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9年06月21日:2009年全国Ⅰ卷详评(四)

(2009-06-21 21:12:22)
标签:

杂谈

       2009年全国Ⅰ卷详评(四)

 

选择题目要点:

考试目的:迅速判断关键项,获得分数。

备考目的:进一步强化信息比较的意识。

大致步骤:

①定位——在选项中择定“定位”的关键词语,在文本中择出与之“照应”的词语,据此确定选项的照应句;

②比照——比较选项和照应句,找到二者有差异的表述相比照,可以接受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

③判定——对照中需要通过联想、推断,自觉调动自己知识和能力的积累,从而快速、准确判定选项的正误。

 

5.下列解释,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甲骨文中,所谓“戴帽子的”和“不戴帽子的”“王”字,是指“王”字最上面有没有一横。

B.罗振玉通过比较《说文解字》的古文“王”字和金文“王”字,释读出了甲骨文的“王”字。

C.对于“王”字的形体构造有种种说法,最后吴其昌提出“王”是斧钺的形象,才解决了这一问题。

D.古代只有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才拥有斧钺,所以人们采用像斧钺之形的“王”字来表示军事首领。

[题目简析]

A.在甲骨文中,所谓“戴帽子的”和“不戴帽子的”“王”字,是指“王”字最上面有没有一横。

对应文句:甲骨文的“王”字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上面不加一横,董作宾称之为“不戴帽子的王”,见于武丁卜辞和武乙、文丁卜辞,另一种上面有一横,为“戴帽子的王”,行用于其他各时期

问题实质是:“一种上面不加一横,另一种上面有一横”之间的区别是不是“最上面有没有一横”?

B.罗振玉通过比较《说文解字》的古文“王”字和金文“王”字,释读出了甲骨文的“王”字。

对应文句:罗振玉首先把《说文解字》所收的古文和金文进行对比,释出“戴帽子的”是“王”字;接着指出,其异体作省其上画的形式,“亦‘王’字”,“且据所载诸文观之,无不谐也”

问题实质是:“戴帽子的”“王”和“省其上画的形式”的“王”,是不是都是“甲骨文的‘王’字”?

C.对于“王”字的形体构造有种种说法,最后吴其昌提出“王”是斧钺的形象,才解决了这一问题。

对应文句:直到1936年,吴其昌根据青铜器丰王斧的铭文和器形,并列举甲骨文、金文很多“王”字的写法,第一次提出“王字之本义,斧也”,才解决了这一问题

问题实质是:“王字之本义,斧也”是不是意味着“‘王’是斧钺的形象”?

D.古代只有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才拥有斧钺,所以人们采用像斧钺之形的“王”字来表示军事首领。

对应文句:“王”字像斧钺之形是因为“王”这个称号是从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演化来的,国家出现以后,才成为最高统治者的专名

问题实质是:“从军事首领演化来的”是不是意味着“只有军事首领才拥有斧钺”?

[参考答案]D

 

6.下列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所谓“且据所载诸文观之,无不谐也”,是说“王”字释读出来以后,含有“王”字的句子可以读通了,没有不顺畅的。

B.斧钺作为随葬品的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始终可以被置放在军事首领和最高统治者的墓葬中。

C.亚里士多德的话是说,荷马时代希腊阿伽门农王的权力仅限于战场上,离开了战场这种权力就不复存在。

D.许慎《说文解字》根据后代的字形,误解了“王”字的结构,以为其中三横代表了天、地、人三者。

[题目简析]

.所谓“且据所载诸文观之,无不谐也”,是说“王”字释读出来以后,含有“王”字的句子可以读通了,没有不顺畅的。

对应文句:其中的“王”字,孙诒让释为“立”,卜辞无法通读。到罗振玉释出“戴帽子的”是“王”字;接着指出,其异体作省其上画的形式,“亦‘王’ 字”,“且据所载诸文观之,无不谐也”

问题实质是:“释为‘立’无法读通”“释为‘王’就‘无不谐也’”是不是意味着“可以读通了”?

