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9年06月19日:2009年全国各卷详评

(2009-06-19 01:04:41)
标签:

杂谈

[]我们这里运用的语文备考原则,考前已经多次宣讲。现在,在2009年全国十八份语文试题里再次得到全面证实。2010年备考已经开始。如果这些原则得到落实,学生只要每周正常上四节课,不用补课,不做模拟试题,参加语文高考,必定成绩优秀。从今天起,我将在这里陆续详评这十八份试题;相关课件,也将陆续在“高考语文在线”里提供。

 

2009年全国各卷详评

 

总纲

语文备考的根本任务,是使既有的知识和能力得到最有效的展示,使既有的知识和能力最大比率地转化为分数。这是语文学科的特点,也是语文备考的基点。

考试和备考有关联,也有重要区别。考试是迸发能量,展示能力,以获取优秀成绩为唯一目的;备考是积蓄能量,强化意识,为获取优秀成绩作充分准备。

现在做题目,存在两个目的:一是 67日的实考演练;一是进一步明确、强化意识的备考过程。显然,前者是表层目的,后者是根本目的,最好二者兼顾。

不要再在错误的备考方式上浪费时间和精力。

死背专业知识,是对语文的解释、梳理;钻营方法技巧,是对语文的涂抹、装饰;实施题海战术,是对语文的无能、投机。

我们提倡:用语文的方式,优化备考效果——感悟生活、关注语言、锤炼思维。

要提高语文备考效率、优化语文备考效果,首先要知道语文是什么,语文又要考哪些内容。

语文是什么?

语文不是一般意义的科学,这是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最大差异。承认语文不是科学才是科学的态度。语文是相当感性的学科;不宜纯理性地分条析缕,不宜以灌输专业术语或细密方法的科学方式对待。这在备考的关键时刻尤为重要。

语文考什么?

“读”和“写”。《考试大纲》规定的各项内容,只表明试卷的外在结构、表面形式。

读——考查吸纳能力,即对语言文字理解、吸收、判断、鉴赏、评价的相关能力。

写——考查释放能力,即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见解、主张的相关能力。

读,包括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鉴赏,语基、表达题目等。可以说,试题中所有题目,无不含有“读”的因素。

写,以作文为主,扩写、仿写和简答题目也要求写。事实上,试卷中除选择题之外的所有题目,都含有“写”的因素。

试卷中绝大多数题目都兼具“读”和“写”两项因素——既考查吸纳能力,也考查释放能力——只是侧重有所差异而已。

读,基本上要突出一个“精”字,“精”才能准确吸纳判断;

写,基本上要体现一个“放”字,“放”才能充分展示特长。

 

读·精·聚焦——一词一句一份题

我们说的“精读”,不是“精细”地读,而是“精明”地读。

所谓“精明”地读,最简单的解释是——该读的读,抓紧读精;不该读的不读,坚决舍弃。要做到“精明”地读,不能死记教条,要依据题目,把握语言。

应该读的是重要信息,要精确把握;不该读的是次要信息,要置之不理。分割两类信息,是解决所有题目的根本目的。

重要信息,大致包括概括性信息、关键性信息、照应性信息、关联性信息等;

次要信息,大致包括专业性信息、情感性信息、描述性信息、附着性信息等。

重要信息是考查实质,次要信息是干扰假象。

注意落实三点:

一、遵循“动态·比较·判断”的思辨原则,高考是能力考试,不要死记教条;

二、关注句号,逐次实现句与句、词与词的比较,剔除次要信息,锁定重要信息;

三、锁定重要信息往往不是思维终点,而是深层思维的开始,对重要信息要加工。

[题目标本·2001年全国卷·25]把下面的长句改成较短的句子,使意思表达得更为清楚(不得改变原意,可以添加必要的词语)

现在许多国家都已经能够生产可以独立操作机床,可以在病房细心照料病人,可以在危险区域进行作业的机器人

[简析]重要信息——现在许多国家都已经能够生产机器人;

次要信息——“机器人”前面铺排的三个长长的定语。

长句意思表达不够清楚的症结,是两类信息的交织,解答题目的原则就是要把两类信息分割。

[参考答案]现在许多国家都能够生产这样的机器人:它们可以独立操作机床,可以在病房细心照料病人,可以在危险区域进行作业。

②可以独立操作机床,可以在病房细心照料病人,可以在危险区域进行作业:现在许多国家都已经能够生产这样的机器人

这道题目可称为标本题目,高考题目的本质被它形象地展示出来。它在两层意义上堪称标本。

其一,高考试题采用的材料,无论何种样式,本质特征都是重要信息和次要信息交织的,只是交织形式有所不同。这是不以命题人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

其二,解题的根本目的就是将重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分离,“聚焦”于重要信息。

[重申上面的原则是必要的,明天开始逐次详解2009年全国各份语文试题,处处都将印证上述原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