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9月13日:“聚焦”之下,迎刃而解(一)
(2009-09-13 20:36:08)
标签:
杂谈 |
“聚焦”之下,迎刃而解(一)
由高考的形式、条件和任务决定,高考语文试题采用和给出的任何材料,都交织着重要信息和次要信息,这是不以命题人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题目考查的实质,由重要信息决定,次要信息则是干扰的假象。因此,分割两类信息,是解决所有题目共同的根本目的。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剔除次要信息,聚焦于重要信息。我们可以负责任地说:“聚焦”之下,迎刃而解。
需要注意几点:
一、要遵循“动态·比较·判断”的思辨原则。高考是能力考试,哪些重要,哪些次要?不能靠死记教条,只能根据题目特定的要求,在对词、句的比较中判断。
二、要从关注句号开始。一句话是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意思。关注句号,就可以逐层实现句、词间的比较,从而实现剔除次要信息,聚焦重要信息的根本目的。
三、有些题目,聚焦于重要信息,就是答案;有些题目,得到重要信息往往不是思维的结束,而是进一步思维的开始。对重要信息需要加工,进行归纳或转化。
本文仅以语言连贯题目为例,简要解说“聚焦”的奇效。
【示例】把备选句子的序号分别填入方括号,使下面这段景物描写语意连贯,画面完整。
到了德胜桥。[
①一阵阵的南风,吹着岸上的垂杨
②西边一湾绿水,缓缓从净业湖向东流来
③桥东一片荷塘,岸际围着青青的芦苇
[简析]这道题目的得分率是57%。解答这道题目,我们决不作“自然性”阅读,要目的明确地读。剔除次要信息,聚焦重要信息,三个备选句子于是被简化为:①南风吹着垂杨,②绿水流来,③荷塘围着芦苇;或者进一步“剔除次要信息,聚焦重要信息”,简化为三个词语:①南风、②绿水、③荷塘。
关注句号,语段共五句话,涉及方括号的是二、三、四句。我们的目的是为“南风”、“绿水”、“荷塘”找根据。它们分别是“摇”、“绿荷丛中”和“两岸”。那么,备选句子的次序依次是②、③、①。至于语段的一句、五句和二、三、四句中大量的描述内容,都是干扰性的次要信息。我们不能“乱花渐欲迷人眼”,沉溺于次要信息之中;必须“昨夜西风凋碧树”,将次要信息一扫而空。
若剔除了次要信息,直接触及题目建立答案的基础,这道题目就演化成这样:连线,使左右词语在意义归属上合理。
南风
绿水
荷塘
如果真是这样一道题目,那对小学生也没有任何难度。题目的答案就建立在六个重要信息的词语上,如果不这样,答案就没有权威性;但是又不能只考这六个词语,如果那样,就无法实现高考题目所必须的区分、选拔功能,所以必须以次要信息制造干扰。43%错误的同学,不是欠缺把握重要信息的知识和能力,他们是被次要信息蒙蔽了眼睛。
剔除次要信息,聚焦重要信息,知识与能力的积累得以快速、充分地展示。当然是“聚焦”之下,迎刃而解。解题的具体思路不是唯一的,但“聚焦”原则是一致的。
【例1·2009年全国Ⅰ卷·4】依次填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狗是忠义、勇敢而又聪明的动物。
①专门训练军犬、警犬,把狗用于军事、案件侦破等方面
②它的嗅觉细胞数量是人的24倍,可以分辨大约两万种不同的气味
③比如牧民的狗,为了保护羊群,敢于同恶狼猛斗
④人们充分利用狗的这种特殊的天赋
⑤狗可以听到10万赫兹以上的声音
⑥代替主人做一些危险的事
A.③②①⑥⑤④
[题目简析]
句号割断了第一句话。重要信息:“使狗成为”。
横线被句号隔分为三句,各为两个语句,最后一句与“使狗成为”衔接。
①训练(人的行为),②它的嗅觉(狗的天赋),③狗……敢于猛斗(狗的价值),④人们利用(人的行为),⑤狗可以听到(狗的天赋),⑥做……事(狗的价值)。
据此分组——①④(人的行为),②⑤(狗的天赋),③⑥(狗的价值)。
[参考答案]B
一两分钟,迎刃而解。所有题目,莫不如此。
【例2·2009年全国Ⅱ卷·4】依次填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结”的全称是“中国传统装饰结”
①人们很早就开始用绳结来装饰器物,为绳结注入了美学内涵
②当时的绳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用具
③“中国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④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手工编制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
⑤此外,绳结还应用在人们的衣着,佩饰上
⑥同时也具有记载历史的重要功用,因而在人们的心目中很神圣
A.③②④⑥⑤①
[试题简析]
重要信息:横线前谈“中国传统装饰结”,横线后关联词语“因此”连接着“中国古典服饰”。
①装饰器物,②必备用具,③上古时期,④手工编制工艺品,⑤衣着,佩饰上,⑥心目中很神圣。
只有⑤,可以与“中国古典服饰”建立因果关系。
[参考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