B.斧钺作为随葬品的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始终可以被置放在军事首领和最高统治者的墓葬中。

对应文句:“王”这个称号是从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演化来的,国家出现以后,才成为最高统治者的专名。在原始社会晚期的军事首领墓葬中,曾掘出随葬的玉钺、石钺,其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

问题实质是:“军事首领”是不是等同于“军事首领和最高统治者”?

C.亚里士多德的话是说,荷马时代希腊阿伽门农王的权力仅限于战场上,离开了战场这种权力就不复存在。

对应文句:荷马时代的希腊人领袖握有的权力不大,亚里士多德说:“假如阿伽门农王获得在战场上杀死逃兵的权力,那么在战后的评议会上却只能忍受责骂

问题实质是:“战后的评议会上却只能忍受责骂”是不是表明“离开了战场这种权力就不复存在”?

D.许慎《说文解字》根据后代的字形,误解了“王”字的结构,以为其中三横代表了天、地、人三者。

对应文句:但这一切距离许慎太遥远了,《说文解字》“王”字下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这显然是后人的臆测了

问题实质是:“这一切距离许慎太遥远”是不是表明“许慎根据后代的字形”?

[参考答案]B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诒让之所以未能释出“王”字,一个原因是刘鹗的《铁云藏龟》中所收“王”字字形单一,难以进行比较研究。

B.在罗振玉之前,由于未能释出甲骨文的“王”字,所以人们无法证实卜辞是三千年前殷王室的遗物。

C.从甲骨文、金文看,最早时候军事首领的权力只限于战场上,不但荷马时代的希腊如此,中国也是如此。

D.甲骨文、金文距离许慎太遥远了,不然的话,许慎是可以释读出甲骨文的“王”字,并正确解释它的字形结构的。

[试题简析]

A.孙诒让之所以未能释出“王”字,一个原因是刘鹗的《铁云藏龟》中所收“王”字字形单一,难以进行比较研究。

对应文句:孙诒让《契文举例》所依据的刘鹗《铁云藏龟》以武丁卜辞最多,其中的“王”字,孙诒让释为“立”,卜辞无法通读

问题实质是:“以武丁卜辞最多”是不是表明“‘王’字字形单一”,从而难以进行比较研究?

B.在罗振玉之前,由于未能释出甲骨文的“王”字,所以人们无法证实卜辞是三千年前殷王室的遗物。

对应文句:“王”字释出来了,使一大批卜辞可以读通,也证实了这是殷王室的遗物

问题实质是:“释出来了,证实了”是不是表明“未能释出,无法证实”?

C.从甲骨文、金文看,最早时候军事首领的权力只限于战场上,不但荷马时代的希腊如此,中国也是如此。

对应文句:为什么一定要用横置的斧钺呢,这也是由这产生的时代决定的。横置是斧钺实施砍杀功能的状态,而最早军事首领的权力只限于战场上。荷马时代的希腊人领袖握有的权力不大

问题实质是:“这产生的时代决定的”是不是表明“希腊如此,中国也是如此”?

D.甲骨文、金文距离许慎太遥远了,不然的话,许慎是可以释读出甲骨文的“王”字,并正确解释它的字形结构的。

对应文句:这一切距离许慎太遥远了,《说文解字》“王”字下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这显然是后人的臆测了

问题实质是:“这一切”是不是指“甲骨文、金文”,并且能不能推出这样的结论?

[参考答案]D

[说明]重要信息显示考查的实质,次要信息起干扰作用。由“试题问题”转向“实质问题”,应该是一种“自觉意识”。它的确立与巩固,将保证我们快速拨开“试题问题”的迷雾,使“实质问题”水落石出;还能帮助我们判别模拟试题——只有能形成简明“实质问题”的题目,才是好题目。回答“试题题目”主要靠专业知识和能力;回答“实质问题”主要靠语文知识和能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