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7月23日:2009年全国Ⅱ卷详评(二)
(2009-07-23 04:10:14)
标签:
杂谈 |
二、本大题共3小题,共9分。(科学类文章阅读)
题目配备:5.定点型选择题(3分),6.散点型选择题(3分),
文本阅读要点
考试目的:根据需要,文本可读可不读。
备考目的:明确并强化信息比较的意识。
大致步骤:
①语段之内,句与句比较,筛出并把握重要语句;
②重要语句内,词与词比较,把握重要词语信息;
③连缀重要词语信息,把握语段大意和文章思路。
[2009年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现在一提到“经”,就给人以庄重严肃的感觉,实际上“经”字的本义只是指纺织上的一条条竖线,而横线则叫“纬”。没有“经”,“纬”就无所依托,因此在汉代被命名为“经”的应该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不过,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只有孔子亲手所定之书才能称作“经”,而古文经学派则认为《诗》《书》《礼》《乐》等都是周代官书,“官书用二尺四寸之简书之”,所以称作“经”。——“经”字含义的历史沿革
汉代凡是重要的文献、官书,大都是用二尺四寸的竹简书写。《春秋》属于“经”,简长二尺四寸;《孝经》据说是汉人所著,低了一等,简长短了一半;解经的文字,如《左传》《公羊传》《毂梁传》则用六寸的简来书写。即使是书写在绢帛上,也分二尺四寸和一尺二寸两种,用整幅或半幅的绢帛横放直写。可见,当时书籍虽非印刷出版,但其抄写也必须遵从社会规定的模式。——汉代经书要遵从规定模式
与社会流行的二尺四寸的大书比较起来,《论语》只是个“袖珍本”,才八寸。《论语》虽然记孔子的言行,但并非孔子所作。当初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的言行,受教的时间长,要记得文字多,采用八寸的竹简,也是为了记录简捷,携带方便。作为官吏发表的文字和“经”,简长二尺四寸,与现代人所用书桌的宽度差不多了。南北朝以前没有桌子,宽达二尺四寸的书只能放在案子上,需要把臀部放在小腿上,正襟危坐地看,很累。而“袖珍本”则不同,拿在手中或坐或卧,甚至箕踞也可以看,虽然其庄重性大大降低了,但用现代的话说,也更“人性化”了,与读者更接近了。——袖珍本《论语》方便阅读
从作用上看,《论语》既是小学教科书,又可以终生涵咏。汉代最初级的读物《仓颉篇》《急救篇》等都是识字课本。以《急救篇》为例,三十四章二千余字,生字密度很大,内容也涉及社会生活诸方面。这些书编写目的比较简单,就是识字。《论语》就不同了,《论语》的文字基本上时当时的口语,平易好懂;其中的道理多为常理常情,儿童易于理解,那些较深奥的也可以在以后的岁月中慢慢体会;《论语》多有故事,又富有感情,老幼咸宜,所以它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唐代诗人杜甫有诗云:“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学商旅。”这是嘲笑夔州人好经商,没有读书的习惯。现今则把读《论语》看作学问,这也可算是学术变迁,世风推移的反映了。——《论语》是可读一生的书
(摘编自王学泰《经典是这样铸成的——<论语>编辑、流传小史》)
[思路结构]
①“经”字含义的历史沿革
②汉代经书要遵从规定模式——①②两段谈“经书”
③袖珍本《论语》方便阅读
④《论语》是可读一生的书——③④两段谈“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