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9月12日:突破阻遏“新课改”的三大痼疾(三)
(2009-09-12 09:44:38)
标签:
杂谈 |
突破阻遏“新课改”的三大痼疾(三)
㈢用“完整创造论”取代“空头创造论”
熟悉的素材与作文题目正面契合的机会并不多见,因此需要构建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桥梁。让我们熟悉的素材经由这座桥梁,向作文题目展开双臂。作文的立意可以超逸,作文的素材可能出新,但作者对自己所有的超逸出新,都要承担责任,要让读者能够理解,能够接受——这既是对读者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构建展开想象的桥梁,就是这一份担当。
但是,在某些作文书籍和作文教学中,存在着“空头创造论”的误区:人们一谈到“作文创造”,马上与“奇思异想”单一地挂钩,而很少认真对待创造的其他方面、其他因素。
这种偏差当然会反映在学生的作文中。高考作文阅卷的实践表明,有些同学,片面追求立意的新奇;当这种追求超过了自己谋篇行文的能力,新奇也就失去了驾驭,变成了真正的天马行空,谁也抓不住、看不懂了。当然,还有一些同学死背素材,甚至死背成文套用,没有用作文素材演绎作文题目的意识,以至于作文题目游离在作文素材之外,“穿靴戴帽”,格格不入。
我们需要用“完整创造论”取代“空头创造论”。创造性思维,按爱因斯坦所说,“是一种新颖而有价值的、非传统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坚持性,而且能清楚地勾画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这里特别强调创造不仅要“新颖而有价值”,而且要“清楚地勾画和解决问题”,据爱因斯坦的见解,我们可以将创造分解成三个要件。一、质疑,即对某种现状否定、批判;二、构想,从某种意义上说,构想越“新奇”,越有创造价值;三、实现,也就是找到实现这构想的途径,从而将“新奇”的构想转化为现实。三个要件有大体的分别和次序,又不是截然分开的。例如,将一个构想转化为现实的过程,势必要有一系列“子构想”来支撑,没有这些“子构想”及其合理化,总构想的合理化便是空谈。创造“构想”是出新的,但创造“实现”必须百分之百合理,直至每个细节。综上,我们认为,创造的本质,就是实现“荒谬”的合理化。创造的意义,并不只在于有否定、有构想;使构想合理化,更具不可替代的创造价值。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借用古典诗句阐发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的三种境界。我们不妨借用一下,如果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形容的是作文中的创造构想的产生,那么,“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形容的便是使构想合理化的苦心孤诣的思维劳动过程。
我认为,就中学生而言,实现构想合理化比产生创造构想重要,也更难一些,就像将一架飞机送上蓝天总要比萌生展翅高飞的幻想难得多一样。因此,培养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作文教学,应以实现构想合理化为重点。应让学生认识到,任何一个构想都需要若干不同层级的子构想支撑,一如许许多多部件构成一辆汽车、一架飞机。还应让学生认识到,尽管构想可以海阔天空、超越传统常理,但实现它的合理化的过程必须合情合理,一如实现奇思异想而飞上蓝天的飞机,必须处处符合科学原理。这其中也包括细密的行文构思和相应的语言处理。请看下面一则作文题目:
有人对汉语拼音字母进行了联想,如:“C”,做事不能半途而废,否则将一事无成,不能圆自己的梦;“O”,一个漂亮的圆,是人们追求的理想和希望;“W”,三把永不弯曲的利刃,对敌人绝不留情。等等。
请你选另外一个汉语拼音字母,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以《“
[例一]
“F”像一面迎风飘扬的小红旗,那是胜利;“F”像一棵向阳生长的小松树,那是希望;“F”更像爷爷手中的拐杖,那是什么呢?您还得听我说……
从我记事起,爷爷就拄着这支拐杖。那是支神奇的拐杖:杖柄极粗,像爷爷壮健的臂膊;杖身沉直,像爷爷钢挺的腰板;深黯发亮,像爷爷黑红的皮肤;苍劲嶙峋,像是布满了纵横的皱纹、斑驳的老糨、凸起的脉管。爷爷是林场护林员,二十年前,一次上山捉伐树贼,夜深风大,一失足跌下山沟,摔伤了腿,从此就拄起了这支楸子木的拐杖。在八达岭外广袤的林场上,谁不知道李老爷子和他的那支楸木拐杖啊!这片纵横九百平方公里,九梁十八脊的山山豁豁,哪里没有爷爷巡查的足迹?哪里没有楸木拐杖忠实的印痕?山口道岔,爷爷拄着拐杖一站,大小毛贼,谁不胆寒?一次,一个急红了眼的歹徒,抡圆板斧向爷爷砍来;爷爷纹丝没动,楸木拐杖飕的一声迎上去,歹徒登时虎口震裂,板斧当锒锒剁上身侧的老松树。一次,烧起了森林大火,爷爷连扑带滚,楸木拐杖横劈竖扫。直到大火扑灭,三天三夜,爷爷没下火场;三天三夜,拐杖没离他手。听林场的叔叔们说,爷爷简直是树神。那么,楸木拐杖,不就是爷爷的武器,爷爷的权杖吗?“F”形的楸木杖啊,你是什么呢?你是正义,是刚直,是坚定,是忠诚!
