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9年09月17日:审思高考语文试题和答案(二)

(2009-09-17 23:01:00)
标签:

杂谈

也说“含意”

——审思高考语文试题和答案(二)

 

指问某一词句的“含义”或“含意”,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经常出现的题目。

词语的意义,有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等,都属于比较固定的,在语言交流中为人们普遍认可的意义。“含义”,无论是词,还是句,应该都超出这一固定的层面,指词句所包含临时性的意义。

含意,一般指诗文、说话等含有的意思。也就是说,所指也并不是诗文、说话等一般的意思,而是某种特定的意义。

含义、含意之间会有细微差异吧?前者一般指较小的语言单位,后者一般指较大的语言单位。而在指“包含(含有)的意思”这个基本点上是相同的。

这“包含(含有)的意思”,就会有若干层面:

词句本身暗含的意思,或曰弦外之音;

词句在特定语境中所包含的特殊意思;

词句在一篇文章中所包含的丰富含意。

至于某一词句在文章中对于揭示主旨、表达感情、塑造人物、推进情节、渲染气氛等方面起到的作用,大约又超出了这一词句“包含(含有)的意思”的层面范围。

我想,一般的理解就是这样吧。但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却被许多高考语文试题弄糊涂了。

题目很多,昏点迭出。不能逐一列举,只能举例说明。

[2006北京卷·1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本文里的特定含义。

⑴连电视对面的沙发上也常常堆满了书,于是吾家有电而无视久矣。

⑵东西已经被我变乱了“东西”,他找不到,便自嘲道:“看来我这是‘意识先于存’。”

参考答案是:

⑴“有电而无视”将“电视”一词分拆开来使用,表现了家里虽有电视却常常不能看的尴尬。

⑵“意识先于存在”化用哲学术语,是说东西已经被挪动了位置,自己仍然按照先前的记忆去找,自然找不到了。

答案对两个词语含义的解释,处在不同的层面。

对“有电而无视”的含义还没有解释清楚,就一下子跳到表达作用的层面上去了。而且对表达作用的解释又是完全错误的。作者在这里用“有电而无视”,绝不是表现“家里虽有电视却常常不能看的尴尬”,而是一种赞赏,或许还有几分标榜。褒义贬义,完全颠倒。

至于“意识先于存在”,则只解释了表层意思,完全没有涉及表达作用;而这表层意思,也没有解释明白,。

一道题目,两个词语的含义,答案解释得深一脚,浅一脚,是不是命题专家自己还没有弄明白“含义”的含义呢?

我们揣测,题目所说的“含义”,实际指的是表达作用。而要阐明表达作用,先要把意思弄明白,说明白。

看看是不是这个意思:

⑴“有电而无视”,将“电视”一词分拆开并形成转折:“有电”,表明家里有看电视的条件;“无视”表明家里的电视形同虚设。突出了先生全部时间用于读书的状况。明嗔暗褒,表面上是微词,实际是对先生由衷的赞许。

⑵“意识先于存在”,由哲学定律“存在决定意识”反用演化而来。用于日常生活,体现出先生思维言谈中的书卷气,表现了先生疏于书外生活事务的习惯和豁达、睿智、机敏的性格特征。

[2007年全国Ⅰ卷·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

参考答案是:

⑴大西北环境的恶劣与生命的顽强会让人经受历练而变得坚强。

⑵南方的环境过于温和比不上大西北更能让人经受历练和磨炼意志。

这个答案,显然都超出了我们对“含意”的一般理解,都触及到表达作用的层面。但是,对于理解表达作用的前提,含意的要点却解释得不够完备;因此对表达作用的揭示就过于笼统。

看看是不是这个意思:

⑴在大西北触目所见都是悲壮的景观:胡杨林死亡了依旧不屈呐喊;沙漠里的人没有无谓的幻想,只有向命运抗争。看到并亲自经历这种艰苦环境的磨练,孩子会改换幼稚、怯懦和脆弱,变得务实、勇敢而坚强。

⑵南方的环境过于温暖、润泽、洁净,生活优越因而拥挤;比不上大西北——大西北虽然艰苦,但那里是使人经受历练和磨砺的广阔天地,那里充满着机遇、挑战和希望。

只要确切把握并恰当转化文中的重要信息,作出这种比较恰切的理解,是有章可循的。可是,诸如上述的糊涂题目、糊涂答案,却年复一年充斥在高考语文试题中。所问“含意”不明,所答含意不清。云里雾里,语文教师和众多考生怎么受得了?

真诚希望命题专家郑重对待自己所承担的国家使命,认真研究,心中有数,弄清并恰切表述题目要求,同时作出恰切的答案。给语文教学和语文备考一片明朗的天空。拜托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