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9月05日:2009年广东卷详评(九)
(2009-09-05 21:18:10)
标签:
杂谈 |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㈠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目配备:16.常规性简答题(4分),17.常规性简答题(6分),18.推断性简答题(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耕作的诗人
张炜
俄国画家列宾给托尔斯泰画了一幅耕作图。它长久地吸引了我,让我想象那个杰出的老人,想象他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也许这是一个伟大诗人与庸常写作者的最本质、最重要的区别。——托尔斯泰的耕作体现超越平庸的伟大
在房间里专注于自己的所谓艺术和思想的人,可能不太理解一个耕作的诗人。对于他,稿纸和土地一样,笔和犁一样。于是他的稿纸就相当于一片田园,可以种植,可以催发鲜花、浇灌出果实。在这不息的劳作之中,他寻求着最大的真实,焕发出一个人的全部激情。离开了这些,一切都无从谈起。——托尔斯泰不息劳作寻求真实焕发激情
在诗人的最重要的几部文学著作之间的长长间隔里,我们都不难发现他怎样匍匐到土地上,与庄园里的农民,特别是孩子和农妇们打成一片,割草、缝鞋子、编识字课本、收割、种植……他做他们所做的一切,身心与土地紧密结合。这对于他,并非完全是刻意如此,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他只能如此。他就是这样的一个生命。他在它们中间。①他可以融化在它们之中。融化在泥土之中。——托尔斯泰的生命完全融化在泥土之中
我们现在可以看到诗人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树林中那个简朴的坟墓。那是他最后的归宿。安静的树林、坟墓,都在默默昭示着什么,复述一个朴实而伟大的故事。这个故事不可能属于别人,因为这个世界上仅有一个角落,埋葬着一个耕作的诗人。——托尔斯泰的坟墓昭示耕作诗人的伟大
托尔斯泰的故事差不多等于大地的故事。他是一个贵族,后来却越来越离不开土地。于是,他的情感就更为朴实和扎实,精神与身体一样健康。这就启示我们:仅仅是为了保持这种健康,一个写作者也必须投身于平凡琐碎的日常劳动,这是不可偏废的重要工作。而当时另一些写作者所犯的一个致命错误,就是将这种日常的劳作与写作绝然分开。偶有一点劳作,也像贵族对待乡下的粗粮一样,带出一份好奇和喜悦。今天,也恰是这种可恶的姿态阻止我们走向深刻,走向更深广和更辉煌的艺术世界。我们只能在一些纤弱和虚假的制作中越滑越远,最后不可救药。——托尔斯泰的故事启示写作离不开大地
一个人只有被淳朴的劳动完全遮盖,完全溶解的时候;只有在劳作的间隙,在喘息的时刻,仰望外部世界,那极大的陌生和惊讶阵阵袭来的时刻,才有可能捕捉到什么,才有深深的感悟,才有非凡的发现。这种状态能够支持和滋养他饱满的诗情,给予他真正的创造力和判断力。舍此,便没有任何大激动,人的激动。——托尔斯泰的激情源于全身心投入劳作
托尔斯泰的鼻孔嗅满了青草和泥土的气息,两耳惯于倾听鸟雀以及树木的喧哗,马的喷嚏,还有其他四蹄动物在草丛里奔走的声音。黎明的空气中隐隐传来了田野的声息,空中连夜赶路的鸟儿发出悄然的叹息,还有远方的歌手、农妇的呼唤、打鱼人令人费解的长叫……他眯着眼睛望向遥远的田野,苍茫中费力地辨识着农庄里走来的那黑黢黢的高大汉子,还有他身旁的人:那个孩子、那个妇人。晨雾中,淡淡的光影里闪出了一头牛、一只狗、一群欢跳的麻雀。有人担来了马奶,原来是头上包着白巾的老妇人用木勺敲响了酸奶桶,她小心的充满溺爱的咕哝声引起了他的注意。②他转过身,脚下那双粗大的皮靴踩在地上,踩出深深的凹痕……——托尔斯泰的诗意植根于青草泥土农人
他的去世也令人难忘。那也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故事。
深夜,老人乘一辆马车,抛却了自己的庄园,要奔到更遥远更苍茫的那片土地上去,与贫穷的人生活在一起。他仅仅走到了一个乡间小站就躺倒了。寒冷的车站上,一个伟大的生命临近了最后一刻。——托尔斯泰抛却庄园躺倒在贫苦的土地
这一刻向我们诠释了诗人的一生。——托尔斯泰临终时刻诠释了诗人的一生
[思路结构]
①耕作体现超越平庸的伟大
②劳作中寻求真实焕发激情
③生命完全融化在泥土之中
④坟墓昭示耕作诗人的伟大
⑤故事启示写作离不开大地
⑥激情源于全身心投入劳作
⑦诗意植根于青草泥土农人
⑧抛却庄园倒在贫苦的土地
⑨临终时刻诠释了诗人一生
16.文中画线部分①中的“它们”指什么?②中的“踩出深深的凹痕”有何寓意?