这篇短文提出的构想是:“‘F’形的楸木杖啊,你是什么呢?你是正义,是刚直,是坚定,是忠诚!”短文开始,先做了两个铺垫联想:“小红旗”和“小松树”。为了建立联想与“F”相象的桥梁,“小红旗”需要“迎风飘扬”,“小松树”需要“向阳生长”;接着提升联想,分别向“胜利”和“希望”抽象。说到主体联想“爷爷手中的拐杖”,更是做了从外形到内涵的生动描写,特别描绘了拐杖与爷爷特殊密切的关系,使拐杖成为爷爷的象征,突出其“正义”、“刚直”、“坚定”、“忠诚”的特征。最后才水到渠成,畅明主旨。这一关于“F”的联想,自然会被读者心悦诚服地接受。
[例二]
在我的心目中,“S”还代表了人与人之间的一份关心、一份亲情。透过小小的“S”形,我深深体会到一缕人间的温情。那天,坐在回家的公共汽车上,随着汽车缓缓进站,我看见一位老师傅步履蹒跚地走了上来,他手中的皮包沉甸甸的,把他累得满头大汗。这时,一位年轻的售票员轻轻靠了过来,微笑着说:“我给您挂起来,老大爷……”说着,顺手将皮包挂在坐椅旁边的挂钩上。那是一只“S”形的挂钩,上弯挂在椅背上,下弯就可以从容地挂上皮包了。这样式简单的“S”形挂钩,绝对够不上什么专利发明;但它方便实用,在这一时这一处,却又绝对是任何专利发明所不可比拟的。那小小挂钩,线条舒缓、流畅、优美,那是司售人员爱心与细心的杰作!环顾四周,原来每一位乘客的坐椅边,都有同样的一只挂钩。放开想象,这一只只“S”形的小小挂钩,不就像一条条爱心关护的纽带吗?它一弯连着司售员,一弯连着乘客们——它将素昧平生人们的心紧紧相连。刹那间,我清清楚楚地感到,车厢里充溢着温馨的亲情。小小车厢就如同我的家、我的教室。车窗外,阳光明媚;车厢内,“S”形的“亲情挂钩”闪着光亮,轻轻地摇着,摇着……
与第一篇不同,第二篇短文开宗明义,点明主旨:“在我的心目中,‘S’还代表了人与人之间的一份关心、一份亲情。透过小小的‘S’形,我深深体会到一缕人间的温情。”为使这一构想合理化,作文先讲出一个公共汽车售票员关照老人的故事,很自然地引出“S”形挂钩。司售人员精心准备的“S”形挂钩,物小心诚,的确可以使人联想到“关心”与“亲情”。这是作者对生活留心观察的成果。一点突破,作文围绕这“S”形挂钩,打出一连串精彩的“组合拳”:描写、议论、抒情、想象,一气呵成。读者也就无可置疑地受到感召,得到启示。作文的创造性思维也才具有了意义。
还需要说明的是,写作创新,是让读者感觉新颖,而要实现这个目的,写作者只有“守旧”,坚持写熟悉的生活。从这层意义上看,也只有在熟悉的生活中,同学们才能实现写作水平的提高和写作创新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