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9月19日:审思高考语文试题和答案(三)
(2009-09-19 15:58:45)
标签:
杂谈 |
也说“具体”
——审思高考语文试题和答案(三)
“具体”,也是高考语文试题中经常遇到的词语。
据《现代汉语词典》,“具体”一词的意义是:细节方面很明确的;不抽象的;不笼统的。这个解释包括正反两个方面,词义豁然。
可是,很多高考试题和答案呢?
[2007年北京卷·1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这道“诗歌鉴赏”的题目包括三个小题,我们看②、③两题。
②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参考答案: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题目要求回答“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而参考答案,非常笼统,没有起码的细节,更谈不上“很明确”了。可以说,答案根本没有顾及题目对“具体”的具体要求。
况且,“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能够得到“生动”的表现,也决不仅只是“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按照题目的要求,答案应该这样才恰当:
妇女们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是在重章叠唱的旋律里,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采”是总体描写,“采采”的反复叠唱,有着音乐美感,也体现着妇女们呼朋引伴,轻松欢乐的情调。“有”唱出了获取的愿望,也似乎传递着发现野菜的信息。接下来四个动词恰是一个完整的劳动过程。“掇”,一片片、一颗颗地摘取、拾取;“捋”,由少而多,进而成把地握取;“袺”,把成把握取的野菜放到手持的衣角里;“襭”,再把装满野菜的衣襟掖在腰带间。整个劳动过程描绘得自然流畅,完整有序。
③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和第②小题相映成趣,第③小题的要求不是“具体表现”,而是“概括描述”。按一般理解,“描述”应该比“具体”在细节方面更明确,更不抽象、更不笼统。题目一面要求“描述”,一面要求“概括”,这分寸也挺难拿捏。
参考答案: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
这个答案,“概括”有余,“描述”不足。连“具体”的边都还没有搭上,遑论“描述”了。
按照题目的要求,答案应该这样才恰当:
我吟咏这首诗,眼前出现了这样的劳动景象:一群妇女在田野上采摘野菜,她们一边采摘,一边唱歌。她们的动作是如此熟练敏捷,她们的歌声那样悠扬欢快。她们就在唱着自己的劳动,有个唱,还有和声;她们的心里也在歌唱吧,歌唱劳动,歌唱自由。
顺便说说,题目所说:“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颇有歧义。我理解,这“反复讽咏”,应该指的是《芣苢》这首诗“铺陈”的表现手法。但是题目却用在“自然生其气象”的引号之外。这样,是不是还可以理解为“前人”对《芣苢》这首诗“反复讽咏”呢?算了,这里引文错落,表述清楚不容易,就别难为命题专家了;考生委屈点算啦!
委屈已久,无尽无休,一年年、一份份高考语文试题,从来就没有把“具体”弄清楚,答清楚。
[2007年辽宁卷·15⑴]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⑴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参考答案: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
题目本身存在歧义:是“具体说明”不同点,还是对不同点作“具体说明”?从参考答案看,命题专家似乎自己也摸棱两可,首鼠两端。
答案给出了两处“不同”。第一处“不同”——“秋夜”“春夜”的不同,可以说答案还作了比较具体的说明,这是在对不同点作“具体说明”;而第二处“不同”——“动景”“静景”的不同,就完全没有具体的说明,这又只是“具体说明”了不同点。又是深一脚、浅一脚!严肃的国家考试,率意的试题和答案,这就是每年上千万考生和考生背后的语文老师面对的无奈状况。
至于两首写夜景诗的不同点,也决不仅只答案的两处。不知命题专家是有意略去了,还是无意漏掉了。
按照题目的要求,答案应该这样才恰当:
王诗写的是“秋夜”,描写了听到的室外山中果落、应和着室内灯前虫鸣的景象;周诗写的是“春夜”,描写了看到的门外春雪初晴、残月挂山照耀着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听觉感知的动态景象,周诗描写的是视觉感知的静态景象。
“具体”问题多多,这里只是举例而已。挂一漏万,有失具体。歉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