[评分答案]
①“它们”是指大地以及大地上的人和事物。
②“深深的凹痕”的寓意是扎根大地。
[试题简析]重要信息转化
①他可以融化在它们之中。融化在泥土之中。——泥土以及与托尔斯泰融为一体的事物。
在诗人的最重要的几部文学著作之间的长长间隔里,我们都不难发现他怎样匍匐到土地上,与庄园里的农民,特别是孩子和农妇们打成一片,割草、缝鞋子、编识字课本、收割、种植……他做他们所做的一切,身心与土地紧密结合——土地和与托尔斯泰同样劳动、生活在土地上的农民。
他就是这样的一个生命。他在它们中间。——托尔斯泰身心所依存的事物。
②他转过身,脚下那双粗大的皮靴踩在地上,踩出深深的凹痕……——托尔斯泰深深植根于俄罗斯大地上农民的生活,深刻地思考并理解俄罗斯普通农民的生活。这是他文学创作的根基。
托尔斯泰的鼻孔嗅满了青草和泥土的气息,两耳惯于倾听鸟雀以及树木的喧哗,马的喷嚏,还有其他四蹄动物在草丛里奔走的声音,黎明的空气中隐隐传来了田野的声息,空中连夜赶路的鸟儿发出悄然的叹息——托尔斯泰吸吮并熟悉俄罗斯乡间的自然环境:植物与动物。
还有远方的歌手、农妇的呼唤、打鱼人令人费解的长叫……——托尔斯泰了解并熟悉俄罗斯乡间的人文环境:劳作与生活。
他眯着眼睛望向遥远的田野,苍茫中费力地辨识着农庄里走来的那黑黢黢的高大汉子,还有他身旁的人:那个孩子、那个妇人。晨雾中,淡淡的光影里闪出了一头牛、一只狗、一群欢跳的麻雀。有人担来了马奶,原来是头上包着白巾的老妇人用木勺敲响了酸奶桶,她小心的充满溺爱的咕哝声引起了他的注意——托尔斯泰关注并熟悉俄罗斯农民的丰富生活:细节与情感。
[备考答案]
①中的“它们”是指托尔斯泰身心所依存的泥土,与他融为一体的土地和同样劳动、生活在土地上的农民。
②中的“踩出深深的凹痕”的寓意是:托尔斯泰吸吮并熟悉俄罗斯乡间的自然环境(植物与动物),了解并熟悉俄罗斯乡间的人文环境(劳作与生活),关注并熟悉俄罗斯农民的丰富生活(细节与情感)——他深深植根于俄罗斯大地上农民的生活,深刻地思考并理解俄罗斯普通农民的生活,这是他文学创作的根基。
17.简述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托尔斯泰的一生是“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
[评分答案]
①身为贵族,却离不开土地;死在去往更遥远的土地的路上。
②写作与日常劳作紧密联系,稿纸相当于田园。
③在生活中投身到日常劳动中去,和土地上的一切打成一片,从中获得诗意和创造力。
[试题简析]重要信息转化
俄国画家列宾给托尔斯泰画了一幅耕作图。它长久地吸引了我,让我想象那个杰出的老人,想象他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题目所问在文章第①段,这一段总括全文。“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托尔斯泰的一生”,应该覆盖全文,包含托尔斯泰由生到死的全过程。从对全文的把握可以得出备考答案。
[备考答案]
作者从三个方面写出了托尔斯泰的一生是“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
第一方面。托尔斯泰有自己的庄园,但是他没有过贵族的生活,他匍匐到土地上,与庄园里的农民一样生活耕作,他的身心与土地紧密结合,生命完全融化在泥土之中。
