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8月12日:海宁“新课改”卷点评(六)
(2009-08-12 15:57:57)
标签:
杂谈 |
[补充说明]
2009年海宁卷第8题:的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的上阕: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参考答案”说: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按:难道只用“春意盎然”就可以涵盖上阕四句的内容吗?“陌上柔桑破嫩芽”是“春意盎然”;“东邻蚕种已生些”是不是侧重描摹“生活情趣”,“平冈细草鸣黄犊”是不是侧重勾勒“和平宁静”和“勃勃生机”,而“斜日寒林点暮鸦”是不是点染“诗情画意”呢?
我们得出了“备考答案”:词的上阕描绘了早春时节江南农村景象,和平宁静,充满着盎然生机、生活情趣和诗情画意:村头小路边桑树柔软的枝条,刚刚绽放嫩芽,东面邻居家的蚕宝宝,已经有一些钻出蛹茧。一脉平缓山岗上,细草间小黄牛犊儿在哞哞鸣叫,落日斜照枯寒的树林,枝桠间归栖暮鸦点点。
2009年海宁卷第9题: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
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词的最后两句: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参考答案”说: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按:对照或对比,用来作比的两件事物或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大体是对等状态。而辛词明显是以“城中桃李愁风雨”做背景,烘托主体“春在溪头荠菜花”,称为“反衬”才恰当。设题与答题,应该尽量回避术语,现在一定要用,还用错。除此之外,还有虚实之分呢。感情只归结到“热爱田园生活”,如隔靴搔痒;“‘代人赋’,实则为己赋”又何其武断!
我们得出了“备考答案”: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虚实反衬的写作手法。城里那些把风雨当做折磨,一派愁苦的桃花李花,是虚写;在村边溪头盛开,展现明媚春色的那些荠菜花,是实写。诗人以想象的虚景反衬眼前的实景,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虽遭弹劾解官,却没有半点失落的豁达情怀;他嘲笑、鄙弃蝇营狗苟的官场,赞美田园生活,充满着自信和自豪。题为“代人赋”,有两种可能:可能的确是代他人填词;也可能是假托代他人填词。无论那种情形,作者都是在抒发自己的感情。荠菜花是诗人自况,经“城中桃李”的反面烘托,更显得形象鲜明,色彩亮丽,具有特别动人的艺术效果。
这种拙劣的“参考答案”更使我们对“题海战术”深恶痛绝。因为对题海的盲目和迷信,使教师和学生往往以“参考答案”为终极目标。其实,“参考答案”只是供阅卷评分时使用的一种“参考”。有些“参考答案”并不正确,很多有严重缺陷。对“参考答案”的盲从,不但无助于形成、强化学生的“自觉意识”,反而会干扰、模糊学生的“自觉意识”。很多“参考答案”在阅卷中都要做校正、补充,甚至被推翻。
为改变以“参考答案”为终极目标的语文复习惯用方式,这里引入了“备考答案”的概念,并将惯称的“参考答案”,改称“评分答案”。“评分答案”,只是作为阅卷评分的参考,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可以理解,可以修正,有些在阅卷中也可以接受;但是不能照搬到复习中来。“备考答案”要力求准确、规范、严谨、精彩,力求尽善尽美。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在命题人不想负责,或不能负责的时候,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承担责任。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题目配备:10.默写填空题目(6分)
名句名篇要点
①考查范围为“考试说明”要求默写的内容;
②考查重点是要求默写诗文中的第一流名句;
③备考中,要与熟读结合,与写作表达结合;
④考试时,要注意默写准确,注意关键性字。
[2009年“新课改”海宁卷·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⑴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⑵无丝竹之乱耳,
⑶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参考答案]
⑴陟罚臧否
⑵无案牍之劳形
⑶小楼昨夜又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