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9年08月06日:海宁“新课改”卷点评(二)

(2009-08-06 14:34:18)
标签:

杂谈

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

海宁“新课改”卷点评(二)

 

选择题目要点

考试目的:迅速判断关键项,获得分数。

备考目的:进一步强化信息比较的意识。

大致步骤:

①定位——在选项中择定“定位”的关键词语,在文本中择出与之“照应”的词语,据此确定选项的照应句;

②比照——比较选项和照应句,找到二者有差异的表述相比照,可以接受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

③判定——对照中需要通过联想推断,自觉调动自己知识和能力的积累,从而快速、准确判定选项的正误。

[2009年海宁卷·1]下列对于唐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让人们感到真切和亲切的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的情感所难以割舍。

B.在唐朝,人们盛行写诗和传唱诗,所以可以肯定,其中有一些诗并不是为了求取功名而创作的。

C.现在人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唐朝既被用作一种社交方式,又被作为流行歌曲的歌词,其中尤以后者为多。

D.即使是大诗人李白的诗的传唱,到晚唐也就渐渐不再流行了,唐朝诗人之多,于此可见一斑。

[试题简析]

A对应文句: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

问题实质:“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是不是意味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的情感所难以割舍”?

B.对应文句: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

问题实质:“显然不可能都是”是不是意味着“其中有一些并不是”?

C.对应文句: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会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

问题实质:“更多”是不是意味着“尤以……为多”?

D.对应文句: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

问题实质:“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是不是意味着“渐渐不再流行了”?

[参考答案]D

[2009年海宁卷·2]下列关于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的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这是值得欣喜的。

B.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一样,写的都是人的现实和梦想,都会使人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

C.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和李白的《静夜思》,在表现对故乡的依恋和怀念方面可谓异曲同工。

D.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显得更为出色。

[试题简析]

A.对应文句: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

问题实质:“这个意义”是不是指“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

B.对应文句: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

问题实质:“悲欢冷暖,酸甜苦辣”是不是指“现实和梦想”?

C.对应文句: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的心情,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

问题实质:“一样的精致平实”是不是意味着“异曲同工”?

D.对应文句: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问题实质:“不见逊色”是不是意味着“更为出色”?

[参考答案]C

[2009年海宁卷·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之涣说,如果最美的歌女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就不写诗了。这说明王之涣的诗当时曾被广泛传唱。

B.杜甫的诗,可能表现得文本一些,这应该跟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一定的关系,所以难以流行。

C.在唐代,唐三彩和唐诗一样也是流行的、时尚的东西,因而当时的人们是不会把它看得很珍贵的。

D.时间和距离能够产生美,可以想见,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在若干年后应该也会被人们推崇的。

[试题简析]

A.对应文句: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诗人们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他从此就不写诗了。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那一首。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

问题实质:“我们所景仰的唐诗”里是不是包括“王之涣的诗”?

B.对应文句: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问题实质:“难以流行”不是“这”所指的内容吗?

C.对应文句:且以唐三彩为例。唐人见到的唐三彩一定和我们见到的不一样。我们见到的唐三彩要美得多,是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当时的唐三彩和唐诗一样流行,时尚。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年的歌唱,会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着的心。

问题实质:“可能不被看重”是不是意味着“不会把它看得很珍贵”?

D.对应文句: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当时的唐三彩和唐诗一样流行,时尚。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年的歌唱,会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着的心。

问题实质:“千百年的歌唱,会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着的心”是不是意味着“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在若干年后应该也会被人们推崇的 ”?

[参考答案]B

[补充说明]

重要信息显示着考查的实质,次要信息起着干扰的作用。由“试卷问题”转向“实质问题”,应该是一种“自觉意识”。这一“自觉意识”的确立与巩固,将保证我们快速拨开“试卷问题”的迷雾,使“实质问题”水落石出;还可以帮助我们判别模拟试题——只有可以形成简明的“实质问题”的题目,才是高考可能考的题目。新课改语文试题在这方面必须坚持传统。

    回答“试卷问题”主要靠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回答“实质问题”则主要靠语文能力和对生活的一般认识。新课改语文试题在这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