第二方面。托尔斯泰是伟大的作家,但是他不是关在房间里写作,他的写作一刻也离不开大地,他创作的激情源于全身心投入劳作,他的诗意植根于青草、泥土和农人。
第三方面。托尔斯泰临终前抛却自己的庄园,奔往更遥远的土地,要和那里的贫苦农民一起生活。他躺倒在路途中,并在安静的树林、朴素的坟墓中找到永久的归宿。
18.从全文看,作者把托尔斯泰描绘成“耕作的诗人”的意图是什么?
[评分答案]
①“耕作的诗人”是对托尔斯泰创作与人生的概括与评价,表达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与认同。
②表达了作者扎根大地、融入人民的创作观念和人生态度。
③表达了对其他作家的批评以及对当今中国文坛的不满。
[试题简析]重要信息转化
“耕作的诗人”是文章标题。“诗歌”是传统认为最富浪漫色彩的文学形式,而托尔斯泰却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扎根于“耕作”的泥土。
文章在第①段,开门见山,点明托尔斯泰“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从而凸现了他的生活与文学特征。
这是一个伟大诗人与庸常写作者的最本质、最重要的区别……在房间里专注于自己的所谓艺术和思想的人,可能不太理解一个耕作的诗人——揭示出在文学创作中有着“关注生活、体察生活”和“脱离生活、背离生活”两条道路。作者反对“房间艺术”的虚假;赞同“耕作诗人”托尔斯泰所代表的真实,认为这是唯一可能走向成功的道路。
一个写作者也必须投身于平凡琐碎的日常劳动……另一些写作者所犯的一个致命错误,就是将这种日常的劳作与写作绝然分开……今天,恰是这种可恶的姿态阻止我们走向深刻,走向更深广和更辉煌的艺术世界……我们只能在一些纤弱和虚假的制作中越滑越远,最后不可救药——阐释托尔斯泰坚持的文学道路对现实的警示和启示,在对比中,揭示出现实中一些写作者将日常劳作与写作绝然分开的致命错误和深远危害。
作者在描述了托尔斯泰“踩出深深的凹痕”的“耕作”经历之后,结束时着力写出这位“耕作的诗人”“令人难忘”的结局:“深夜,老人乘一辆马车,抛却了自己的庄园”,他要“与贫穷的人生活在一起”。托尔斯泰最终在一个乡间小站躺倒,并永久埋葬在朴素林间的泥土中——高度赞扬托尔斯泰永远不离泥土,眷恋耕作,并以此为文学根本的创造精神。
[备考答案]
从全文看,作者把托尔斯泰描绘成“耕作的诗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图:
一、点明托尔斯泰“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从而正凸现了他的生活态度与文学特征。高度赞扬托尔斯泰永远不离泥土,眷恋耕作,并以此为文学根本的创造精神。
二、揭示出在文学创作中有着“关注生活、体察生活”和“脱离生活、背离生活”两种观念、两条道路。作者反对虚假的“房间艺术”;赞同“耕作诗人”托尔斯泰所代表的真实与真诚,认为这是文学创作成功的必由之路。
三、阐释托尔斯泰坚持的文学道路对现实的警示和启示,在对比中,揭示出现实中一些写作者将日常劳作与写作绝然分开的致命错误和深远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