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9年07月20日:北京卷点评(八)

(2009-07-20 01:17:26)
标签:

杂谈

                               北京卷点评(八)

 

[2009年北京卷·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汉武帝之所以与司马迁结缘,是因为在太史公的故乡挖到了投其所好的灵芝草。

B.作者在文章中叙写韩城的人文历史和地理风貌,凸显的是史圣家乡的人杰地灵。

C.在作者看来,受了宫刑的司马迁死后不能埋入祖茔,这构成了史圣最大的悲哀。

D.类似于褚遂良的梦,本文的行文也呈现出一种虚虚实实。扑朔迷离的写作风格。

E.文章融历史想象与现实感怀为一体,为这篇游记增添了几分厚重感与文化内涵。

[试题简析]

A.相关文句:与司马迁结缘的汉武帝,曾想长生不死,那些方士官宦之流投其所好,竟在这一带挖到了灵芝。

  问题实质是:“与司马迁结缘”是不是意味着“之所以与司马迁结缘,是因为……”?

B.相关文句:一说到韩城,自然会想到司马迁。地以人传,由于崇敬司马迁,而对韩城心仪已久。在这次的游览的历程中,韩城的地势之高,城廓之阔,田园之丽,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问题实质是:“地势之高,城廓之阔,田园之丽,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是不是“凸显的是史圣家乡的人杰地灵”?

C.相关文句:有种说法,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得之天地,不能有丝毫损伤,司马迁受了宫刑,有辱祖先,不能埋入祖茔。这是谁的悲哀呢?我宁可认为,此处枕家山,临大河,气宇轩昂,一览众山小,是史圣最佳的长眠之处。

  问题实质是:“是史圣最佳的长眠之处”是不是表明“在作者看来这构成了史圣最大的悲哀”?

D.相关文句:奇妙的是那一块梦碑,说唐朝褚遂良于同州梦见一女子自称司马迁之侍妾,叫随清娱,迁遇难后忧伤而死,褚遂作此墓志铭。是实录还是虚幻,莫衷一是。

  问题实质是:“是实录还是虚幻,莫衷一是”是不是表明“一种虚虚实实,扑朔迷离”?

E.相关文句:这是天问!我听见史圣在歌唱。这歌声穿越古今,扬善弃恶,与大河一起歌舞。天空有雄鹰飞过,它读圆的墓冢,读方的祠院,读直的牌坊和山门,再读弧形的古石坡和小桥大路,这竟然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

  问题实质是:“我听见史圣在歌唱……天空有雄鹰飞过……”是不是“融历史想象与现实感怀为一体”?

[2009年北京卷·18]第二段里的“仰望中的登攀”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评分答案]

要点一:在结构上统领下文,承上启下;

要点二:表现司马祠的地势由低到高的走向;

要点三:暗含对司马迁的敬仰之情。

[试题简析]

相关语段:韩城南边是一个有别于周围山原的盆地,绿树葱茏,良田万顷,疑是到了江南仙境。从这里流入黄河的芝水,使芝川有着天赐的好风水。与司马迁结缘的汉武帝,曾想长生不死,那些方士官宦之流投其所好,竟在这一带挖到了灵芝。汉武帝喜得瑞药,却也没能活到今天,只是由此将原名陶渠水的这条河更名为芝水了。过小石桥,穿木牌坊,踏上石砌的古道,便开始了仰望中的登攀。

重要信息:过小石桥,穿木牌坊,踏上石砌的古道,便开始了仰望中的登攀。

[备考答案]

第二段里的“仰望中的登攀”在文中的作用是:

一、作为一篇游记,在结构上,由上文介绍韩城、芝水的铺垫过渡,开启下文拜谒司马祠的主体;

二、“仰望中的”一语双关,明写司马祠位居高岗,而自己身在“古道”的落差,暗含对司马迁的仰慕之情;

三、“登攀”一语双关,明写拜谒司马祠要经由古道,由低向高登攀,暗含探求司马迁崇高精神境界的强烈愿望。

[补充说明]

获得“备考答案”的过程,是“读”和“写”的综合思维过程,核心是思维。“读”是准确获取信息,经由思维转换,形成答案要点的过程;“写”是充分展示思维,对答案要点进行转换、梳理,外化为文字的过程。这是一种“自觉”的思维过程。其“自觉”的基本特征是比较,或曰琢磨,或曰推敲,或曰斟酌——这应该是语文的基本思维方式。

[2009年北京卷·19]文章侧重描述了司马祠哪些“有形”的部分?这些部分各自负载着什么与司马迁有关的“无形内涵”?

[评分答案]

要点一:九十九级神道——司马迁所经受的磨难;

要点二:泥塑像——司马迁的“完人”形象;

要点三:墓冢——司马迁的大智大慧;

要点四:墓顶一柏——司马迁的“天问”。

[试题简析]

提取、转化重要信息:

“有形”部分——司马迁的“无形内涵”

牌坊——司马迁令后人仰止的精神境界

 神道——司马迁经受的坎坷曲折的磨难和他光照后世的伟大胸怀与成就

梦碑——司马迁经受的磨难为后人深深同情

司马迁泥塑像——司马迁在后代人心中的完美形象

墓冢——司马迁超越众人的大智大慧

墓顶一柏——司马迁的扬善弃恶、愤怒不屈的精神不朽

[备考答案]

本文侧重描述的司马祠的“有形”部分,以及它们各自所负载的与司马迁有关的“无形内涵”,见下表:(表如上,略)

[2009年北京卷·20]阅读文章最后一段,回答下面问题。

①四个“读”字的运用,有什么丰富而深刻的含义?

②结尾一句“这竟然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原文作答。

[评分答案]

①要点一:把司马祠当成历史的大书,强调它特别值得解读;

要点二:引发读者对司马迁人格与精神进行深入思考。

②(略)

[试题简析]

相关语段:这是天问!我听见史圣在歌唱。这歌声穿越古今,扬善弃恶,与大河一起歌舞。天空有雄鹰飞过,它读圆的墓冢,读方的祠院,读直的牌坊和山门,再读弧形的古石坡和小桥大路,这竟然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

重要信息:天空有雄鹰飞过,它读圆的墓冢,读方的祠院,读直的牌坊和山门,再读弧形的古石坡和小桥大路,这竟然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

[备考答案]

①文章最后一段摹画雄鹰俯瞰太史祠的景象,连用四个“读”字,表达出自己的胸怀和天下有志者的愿望:司马祠所展现的史圣的精神人格如同一部揭示历史与透视现实的大书——有圆、有方、有直、有弧,值得仔细品味和深刻思考。

②结尾一句“这竟然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触发了我许多思考。那圆的墓冢引发我思考:刚直进言,竟惨遭宫刑,以至于死后也不能葬入祖坟,中国历史上的皇权、族权,怎么会这般严酷无情,而人们怎么就这样容受几千年?那方的祠院引发我思考:梦碑啊,泥像啊,都寄托着人们的怀念,史册留下遗憾,但历史的真实难道能够篡改吗?人们的崇敬和哀思只能这样含蓄迂曲地表达吗?那直的牌坊和山门引发我思考:什么才是人生的最高追求?什么才是人生的至高境界?是显赫的权势还是永恒的真诚和责任?处于阿谀盛行,真诚无路的境况,我当如何抉择?那弧形的古石坡和小桥大路也引发我思考:那些伟大的人物,他们的胸怀、精神离我们是这样切近,实际上又经常被阻隔,我们应该怎样越过现实生活的小路,真诚地靠近他们?怎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些呢?是的,司马祠和他的主人展现给我们的,是人生永恒的思考,永远的抉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