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8月18日: 海宁“新课改”卷点评(十一)
(2009-08-18 21:24:44)
标签:
杂谈 |
[2009年海宁“课改卷”·12⑴]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陶行知全力推行城市平民教育运动,当这一运动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形成热潮的时候,他开始转向思考改造乡村教育的问题了。
B.陶行知游栖霞山时遇到张大哥,发现他对学习《平民千字课本》,几个月就能写信、记账、读报感情趣,更坚定了陶行知从事乡村教育的决心。
C.陶行知希望从师乡村教育的人都要有一颗“农民甘苦化”的心,把心献给农民,把城里人本来认为是苦的地方变为意想不到的乐趣。
D.操震球写信给陶行知,认为最急迫最重要的是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促进农业生产,二者须同时并进,而不是急于创建乡村师范学校。
E.本文运用平实自然的语言,娓娓道来的生动叙述,讲述陶行知从事乡村教育的感人事迹,为我们再现一个平民教育家的光辉形象。
[试题简析]
对应文本语句
A.当陶行知全力推行的城市平民教育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形成轰轰烈烈的热潮的时候,他却突然冷静下来,陷入深沉的思索。农民张大哥一家的景象,倏然映现在他记忆的荧光屏上……
B.陶行知告诉他,可以免费送他《平民千字课本》,只要学几个月就能写信、记账、读报。张大哥便请他到家里去坐。陶行知怎肯放过这个接触穷苦群众的大好机会呢?便欣然去了。那六个高高低低、衣不蔽体的孩子加深了他的认识:占总人口85%的农民如此贫困、如此没有文化,要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培养新的国民,必须从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入手。于是,一个改造乡村教育的设想,开始在他的心田里播下壮实的种子。
C.他希望每一个从事乡村教育的人都有一颗“农民甘苦化”的心,“把我们的心献给三万万四千万农民”……
D.许多报刊上出现了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的招生广告。清华大学教育系二年级学生操震球,看到广告后写信给陶行知说:“自信以我目前的状况,欲效劳于社会,事之最急最要者,一为提高农民知识,二为增进农民生产。两者须同时并进。此种责任,舍乡村师范学校莫能当。此晚生所以决意从事乡村教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者也。”
E.把握全文
[参考答案]A、E
[2009年海宁“课改卷”·21⑵]陶行知由推行城市平民教育转向改造乡村教育,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评分答案]
[试题简析]
重要信息转化
当陶行知全力推行的城市平民教育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形成轰轰烈烈的热潮的时候,他却突然冷静下来,陷入深沉的思索。——某种原因使陶行知突然冷静下来,陷入深沉的思索。
农民张大哥一家的景象,倏然映现在他记忆的荧光屏上…… ——农民张大哥一家的景象,是陶行知思索的原因。
张大哥皱着眉连连摇头说:“唉,饭都吃不上,哪有钱来读书识字啊!”陶行知告诉他,可以免费送他《平民千字课本》,只要学几个月就能写信、记账、读报。——农民如此贫困,是没有文化的根源,他提倡的免费《平民千字课本》会有用处吗?
那六个高高低低、衣不蔽体的孩子加深了他的认识:占总人口85%的农民如此贫困、如此没有文化,要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培养新的国民,必须从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入手。——如此贫困、如此没有文化,他提倡的《平民千字课本》是无法在广大农村推行的,他全力推行的城市平民教育,不能解决中国最根本的问题。要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培养新的国民,必须从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入手,而做到这点,必须切实改造乡村教育。
于是,一个改造乡村教育的设想,开始在他的心田里播下壮实的种子。——冷静思考之后,陶行知做出了由推行城市平民教育转向改造乡村教育的决定。
[备考答案]
陶行知由推行城市平民教育转向改造乡村教育有两个层面的原因。第一个层面,农民长大哥一家的生活状况引发陶行知的思考。如此贫困、如此没有文化,他提倡的《平民千字课本》是无法在广大农村推行的,他全力推行的城市平民教育,不能解决中国最根本的问题。这使他冷静下来,陷入深沉的思索。第二个层面,经过思索,陶行知认识到,要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培养新的国民,必须从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入手,而做到这点,必须切实改造乡村教育。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