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王大绩老师
王大绩老师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1,971
  • 关注人气:23,46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9年09月24日:审思高考语文试题和答案(五)

(2009-09-24 13:48:11)
标签:

杂谈

也说“用意

——审思高考语文试题和答案(五)

 

 

用意,是居心、企图的意思。高考语文试题也经常提问“作者的用意”。换句话说,就是要求考生探索作者的居心,剖示作者的企图。

一般而言,作者在诗文中表达“用意”,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直抒胸臆。尽管某些诗文中直接展示的胸臆,也未必是作者的真实用意;但是,既然作者都直接说出了自己的用意,也不必或不宜再设题穷究了。

另一种就是迂曲含蓄的表达用意。高考题目所提问的大体属于这种。既然作者没有直抒胸臆,要想探究其用意,一般需要了解写作的客观背景——时代背景、政治背景、文化背景、社会背景等等,探究作者的主观态度——思想感情、政治态度、人际环境和人生观、世界观等等。没有相当的资料和深入的探究,很难妄断作者迂曲含蓄表达的“用意”。好像恩格斯就说过,好的文学作品的标准就是含蓄。

探究作者含蓄的“用意”,用于表述研究结果,一家之言,无可厚非,允许百家争鸣。但是,作为高考题目,是否恰当,值得商榷。一方面,考生身处封闭型考场,无资料可查检;一方面,命题答案往往是一家之言,很可能有失偏颇,用做一言九鼎的答案,难以服众。

篇幅所限,仅举一例。

[2009年全国Ⅰ卷·14]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参考答案]第一问:①戈壁滩环境的恶劣;②戈壁滩色彩的单调。

第二问:①为表现石油工人为祖国人民所做的巨大贡献埋下伏笔;②与下文要描写的彩色荒漠形成鲜明对比;③先抑后扬,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与必要看一下阅读文本《彩色的荒漠》的第一段:

从库尔勒出城不久,车子就离开国道,进入油田公路。新修的油田公路,像一支黑亮的箭镞直直地射向前方。前方,是茫茫的戈壁,是黄沙漫漫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举世闻名的西气东送的第一口气井。车子全速奔驰在戈壁上。在我们的视野里,地平线的远处,是无遮无拦的穹隆和淡淡升腾着的云朵。开阔的戈壁,像是一方棋盘,偶尔看见一团两团圆圆的草棵,像是刻意摆下的一局残棋。生存与死亡,在这里艰难地进行命运的博弈。我们来到这里,已是深秋时节,灰色,到处是灰色。

从这一段文字里提取出描写戈壁滩“特点”的语句,归纳转化:

新修的油田公路,像一支黑亮的箭镞直直地射向前方——笔直的新修的公路;

茫茫的戈壁,是黄沙漫漫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茫茫,黄沙漫漫;

无遮无拦的穹隆和淡淡升腾着的云朵——穹隆无遮无拦,云朵升腾;

开阔的戈壁,像是一方棋盘,偶尔看见一团两团圆圆的草棵,像是刻意摆下的一局残棋——开阔的戈壁,偶见草棵,像是残棋;

生存与死亡,在这里艰难地进行命运的博弈——生死,艰难博弈;

深秋时节,灰色,到处是灰色——到处灰色。

如此丰富多彩的描写,如此雄浑壮阔的戈壁景象,只归结为“环境的恶劣”和“色彩的单调”,也太荒腔走板了吧?一位盛唐的边塞诗人,一位豪放派的宋代词人,都绝不会这样去看待散文通过描写展示的戈壁景象,更何况当代中国人!像参考答案这样看待、提取特点的只有“生于末世”的那类黄卷青灯、蜗居斗室的小男人吧?除非命题专家可以证明作者雷抒雁就是这类小男人,不然,答案归纳的就不是我们伟大祖国西部戈壁的特点,而可能是某一类人心灵的特点。

作者笔下,我们眼中的戈壁滩,应当具有这样的特点:古老开阔、荒凉艰苦、色彩单调,但展现出新的生机。

连景物特点都没有恰切把握,还要“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真是“蚍蜉撼树”!

参考答案给出了三个要点。无一点站得住脚。

①埋下伏笔。只是“伏笔”吗?那条笔直的新修的油田公路,不也是油田建设者的劳绩吗?作者驰骋在这条公路上,会心无所动吗?

②鲜明对比。只是“对比”吗?古老、苍茫、雄浑、壮阔的戈壁,那“无遮无拦的穹隆和淡淡升腾着的云朵”,那仿佛“在这里艰难地进行命运的博弈”的棋局,只是石油城的对比物?只有满心阴霾的人才会只见灰色。我想,在作者眼中,在石油工人心里,苍茫戈壁更是绚丽石油城的背景与烘托。

③先抑后扬。什么叫“先抑后扬”?所“抑”所“扬”的,起码应该是同一对象吧?中学生最早接触到这一术语,可能是一篇名为《荔枝蜜》的课文。散文开篇“被小蜜蜂螫了一下”为“抑”,结尾“梦见变成小蜜蜂”为扬——对象都是“小蜜蜂”。而这篇文本,就算开篇是“抑”,“抑”的也是戈壁滩;而联系全文,“扬”的可是石油工人和石油城。答案抑扬错位,对不上牙口吧?

说到作者的“用意”,我们无法给出权威性的答案;但是我们起码可以给出靠点儿谱的一家之言吧:

作者这样写有着烘托和反衬的双重用意。对于塔中油田而言,使石油城的绚丽色彩更加夺目;对于石油工人而言,使建设者鲜红的衣装、磅礴的话语、伟大的贡献更加动人;对于作者而言,是感情激发的起点;对于作品而言,是内容展开的铺垫;对于读者而言,是完整、深入了解作品内容与感情的有机构成部分。

谨慎出题,审慎做答,探求作者的“用意”,先要走到阳光下,站在阳光里,让自己的感情健康起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