读能力较差的考生,可能会遗失第一或第四要点;阅读能力一般的考生,应该能答出四个要点(其实就是把相关文字无遗漏照抄);阅读能力高一些的考生,应该能答出四个要点的先后次序和内在关联:
因为阳关自汉魏以来就是通往西域诸国最西边防上的重要关隘,又是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必经关口;经王维的著名诗句“西出阳关无故人”(《渭城曲》)进一步广为传播,到后来,“阳关道”更成为光明大道的代名词。所以才闻名遐迩。
[2008全国Ⅱ卷·14]作者为什么说“有孤寂之感”?
题目涉及的文字首先是文本《马缨花》第三段,上溯应延及到第一、第二段。季羡林先生在1962年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文章,为什么要重温当年的“孤寂之感”,并且诉诸报章,说给别人听?其真正原因或目的,单从这三段文字,读者无从探究。题目也应该加上“仅从文字表面来看”的限制才好。好在我们已经习惯于高考题目的混沌,就不予深究了。
我是不是也有孤寂之感呢?应该说是有的。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京城一片黑暗。白天在学校同青年同学在一起,从他们那蓬蓬勃勃的意志和生命力里,还可以吸取力量和快乐。但是,一到晚上回家,我仿佛遗世而独立,没有一点活气。寂寞像毒蛇似的偷偷地袭来,折磨着我,使我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我是不是也有孤寂之感呢?应该说是有的。”一句设问,一句回答。后面的文字显然就是见诸于文字表面的“孤寂”原因了。
语段最后两句是“但是,一到晚上回家……”。由此还有必要探究“家”的状况。这就需要上溯到文本第一、第二段的相关文字。
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孤零零一个人住在北京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从外面走进去,越走越静,自己的脚步声越听越清楚,仿佛从闹市走向深山。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院子不小,三面有走廊。天井里遮满了树枝,走到下面,浓阴匝地,清凉蔽体。从房子的气势来看,依稀可见当年的富贵气象。等到我住进去的时候,富贵气象早已成为陈迹,但是阴森凄苦的气氛却是原封未动。再加上走廊上陈列的那些汉代的石棺石椁,刻着篆字和隶字的石碑,我一走回这个院子里,就仿佛进入了古墓。
参考答案:①作者独自住在阴森凄苦的大院里;②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京城一片黑暗。
这答案对“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京城一片黑暗”的大环境与“独自住在阴森凄苦的大院里”的小环境,以及院内具体事物氛围,缺少必要的认识,并且没有对主客间关系做出恰切表达。毕竟,并不是那个时代独自住大院子的人,都会有如斯的“孤寂之感”。
对文本相关内容作必要的归纳、转换,应该得出这样的回答:
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京城一片黑暗,而作者又孤零零一个人住在北京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这里气氛阴森凄苦,没有一点活气。而作者向往蓬勃的意志和生命力,渴求吸取力量和快乐。主观追求与客观环境有着巨大反差。一旦离开可以获取力量和快乐的环境,走回古墓般的院子,寂寞就会像毒蛇似的偷偷地袭来。因此说“有孤寂之感”。
为何,为何,年复一年的高考语文题目和答案,为何就不能说明白、弄明白这“为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