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7月05日:辽宁“新课改”卷点评(五)
(2009-07-05 22:25:30)
标签:
杂谈 |
基本原则、意识和方法与其他试卷相同,请参看“全国一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题目配备:8.简答题目(6分),9.简答题目(5分)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译诗]
躺卧客舟,倾听到岳阳城里传来的钟声,
此时我的船,正系在岳阳城下江岸树上。
恰见空阔的江面上,一轮明月冉冉升起,
暮云直铺接江面,水流苍苍,航路茫茫。
夜深时候,江上明月散发出清澈的光辉,
水上的渔民船夫,唱着歌沐着月色回归。
那歌声的收尾处余韵悠长,听不到尽头,
轻快的小船儿摇着短楫,像飞一样远去。
8.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评分答案]
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因;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
[备考答案]
第一处写到“月”:“正见空江明月来”。是卧船所见,客舟系树,空江之上,一轮明月升起,更是云水苍茫,江路迷失。这一“月”,包含着诗人,孤零漂泊,惆怅迷茫的感情。
第二处写到“月”:“夜深江月弄清辉”。苍茫大江之上,诗人久久难以入眠。到夜深时分,周边更其岑寂,而中天明月也似乎有意播撒清辉,照彻江面,也照彻诗人的心扉。这一“月”,写出诗人内心的空旷之情,也为下面的渔歌轻舟展开背景。
第三处写到“月”:“水上人歌月下归”。在内心寂寞空旷的情绪不断酝酿蓄积的时候,明月偏偏为诗人照耀出一幅渔歌夜归的图景。这一“月”,不仅是悠扬歌声、如飞归舟必要的背景,也渗透着诗人触景而生的思归之情。
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
[评分答案]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触景而生的思乡之情。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境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景景关情。
[备考答案]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漂泊异地,迷茫惆怅和绵绵难断的思乡之情。在诗作里,没有一词一句直接写情,可情思在对主观行为的述说和对客观景物的描述中无处不在。卧闻的晚钟,系舟的城树,空江的明月,苍茫的云水,播撒清辉的江月,种种意象无不渗透着迷茫惆怅的感情。而悠长拖曳的歌声和如飞而去的短楫轻舟更是传达出绵绵难断的思乡之情。这些景物都被诗人关注,将诗人触动。他系舟、闻钟、听歌、见月、望舟,听觉、视觉,全都调动起来,完全融化在这令人惆怅思乡的环境之中,并主动感受这些景物,传达出自己的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题目配备:10.默写填空题目(6分)
⑴弦弦掩抑声声思,
⑵千古江山,
⑶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参考答案]
⑴似诉平生不得志
⑵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⑶上书谏寡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